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艷
甘棠遺愛公德碑考
梁 艷
1997年11月,虎林市獨木河村農(nóng)民于英俊到文管所反映,他秋天上山采蘑菇時,發(fā)現(xiàn)獨木河附近的大山坡上,躺著一處大石碑,石碑上還刻著字。
此后,虎林市文物管理所多次去現(xiàn)場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石碑躺臥地點,位于獨木河村西北大廟嶺山腰窖體處,距獨木河村20公里。大廟嶺屬于完達山脈系,現(xiàn)歸東方紅林業(yè)局獨木河林場管轄。
經(jīng)查看:此石碑為花崗巖石質,分別由碑頭,碑身、碑座三塊完整花崗巖組成,碑座花崗巖石中間有一道2CM裂口,這可能是造成石碑倒臥的主要原因。整個石碑高400CM,寬92CM,厚 32CM。
碑頭為陽刻,凸有雙龍戲珠的圖案。碑身正面中間豎向陰刻著“甘棠遺愛”四個楷書大字。其右上方豎向陰刻著“第一區(qū)獨木河全體公民仝立中華民國辰仲夏”,其下面并立豎向陰刻著“趙鼎千文石景泰刻”。
碑身背面陰刻著豎向碑文。因年代久遠,加之碑身背面整個躺貼地面多年,所以石材遭遇腐蝕嚴重,多數(shù)字體已發(fā)黑模糊,隱約不清,需仔細辨認方明其義為:趙知事屢次赴獨木河,特查禁種大煙……令民開荒墾田……
根據(jù)筆者考證:該石碑立于1928年(民國17年)6月中旬(農(nóng)歷5月中旬),是當時虎林縣第一區(qū)獨木河一帶全體居民捐資,為頌揚當時虎林縣知事(縣長)趙光印所立。
趙光印字綬若,1875年生,遼寧省海城縣人,曾任湖南省督軍署咨議兼全省軍法處辦事員,方正縣稅捐局長。1920年10月29日被吉林省公署委任為虎林縣知事兼稅捐局長,1926年11月27日被調任樺川縣知事,臨走時,虎林老百姓為其送了“萬民傘”(對有功德官吏的一種表彰形式)。
趙光印在虎林任職期間屬民國初期,整個中國正處于一片混亂狀態(tài),軍閥均各自為政,征戰(zhàn)不息,百姓苦難深重……。東北正直奉系軍閥張作霖統(tǒng)治時期,同時黑暗籠罩大地。當時,為了統(tǒng)一中國,國共兩黨第一次在南方廣州合作建立了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推動著國民革命運動迅速發(fā)展。其合作的北伐軍積極北伐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三派軍閥。在此背景下,虎林老百姓為什么要給趙光印既送“萬民傘”又立德政碑(當時頌揚官吏政績的碑刻)。其德政碑上書刻著“甘棠遺愛”究竟為何意。趙光印在虎林究竟有什么政績,受到百姓如此愛戴呢?
民國時期的趙光印,自1920年10月至1926年11月27日,任虎林縣知事期間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實事。
烏蘇里江、松阿察江以東原為中國領地。虎林屬于內地,自1860年(咸豐10年)11月14日,簽訂了不平等的《北京條約》之后,才將烏蘇里江、松阿察江以東領土劃歸俄國,使虎林淪為邊境。但條約第一條規(guī)定“交界處,準許兩國所屬之人隨便交易,并不納稅。各處邊界官員護助商人按照貿(mào)易”,由此出現(xiàn)了頻繁的中俄貿(mào)易。清末,及民國至偽滿大同2年(1933年),虎林廳、虎林縣公署、虎林縣政府均設有俄國翻譯1人。
1987年,俄國遠東西伯利亞大鐵路通車后,中國內地來虎林的人,大多從哈爾濱乘俄國1901年在我國東北建成的“中東鐵路”東線,經(jīng)綏芬河站(當時叫五站)去俄國境內轉乘俄國遠東大鐵路北行,分別從烏蘇里站、梨子丈站(俄列索扎沃茨克)、伊曼站、比金站等地下車,再去相關地點進行邊貿(mào)等活動。
虎林當時主要固定貿(mào)易點有四處?;⒘挚h城(今虎頭鎮(zhèn))47公里,坐落于完達山余脈,北、西、南三面環(huán)山,東靠烏蘇里江左岸。獨木河從西向東從村南流向烏蘇里江。
獨木河村與當時縣城雖同處烏蘇里江左岸,但其歷史卻比縣城久遠。據(jù)史料記載:獨木河土著居民為赫哲族。清初以來,在德克登吉(滿語為“飄浮”之意)的北緣濱江處,有一開闊荒草地,名叫公司(為滿語“古斯瓜郎”轉音,“古斯”為八旗軍之意,“瓜郎”為營盤之意,以后演變稱“公司”)。
清末,此地常遭俄國哥薩克兵侵擾,居民都撤走了,留下“公司”地名。現(xiàn)有“公司”被稱為“公司梁子”,是虎頭漁場最遠處一個打魚點。
清代光緒年間,有山東等地中國人,以及被俄境驅趕回來的華僑陸續(xù)移居獨木河。光緒20年(1894年),獨木河已有二三十戶人家,初具村屯雛形,1914年11月,虎林縣將其七個轄區(qū)改為四個轄區(qū)。原一、六、七區(qū)改為一區(qū),區(qū)所設在獨木河村。一區(qū)所轄:現(xiàn)城(今虎頭鎮(zhèn))、獨木河、通寶鎮(zhèn)和馬鞍山。
獨木河地處邊境又靠近深山老林,加之土地肥沃,因此清末至民國年間,有許多中國內地人及俄國人,紛紛乘中東鐵路再轉乘俄遠東鐵路或坐船通過松花江,種植販賣大煙,以及采集人參等。尤其清末民國初年,自俄國內亂以來,俄國不許中國人隨便過江上山采參后,種大姻就成為新的來錢之路。此時,獨木河多數(shù)村民改良田為煙地,種大煙的人,除了從俄境回來的以外,還有從省外山東、河北、遼寧等地來的人,他們春來冬返,獲利豐厚。據(jù)史料記載:“罌粟栽培業(yè)耳,四方逐利之徒不遠千里而來者,竟如風起云涌,莫資克遏”?!盎⒘挚h界獨木河溝里,向年播種大煙,每至煙秋,采割之人不下萬人”。獨木河溝里土質肥腴,呈油沙狀,適應種煙,其鴉片質地優(yōu)良,在國際上可與土耳其所產(chǎn)鴉片相匹敵。種植大煙給煙民帶來了可觀收入,也給一些吸煙成癮者帶來了可悲后果。
趙光印到任之前,縣公署雖多次明文禁種鴉片,實際上屢禁不止,仍有人在深山密林中偷種倒販。根據(jù)“甘棠遺愛”德政碑后面隱約可見的碑文仔細辨認,得知趙光印到任后曾多次去獨木河調查煙事,決定禁止大面積的亂種大煙。對于亂種大煙者“重申前命,嚴厲查禁,以除毒卉……”?!皩τ诿癖姇砸岳Α?,遇有煙籽即行沒收,以期盡絕根除。正本清源在此一舉?!?/p>
獨木河一帶全體居民自行捐資,發(fā)自內心的為趙光印樹立了這座“甘棠遺愛”德政碑,以紀念他。
1997年冬,該碑作為有歷史價值的文物由虎林市文物管理所運抵虎頭。1999年夏,在虎林市文物管理所孫永林所長的組織下,將其碑立于虎頭要塞博物館廣場南端,并配以簡介以供人參觀學習。1992年出版的《虎林縣志》,第二十二編,第一章專門為這位對虎林縣歷史做出突出貢獻的杰出人物趙光印書有傳記,其芳名將永載史冊。
以上述內容中可以看出,甘棠遺愛功德碑不僅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并且對我們未來的發(fā)展也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我們也要對其影響和意義加以銘記,從而更好的為我們未來的發(fā)展提供積極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