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余婷婷,廣西師范學院文學院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16級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4-0-01
一個作家,無論是否醉心于童年敘事,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都會受到童年經(jīng)驗的影響。很多作家在自述中多次提到童年的記憶是他們寫作靈感的源泉。對童年的印象和感受,歡樂的、苦楚的,都將以顯或隱的形式反映在作家的文本里?,旣悂啞っ商厮罄?,意大利教育家和醫(yī)生。在多年的精神病院臨床經(jīng)驗和開辦“兒童之家”的實踐基礎(chǔ)上,撰寫了《童年的秘密》一書。這是一本不完全的書,章節(jié)之間,甚至有些零落。然而,這也是一本站在兒童視角審視教育的書,充滿了革命性的理念。其中,最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說法便是:“之所以關(guān)于兒童的研究如此重要,是因為他們能觸及到人類的所有難題?!边@就是為什么,很多心理學專家在解決成年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問題時,要追溯到孩童時期的極端事件的原因。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lǐng)域,不論是作家明確的創(chuàng)作動機還是帶有童年因子的潛意識,都支配著文本的誕生。
(一)從童年出發(fā)
文藝理論家童慶炳認為“童心”與“詩心”相對,并解釋說兒童的赤子之心與作家的真誠之心是相通的。古今中外,不乏對童年追思、贊頌的文章,如高爾基的《童年》、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許地山的《落花生》等。
在《明星咖啡館》一書中讀到白先勇對三姊的追思,有一次放學歸來,車子下坡,車夫腳下一滑,跟明姊都飛了出去,滾得像兩只陀螺。驚魂甫定,明姊卻咯咯地笑了起來。明姐在患精神分裂癥之后,一切言行又回到童年。悲痛之余,白先勇自我安慰,明姊患病正好遠離了世俗的痛苦,“明姊一直沒有長大過,也拒絕長大,成人的世界,她不要進去。她的一生,其實只是她童真的無限延長,她一直是坐在地上拍手笑的那個小女孩?!睂ν甑木拺眩徽撌怯H人還是往事,不論是美食還是故居,不論是歡樂的還是悲傷的,都不由己地納入了作家的創(chuàng)作心境。白先勇在尋根記中對桂林的米粉進行了毫無保留的贊美,對西湖莊的舊事記敘得津津有味;又在《驀然回首》中傾訴了小時候因患病被拘禁起來的失落與孤苦;甚至在《上海童年》一文中道明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永遠的尹雪艷》、《謫仙記》這三篇小說的誕生并非偶然,而是“上海童年”逐漸發(fā)酵和拼湊的結(jié)果。
佛洛依德認為,文藝創(chuàng)作是被壓抑的愿望的滿足。中國現(xiàn)當代的作家,大多都經(jīng)歷過孤苦、艱難的童年。童年的創(chuàng)傷成為作家創(chuàng)作的心理背景,直接或間接地制約了作家創(chuàng)作時題材的選擇、主題的意蘊和創(chuàng)作的風格。白先勇在反思明姊患病的原因時,認為這是童年的創(chuàng)傷造成的。他說,“法國文學家《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普魯斯特小時候,有一次他的母親臨睡前,忘了親吻他,普魯斯特悲痛欲絕,認為被他母親遺棄,竟至終身耿耿于懷,成年后還經(jīng)常提起他這個童年的‘創(chuàng)傷”。同為現(xiàn)代作家的張愛玲,在童年時代就遭遇了家道中落,父母因性格不和離異,又因病被父親軟禁等事件。童年期間,華美而不幸的家庭生活影響了張愛玲在小時創(chuàng)作中關(guān)于家庭倫理主題的表達,通常呈現(xiàn)出親情異化的圖景?!缎慕?jīng)》中講述了張愛玲筆下的一段看似荒唐又百般糾結(jié)的人倫糾葛。分析了對父親的依賴、愛慕的擦槍走火,描繪了父親表面義正言辭之下的不恥地下情,刻畫了接受畸形家庭關(guān)系的隱忍的、隨波逐流的母親。
(二)回歸童真
真誠地對待自己和別人,勇敢地面對赤裸裸的生活,這樣才能在文學作品中構(gòu)筑一個源于現(xiàn)實又高于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世界,經(jīng)受學界的考驗和讀者的挑剔。然而,童真并非總以天真燦爛的面貌示人。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shù)》中,以反諷和冷峻的態(tài)度斜睨國民的命運。從文本的內(nèi)容來看,似乎很難把王小波和童真扯上什么關(guān)系??墒悄沆o靜一想,這世上有那么多思想尖銳、行為叛逆的作家、詩人,對世俗批評的另一面正是對現(xiàn)實中美好的渴望和革新的訴求。他們對這個世界有要求,所以訴諸文字;他們對這個世界還保有幻想,所以大加討伐??墒仟b獰的現(xiàn)實讓他們放慢了腳步,清醒了頭腦,不再像從前那樣滿心歡喜、無所顧忌。如果說在童年受盡寵溺的孩童長大了容易寫出積極陽光的文字,那么在童年受到創(chuàng)傷的孩童長大后則慣于用冷眼看世界。有人說,童年的折磨成就了王小波。這是基于童年的不愉快造就小說家這一說法的認可。童年的折磨,無論是社會的不公還是家庭的窘迫,正好碰到一位敏感的孩子,使他感到難以承受的痛苦。這種體驗,融合著成長的體驗和思考不斷滋長,成為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不竭的源泉。之所以把歷盡滄桑的純真稱為冷酷的童真,是因為成熟與殘忍在兜兜轉(zhuǎn)轉(zhuǎn)之后仍然選擇回歸。有“智者”提倡“難得糊涂”,想要活動世俗的成功就要圓滑世故,面對不公的事實做一個睜眼瞎。大概,這樣的智慧,王小波至死都沒學會。他曾說,“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這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997年3月20日,他給《我的精神家園》寫了自序,即將出版。22天之后,這個懷有一顆寧靜童心的中年人飄然而去。
到老都葆有一顆童真的心的人,是幸運的。如豐子愷所言,一個成年人“被世智塵勞所蒙蔽,是一個可憐的殘廢者。”想來,這句話的確深刻。很多時候,我們常常被年逾古稀的作家感動,正是在他們的作品中讀到了“淳”與“真”。歷盡滄桑之后的童心,愈發(fā)閃耀著耀眼的光輝。
結(jié)語:
童心與成年人的赤誠具有想通之處,這共通之處想必就在于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與孩童的純真不同的是,成年人的赤子情懷是被世俗的塵埃蕩滌之后,帶著理想和信仰踏過崎嶇的山路和廣袤的沙丘返程。這是一種回歸,目的地是童年的幻想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