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華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7-0113-01
有效的提問,是誘發(fā)學生思維的發(fā)動機。在當前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講到底”的現(xiàn)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問到底”。結果,教師的不斷發(fā)問,使學生忙于作答,沒有思維與想象的空間,沒有自我的內化,只是一味地跟著老師被動地往前“跑”,課堂提問也就失去應有的魅力。
一、課堂提問要緊扣重點選擇恰當?shù)姆绞?/p>
有人認為教材的重點就是“課眼”之所在,“課眼”是一課的窗戶,打開這扇窗戶,就能窺見全課。運用提問語只要抓住了“課眼”就能帶動對全課的理解,也就是說要緊扣理解教材的關鍵性,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材的重點上,這樣才有利于完成教學任務。
提問的方式很多,既有直問,也有曲問;既有明問,也有暗問;既有寬問,也有窄問;既有單問,也有重問;還可以欲正故誤地問、以虛求實地問、對照比較地問、鋪路搭橋地問等等。
二、課堂提問要因勢利導進行啟發(fā)性追問
啟發(fā)性是課堂提問的靈魂。缺少啟發(fā)性的提問,是蹩腳的提問。為此,千萬要避免那種不分巨細,處處皆問的做法。要盡量避免單純的判斷性提問(如"對與不對""是不是"等),多用疑問性提問,還要注意運用發(fā)散性提問、開拓性提問,使學生在提問中受到啟迪,在提問中創(chuàng)新。 課堂教學是千百萬化的。學生答問中也可能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如答非所問,或干脆答不出來等。因而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運用教育機智,根據(jù)變化了的情況,有針對性地發(fā)問。不能不顧課堂情況的變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課前設計好的問題,也不能在學生答不出時一個勁地等待或追問學生。要多運用疏導性提問,鋪墊性提問,以適應變化了的情況。課堂提問要難易適中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那么,如何正確地掌握課堂提問的“度”呢?有位教育家說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子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著的位置。這個比喻生動而準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讓學生“跳一跳”——開動大腦積極思維后獲得正確的結論。
三、向學生傳授提問的方法
1.要注意提問的態(tài)度
提問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獲得知識和找到獲得知識的方法。對某一個問題,學生往往會因人而異,從多角度、多側面去思考,這不僅是正常的,也是教師所希望的。教師對回答問題的學生,要公平、公正,要滿腔熱情,一視同仁。對回答正確的學生,教師要予以表揚,對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也不可指責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導和啟發(fā)。教師提問時的神態(tài)要自然安詳,相信學生能夠回答出問題,這樣學生就會愿意回答甚至爭先恐后地回答。
2.提高問題質量
小學語文的教學活動當中傳授學生提問題的方法,能夠讓學生所提問題具有一定的質量。正所謂疑問是發(fā)現(xiàn)之母,但是很多學生并不知道如何提問題,在何處提出問題,因此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要發(fā)揮出主導作用,不斷的對學生加以點撥與引導,從而使學生所提問題具有質量。通常情況下,問題的提出是從結論入手的,這也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常常運用的方法。但是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研究教材上的經(jīng)典例題,并根據(jù)課本上的重點、難點提出問題。比如教師引導學生這樣提出問題: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其次還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對練習題進行自主探究,根據(jù)具體題目來提出困惑,比如對解決語文閱讀題方法的探究和方法運用的探究都比較有質量。另外,提高問題質量還可以從矛盾著手,讓學生多思考問題的難點在哪里,如何會出現(xiàn)這一難點等。
3.充分挖掘教材中設計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
小學語文的教材會涉及到很多的認知問題,這些問題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方便了教師的課堂教學。小學生對知識有著充足的好奇心,他們往往會對教材中的知識感到不滿意或不滿足。教師就要對教材中的問題挖掘透徹,揣測編者的意圖,精心巧妙地設計問題,解除學生心中的疑惑,拓寬學生的思路,以達到教學的目的。一個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通常也會引起同學們積極的思考,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起到良好的作用。
四、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教師就結合學生的心理狀況,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疑惑及問題進行了解,并積極的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從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并進一步的提出困惑。
1.從問題中提問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安排一些具有開放性和探索性的語文習題來讓學生學習,讓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大膽的想象與擴展,讓語文習題的解決轉變?yōu)樘剿髡Z文知識,這樣一定程度上也免去了解題的枯燥。然后老師就發(fā)揮其主導作用,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一一解決,這樣的提問具有針對性,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
2.聯(lián)系實際設計問題,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能力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過分重視理論的教授,很多老師在教學中將自己的思維強加給學生,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發(fā)展,更不得用能力的提高了,以至于在遇到具體問題時便不知從何下手加以解決。根據(jù)建構主義學習觀點來看,教學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識的灌輸,而在于理解,它起到的僅僅是一個載體作用,最終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課堂提問要積極評價注重鼓勵為先
提問手段本身,能鼓勵和督促學生對課程進行及時的消化,認真復習。提問的效果則又優(yōu)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回答對的,其原有的認知結構就得到了肯定和強化,回答不對的,就能及時調整改變有欠缺的認識結構。在整個提問的過程中,對回答好的每一句問話,教師、學生都伴隨著進行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相應的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都應公開進行評價。提問中的評價,首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通常教師都應復述一遍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學生回答代替教師應做的工作,其次要評“好不好”,通常教師都要做出標準的示范。最后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應“對事不對人”。
綜上所述, 提問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師很值得重視的問題,因為這關系著學生的聽課狀態(tài)、知識的掌握度以及思維的活躍程度,如果教師精心設計好問題,那么就會大大提升教學的效益。 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