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亞萍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7-0242-01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靠教師激發(fā)起來的。學習方法是靠教師指導出來的,學習能力也是靠教師培養(yǎng)出來的,因此教師只有去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和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規(guī)律,才能有針對性地啟發(fā)各類學生的內在動力,進一步發(fā)展他們的數學思維活動。
一、調控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習興趣是促進學生學好數學的保證,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條件,它促使學生去追求知識的奧秘,使學生在良好的動機驅使下全神貫注積極思考,把學習數學當作一種樂趣。在教學中,老師如能注意一些細節(jié),悉心捕捉學生的每一閃光點,給予及時表揚與鼓勵,這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習興趣。數學課堂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興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要創(chuàng)造和諧的課堂氣氛。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性,創(chuàng)設求知情趣,激發(fā)學生數學的內驅力。如在導入新課中以設疑提問、創(chuàng)設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游戲等,在練習中競賽、思辨、判斷、展疑等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潛能。
(2)講究課堂教學藝術。小學數學教學是一門科學,也同樣是一門藝術,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獨創(chuàng)性的特殊藝術。教師要善于將數學教學中的教育性和科學性,用藝術化的形式“傳”諸學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腦、入心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主動、活潑地進行學習。
二、真誠面對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平等、合作、交流
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師敢于蹲下來看學生,這是一種人文關懷。不僅是身體蹲下來,心靈也要蹲下來,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個性發(fā)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惟有師生平等,才能調動起師生合作的積極性,才有利于師生的交流,使課堂成為交流的“沙龍”。
2.傾聽、賞識、激勵
新課程重視了學科知識的交叉、綜合和滲透,這對于向來認為“隔行如隔山”的學科型教師來說,的確是一個挑戰(zhàn),怎么辦?這就要求教師要從一個教人者轉化為學習者,真誠地學會傾聽,和學生共同探究、共同發(fā)展。同時教師又要是一名成功的賞識者,要關注每一個學生、每一件“小事”,賞識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唯有此,學生才能在快樂中學習,在成功中長大。再則教師還要做個性張揚的激勵者,讓每個學生在教師個性張揚的激勵氛圍中得到尊重,進而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真正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三、課堂還給學生,用心靈抨擊思維火花
1.“愛意”充滿課堂
沒有“愛意”的課堂不是理想課堂。課堂上師生之間充滿“愛意”,課堂才會變得有活力,教師才會游刃有余地教,學生才會自由自在地學;課堂上有了“愛意”,師生間才會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師不必將自己的觀點強塞給學生,學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師的想法;課堂上有了“愛意”,教師不會將目光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上,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存在。
如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時,可以說:“你行的,再好好想想! ”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學生,不妨滿懷期待地說:“你先試試,輕輕地說給老師聽聽”、“我就知道你一定行,你瞧,說得多好、多響亮呀!”..在教師暖暖的愛意中,學生往往能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從而自主地學習和發(fā)展。
2.“創(chuàng)意”引領課堂
只有營造和諧、自主、創(chuàng)意的課堂氛圍,摒棄那種教師高壓式、灌輸式、一問一答式等單調乏味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大膽地表現好奇心、挑戰(zhàn)心、想象力等,才會提出一些極具創(chuàng)新思維的問題。如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年、月、日”知識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開了鍋,同學們各抒己見。這時我因勢利導,讓他們打開書看書上的日歷,并進行啟發(fā):“通過看書你還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識,你能比較系統的把這些知識歸類嗎?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把所了解的知識填進相應的表格(事先提供)?!痹谶@種氛圍下學生的思想無拘無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間,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靈感、創(chuàng)新思維,使課堂成為了他們快樂學習的樂園。
四、引導自主學習,促進主動發(fā)展
面對新課程標準,我們應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人。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為學生的合作者、鼓勵者、引導者。要摒棄將現成知識、結論灌輸給學生的做法,充分考慮到學生主動發(fā)展的需要,設計彈性化的、有一定思維度的課堂問題,讓學生自主感悟、比較、體驗,教師只是“向導”、“路標”,只起“引路”、“架橋”的作用,只為學生在自學、討論、答疑中當“顧問”和“參謀”,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最大拓展。
五、注重信息交流,培養(yǎng)合作意識
新課程標準倡導“合作”這一學習方式,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合作學習能讓學生在獨立探索基礎上,彼此互通獨立見解,展示個性思維方法與過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見解更加豐富和全面,也能讓學習較差的同學得到幫助。同時,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動的和諧氛圍內進行學習,有利于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養(yǎng)成。因此課堂教學中應變“靜態(tài)的集體背景”為“動態(tài)的集體力量”,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性格等因素,把全班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并有計劃地向小組提出一定的學習任務,指導各小組自主學習。
六、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探索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他們期望自己獲得令人驚喜的成績,感覺到自己智慧的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快樂。我常對學生說:要勇于用不同尋常的眼光看問題,善于在別人看不到問題的地方發(fā)現問題,并且能提出不同一般的獨到見解。
數學教學是一門藝術,我們首先要了解學生,有的放矢,我們要用數學本身的魅力感染學生,讓學生在數學知識形成過程中掌握其規(guī)律、方法,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