張衛(wèi)華+郭琳娟
中醫(yī)針灸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它以簡便、效佳、安全、無毒副作用、成本低廉的優(yōu)勢深受人們的喜愛。但仍有人對針灸療法的認識有很多誤區(qū)。本期,我們請專家分析分析最具代表性的那些問題和誤區(qū),讓大家對針灸療法有更多更深的認識。
針刺只能治療頸肩腰腿痛等疾病嗎?
臨床上,來針灸科就診的多是頸椎病、肩周炎、腰椎病、膝關節(jié)炎等疼痛性疾病患者,而因內科疾病就診的患者較少,是不是針灸只能治療疼痛性疾?。?/p>
當然不是,針刺治療范圍遠比大家想象的大。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科、皮膚科、五官科都有針刺法擅長治療的疾病。內科疾病如血管神經性頭痛反復發(fā)作,中風引起的偏癱,面神經麻痹引起的口眼歪斜,坐骨神經受壓引起的下肢抽痛,胃腸功能失調引起的嘔吐、腹痛、腹瀉、便秘、腹部脹滿以及失眠等;外科疾病如乳腺增生癥等;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兒科疾病如厭食、疳證、小兒腦癱;皮膚科疾病如蕁麻疹、帶狀皰疹;五官科疾病如麥粒腫、耳鳴、鼻炎等,針刺均有較好的療效,這些疾病都是針刺療法的優(yōu)勢病種。
針刺取的穴位越多療效越好嗎?
臨床中,經常遇到一些患者在進行針刺治療的過程中,為提高療效,要求醫(yī)生給自己多扎幾針。多扎針,效果就好嗎?
不同的疾病,或同一種疾病的不同階段,針刺時所取穴位的數(shù)量是不同的。有些疾病需選取多個穴位,如面癱后遺癥患者,為防止患側面部肌肉攣縮,常需要按照表情肌走行進行排刺,每個部位少則2針~3針,多則4針~5針。針刺后,患側面部總計多達十余針。而有些疾病僅選取幾個穴位就可達到治療效果,如腰扭傷早期的患者,通過針刺手上的腰痛點(2個點)或單側的后溪(1個點)就能很快減輕疼痛。所以說,并不是針刺穴位的數(shù)量越多,產生的療效就一定會疊加,有時反而會減效。
針刺中“得氣”很重要嗎?
針刺后,針刺局部有相應反應,表現(xiàn)為醫(yī)生針刺時手指下有沉緊感,患者有酸、麻、脹、重、蟻行甚至按一定的方向放射至遠端,這種現(xiàn)象稱為“得氣”,又叫針刺感應。
一些患者因忍受不了針刺感應而害怕針刺。其實得氣是人體腧穴在針刺時的應有反應,是判斷患者經氣盛衰、疾病預后、治療效果的依據(jù),是針刺產生治療作用的關鍵,也是針刺過程中進一步實施手法的基礎,針刺治療一般應建立在得氣的基礎上。醫(yī)生在針刺時追求得氣,得氣的有無和得氣的快慢直接與療效有關,有得氣才可獲得較好的療效。得氣來的快,說明患者的正氣旺盛,經氣易于調動,治療效果快。
留針時間越長療效越佳?
很多患者在起針時會說,再給我多留一會兒針,他們認為這樣療效會更好些。其實,不同患者的不同疾病,留針的最佳時間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疾病留針時間越長療效越好。如是成年患者,大多數(shù)留針30分鐘,兒童,特別是3歲以下的患兒,針刺一般不留針。治療中風癱瘓患者留針時間可適當長一些以增強療效,周圍性面癱患者留針時間一般以20分鐘~30分鐘為宜,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后遺癥患者也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
起針時出血說明醫(yī)生技術欠佳?
起針時看見針孔出血,一些患者往往很緊張,懷疑醫(yī)生的針刺技術。其實,起針后針孔出血并不代表醫(yī)生技術不好。人體分布著豐富、粗細不同的血管,有些位于皮膚淺層,有些位置較深。這樣,穴位淺層的血管醫(yī)生可以看得到,針刺時可以避開,而處在穴位深層的血管,醫(yī)生很難看清,針刺入穴位后就難免刺傷血管。起針后,有些穴位針孔處就會出血。臨床中,對一些局部經脈阻滯不通的實證患者,若是針刺后針孔出血,有些還會專門擠壓局部,讓其血液流出多一些。這樣,除針刺療效外,還會起到放血的療效。若屬虛證或虛實不明顯的患者,則不主張這樣操作,應及時用消毒棉簽按壓止血。
針刺治療需要注意些什么?
針刺時,患者在空腹、緊張、疲勞等狀態(tài)下容易產生暈針(突然頭昏、眼花、面色蒼白、出汗、甚至暈倒)的現(xiàn)象,主要是由于針刺刺激血管收縮,血液不能上供于腦所致。因此,針刺時應避免空腹、緊張、勞累。應在飯后再行針刺,或針刺前稍加飲食。針刺前有疲勞感者,此時大腦供血相對不足,針刺產生的刺激又可收縮血管,加重腦部供血不足,這樣的患者,應適當休息后再進行治療。緊張是多數(shù)患者對針刺的反應,尤其是首次接受針刺的患者。其實,醫(yī)生進針時所產生的輕微不適感是完全可以耐受的,大家在針灸前應調節(jié)好自身的緊張情緒,可避免暈針現(xiàn)象。出現(xiàn)暈針,患者要平臥,深呼吸,飲用溫開水,休息片刻即可恢復。
很多常用的穴位分布于四肢、腹部、腰背部,患者應穿寬松、舒適的衣服前往治療,方便醫(yī)生取穴針刺。
孕婦需針刺治療時,務必提前向醫(yī)生告知自身情況。一些穴位如三陰交、合谷、昆侖、至陰等及下腹部、腰骶部的穴位具有促進宮縮的作用,易導致流產。醫(yī)生得知情況后會避免使用這些穴位。
患者在留針期間,應避免移動身體,否則容易導致毫針在體內出現(xiàn)彎針、滯針現(xiàn)象,更有甚者會在體內斷裂。
針刺結束后,應注意針孔眼的潔凈衛(wèi)生,避免接觸水及污物。盡管針孔小,但針刺完還未完全閉合,此時接觸水及污物容易導致針孔感染。
針刺療法可以代替藥物治療?
針刺是將毫針刺入人體穴位,施以一定的手法,激發(fā)經絡以運行氣血,調整陰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是根據(jù)藥物的寒、熱、溫、涼四性糾正陰陽盛衰來治療疾病。兩種方法均可治療疾病,但治療方法、范圍、作用途徑均不同,有的患者只需針刺,有的只用中藥,更多患者則針藥結合。
張衛(wèi)華,陜西中醫(y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yī)師,碩士生導師。國醫(yī)大師郭誠杰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研究所所長、郭誠杰學術技術傳承人。中國針灸學會針灸學術流派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陜西省針灸學會副秘書長及臨床分會副主任委員。擅長乳腺病、各種痛癥、神經系統(tǒng)及男性疾病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