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勝
【摘要】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對農村宗教信仰現象進行了調查與思考。他深刻分析神權在農村的影響,指出鬼神系統(tǒng)是嚴重束縛中國人特別是農民的一條精神繩索;深刻分析土地革命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領導農民推翻地主政權,才能動搖神權的根基;深刻分析農民屈服神權的原因,指出“推翻神權,破除迷信”不可操之過急,不可越俎代庖。這些論述與觀點對于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宗教問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宗教;神權
“沒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這是毛澤東的一句名言,也是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法寶。1927年3月,毛澤東基于湘潭、湘鄉(xiāng)、衡山、醴陵、長沙等縣農村的深入調查,針對當時黨內外對農民運動的爭議,明確提出農民運動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強調放手發(fā)動和組織農民群眾,對中國革命事業(y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篇經典文獻中,毛澤東還在“推翻祠堂族長的族權和城隍土地菩薩的神權以至丈夫的男權”這部分,對農村宗教信仰現象進行了深刻分析,對于我們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宗教問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深刻分析神權在農村的影響。指出鬼神系統(tǒng)是嚴重束縛中國人特別是農民的一條精神繩索
毛澤東在《報告》中把“神權”與“政權”、“族權”等放在一起綜合認識,理清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在他看來,“鬼”(由閻羅天子、城隍廟王、土地菩薩等構成的“陰間系統(tǒng)”)與“神”(由玉皇上帝、各種神怪構成的“神仙系統(tǒng)”),是嚴重束縛中國人特別是農民的一條精神繩索。而且,“神權”和“政權”(由國、省、縣到鄉(xiāng)的國家系統(tǒng))、“族權”(由宗祠、支祠到家長的家族系統(tǒng))、“夫權”(女子受男子的支配)一起,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
實際上,毛澤東在五四時期批判封建禮教時,就談到了精神繩索的問題,這在趙五貞自殺事件上表現得淋漓盡致。1919年11月14日,長沙女子趙五貞反對封建包辦婚姻不成,在花轎內用剃刀自殺。毛澤東就此事在《大公報》《女界鐘》上接連發(fā)表十篇文章,抨擊“吃人的禮教”。11月28日,他在《大公報》上發(fā)表《婚姻上的迷信問題》,指出“婚姻命定說”及“合八字”、“擇吉”等說法和活動,都是封建迷信的把戲,猶如用繩索將一對男女“深深的捆住”。顯然,這與他在《報告》中提出的論點,是相一致的。也正因為如此,毛澤東在《報告》中高興地寫道:“女子”和“窮人”之前不能“進祠堂吃酒”的規(guī)矩已經被打破,衡山白果地方的女子“結隊擁入祠堂,一屁股坐下便吃酒,族尊老爺們只好聽她們的便”。因為這意味著“族權”、“夫權”受到沖擊,也就意味著封建宗法和制度受到沖擊。
1927年4月11日,瞿秋白為《報告》單行本作序時,也著重談到“神權”與“政權”、“族權”、“夫權”的問題,指出:“他們打倒軍閥、省長、知縣大老爺、都團團總、土豪劣紳的政治機關。他們打倒玉皇大帝、元始天尊、天下都城隍、城隍老爺、土地公、五圣神、大狐仙的神權。他們打倒宗祠、族長、宗長、房長們、叔、舅、爺的族權。她們打倒父夫舅姑的男權。他們自己的力量解脫自己的桎梏,要將壓迫者剝削者,個個正典刑。這些齷齪萬分的東西,都要他們自己起來,才能掃除。”在一定意義上說,把這些問題放在一起考量,是認識和處理中國農村宗教問題的基本背景,極為重要。這也反映了中國農村宗教現象的一個特點,就是學者所提出的“制度性宗教”和“分散性宗教”的問題,即“寺院、祠堂、神壇和拜神的地方”,幾乎遍布中國每個角落。它們是“一個社會現實的象征”,說明宗教在中國社會中的影響力,是“強大的、無所不在的”。如果只看到“有組織的宗教”在中國不夠強大,并“低估宗教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是不正確的,也是“有悖于歷史事實”的。
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毛澤東始終關注解除農民精神繩索的問題。延安時期,他說陜甘寧邊區(qū)有三大害,就是“迷信,不識字,不講衛(wèi)生”。因此,邊區(qū)政府在文化教育工作中多次指出,必須除去文盲、迷信、不衛(wèi)生等“舊制度對于廣大民眾所遺留的文化落后狀態(tài)”;必須消滅文盲、骯臟與迷信等“舊社會給我們遺留下來的最丑惡的三大遺產”。1948年8月,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的《施政方針》規(guī)定,對會門組織及其盲從的群眾,要采取“破除迷信,爭取教育和改造的方針”;但對借此“陰謀破壞秩序者,其倡首分子,必須分別罪惡大小,依法懲處”。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更是大力反對封建迷信,特別是堅決打擊那些利用封建迷信禍害群眾的會道門組織,并取得顯著成績。
二、深刻分析土地革命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領導農民推翻地主政權。才能動搖神權的根基
毛澤東是黨內較早關注土地問題的領導人。1926年9月,他為《農民問題叢刊》所寫的序言《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指出:“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并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農民運動不趕速地做起來,農民問題不會解決;農民問題不在現在的革命運動中得到相當的解決,農民不會擁護這個革命?!彼€分析說,“經濟落后之半殖民地的農村封建階級,乃其國內統(tǒng)治階級國外帝國主義之唯一堅實的基礎,不動搖這個基礎,便萬萬不能動搖這個基礎的上層建筑”。在《報告》中,毛澤東進一步指出,地主政權是“一切權力的基干”。只有推翻地主政權,才能使神權、族權和夫權“一概跟著動搖起來”。
在毛澤東看來,正因為農民運動推翻了地主政權,所以許多地方農民協會才“占了神的廟宇做會所”,并提出用廟產“辦農民學校,做農會經費”,不少地方盛行“禁迷信、打菩薩之風”,還有人“砍了木菩薩煮肉吃”,而且農民對這些并無異言。他還分析說,為什么在貧農中夫權“比較地弱一點”,是因為相比較于富有階級女子,貧農婦女參加的勞動多。這種經濟上的比例關系,使她們能夠取得較多“對于家事的發(fā)言權以至決定權”?;谶@樣的分析,毛澤東強調務必要“極力做政治斗爭”,把精力集中于領導農民“破壞地主的政治權力這一點”。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毛澤東在《報告》中還特地記錄了自己的一段講話,大意是:過去一直說“信八字望走好運,信風水望墳山貫氣”,但現在“土豪劣紳貪官污吏一齊倒臺了”。難道在這幾個月時間里,土豪劣紳貪官污吏們突然從“大家走好運”、“大家墳山都貫氣”,變?yōu)椤按蠹易邏倪\”、“墳山一齊不貫氣”了嗎?不是這樣的,而是歸功于農民協會打倒地主。農民敬了幾百年的關圣帝君、觀音大士等,一個土豪劣紳也不曾打倒。所以想減租,想要土地,是“信神呀”,還是“信農民會”?
1930年5月,毛澤東在江西尋烏調查時,沿著“推翻地主政權”這個主題,專門討論了宗教性土地問題。他詳細地統(tǒng)計出各宗教信徒的人數,并將地主分為公共地主、個人地主兩類:所謂公共地主,包括祖宗地主、神道地主、政治地主;所謂個人地主,包括大地主、中地主、小地主。其中,神道地主又包括神、壇、社、廟、寺、觀六種。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毛澤東對這六種神道地主的聯系與區(qū)別,進行了逐一分析。盡管“神道”土地只占全部土地的8%(占全部公田20%),但毛澤東將之劃為土地革命的對象。他還就“非農民是否分田”這個問題,明確提出:僧尼、道士、傳教士必須“改變職業(yè)”后,才能給他們分田。也就說是,如果他們繼續(xù)做僧尼、道士、傳教士,就不許分田。當時中共對宗教性土地的政策,采取的即是毛澤東的這種態(tài)度。1930年5月召開的全國蘇維埃區(qū)域代表大會,在《土地暫行法》中指出:祠堂、廟宇、教會占有的土地,大都是豪紳、僧尼、牧師、族長所私有,他們借此“剝削農民”,所以這些土地“一律無償沒收”。這個要求在各根據地此時期關于土地問題的決議中都有所體現。比如,鄂豫邊革命委員會在《土地政綱實施細則》中規(guī)定,祠堂、廟宇、教堂、祖積等土地“一律沒收”;福建永定縣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土地問題決議案》中提出,所有庵堂廟觀等田地“不論典留賣絕,一概歸蘇維埃沒收”;江西興國縣革命委員會在《興國蘇維埃政府土地法》中也規(guī)定,祠堂、廟宇、會社的田地、山林等歸蘇維埃所有。
毛澤東之所以提出僧尼、道士等“要改變職業(yè)”,除了革命與政治上的考慮,與這些人從事宗教性職業(yè)的緣由也有關系。他們中有很多人不是為了宗教事業(yè),而是為了生計。恰如學者所分析,鄉(xiāng)下的僧人和道士“通過壟斷得以謀生:他們服務于當地的寺廟。哪個神靈屬于哪個寺廟,誰剃了頭或者戴著帽子,這都不重要:每個神職人員只是約定俗成的中介,每個神靈只是一個地方神。通過小額的供奉,農民們保護自己免遭某個神靈的敵意,同時又滿足另一個神靈的慣常要求。那樣做并不表明他是佛教徒或道教徒或兩者都是:他只是在交納捐稅。通過這種方式他得到了平和,這與他服了勞役交了政府的稅收以后所感到的那種平和一樣”。
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根據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的要求,對宗教性土地的政策進行了一些調整。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完成土地改革的任務,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于1950年6月正式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以“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為總原則,對處理宗教土地問題作出了詳細規(guī)定,主要包括:(1)就土地征收問題,提出祠堂、廟宇、寺院、教堂在農村的土地一律征收,同時針對特殊情況作出特殊規(guī)定,如:依靠這些土地出租收入維持費用的醫(yī)院、學校、養(yǎng)老院、孤兒院等,應由當地人民政府“另籌解決經費”;在當地回民同意下,清真寺的土地可以“酌予保留”。(2)就土地分配問題,提出農村中有勞動力的和尚、尼姑、道士、教士及阿訇等,如果沒有其他職業(yè)維持生活,愿意從事農業(yè)生產,應該分給他們“與農民同樣的一份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3)就土地之外的宗教房產等問題,提出廟宇、寺院、教堂、祠堂等“均不得破壞”。宗教土地問題的妥善處理,對于貫徹黨的宗教政策、保護宗教界的合法權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三、深刻分析農民屈服神權的原因,指出“推翻神權,破除迷信”不可操之過急,不可越俎代庖
關于宗教信仰現象的出現,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兩段影響深遠的論述。一是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所指出,宗教里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它的抗議。進而他形象地闡述了宗教的功能:宗教是“無情世界的情感”,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一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所指出,宗教是指“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
毛澤東在《報告》中,運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對中國農村宗教信仰現象進行了深入思考。他分析指出,在農民勢力占有統(tǒng)治地位的地方,青年和壯年農民都不信神了,只剩下“老年農民和婦女”。究其原因,關鍵是農民協會在各地進行“推翻神權,破除迷信”的行動,而各地農民協會基本上都是“青年和壯年農民當權”。毛澤東在《報告》中還舉了一個農民與牛的例子。他說牛之所以成為“農民的寶貝”,“殺牛的來生變?!敝猿闪恕白诮獭?,是因為農民沒有權力去禁止殺牛,只能借助其他辦法,“用宗教觀念反對殺?!薄T凇秾跽{查》中,毛澤東進一步分析了農民入教原因。他指出,就教徒的人數百分比而言,“寡婦(內有貧農)及老年婦人(地主婆)”占30%,“弱房小姓的農民”占20%,“刁鉆古怪的紳士及其家屬”占30%,“地主出身沒有出路的青年知識分子”占10%,其他10%。從這個數據中,毛澤東得出一個結論,即入教者主要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很壞的”,如“刁鉆古怪的紳士及其家屬”。他們是鄉(xiāng)村中那種“奸滑陰險想當霸王的”人,入教不是為了信教,而是為了利用宗教“達到自己的目的”。另一部分是“很弱的”,如“弱房小姓的農民”。他們是“受人壓迫貪圖保護的貧弱的人”,入教動機有功利色彩,主要目的“在于避禍”。
毛澤東在《報告》與《尋烏調查》中的認識,在他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兩次談話中體現得尤為明顯。1936年10月,毛澤東在陜北對斯諾說:父親毛順生原來“不愿意和神佛打交道”,但他有一次外出收賬遇到老虎,覺得“是不是得罪了神佛”,從此開始敬佛,“有時也燒些香”。時隔34年之后,1970年12月,毛澤東在北京會見斯諾時又說:中國與西方國家不同,真正信教的很少,大多數人信“龍王”(意指各種民間信仰),而且是“有病就信,無病就不信”,“沒有小孩子就信,有了小孩子就不信了”。關于這種宗教信仰現象,毛澤東1937年在《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中還進行了專門論述。他認為“唯心論就是宗教的教義”;原始人類認識能力不足,“不能說明周圍的事變”,只好“求助于神靈”。從本質上說,唯心論及宗教的神道主義都“否認世界的物質統(tǒng)一性”,認為世界的運動及發(fā)展是“精神作用或上帝神力的結果”;比如,基督教說“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佛教及中國的一切拜物教都“把宇宙萬物的運動發(fā)展歸之于神力”。
基于對農村宗教信仰現象的深刻把握,毛澤東在《報告》中指出,應該引導農民自己去破除迷信,做到“引而不發(fā),躍如也”。在他看來,“菩薩”是農民自己立起來的,當他們認識到“菩薩”無用時,就會用自己的雙手丟開“菩薩”。同樣,烈女祠、節(jié)孝坊等,也要讓農民自己去摧毀。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強行替農民去摧毀鬼神信仰,難免出現“欲速則不達”的狀況。他認為,如果農民協會“生硬地勉強地從事這些東西的破壞”,不但達不到革命效果,而且會被土豪劣紳借為口實,渲染農民協會“不孝祖宗”、“欺神滅道”、“主張共妻”等反革命口號,給農民運動帶來損失。
關于“引而不發(fā),躍如也”政策,毛澤東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經常談到。1933年10月10日,他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關于土地斗爭中一些問題的決定》中指出:菩薩神主等迷信偶像“須得多數群眾同意才能毀壞”,“僅依少數人的意見去打毀菩薩神主”是不對的。1944年3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宣傳委員會召開的宣傳工作會議上也說:“要老百姓不敬神,就要有科學的發(fā)展和普及”;否則,敬神對老百姓“是完全需要的”。1953年3月8日,他在給達賴喇嘛的信中說,西藏的宗教與國內其他地方的宗教一樣,都“已經受到尊重和保護”,而且會“繼續(xù)受到尊重和保護”。并指出只要有人民群眾相信宗教,就“不應當也不可能人為地”去取消或破壞宗教。
既要破除迷信,又不可操之過急,毛澤東的這一論斷,也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宗教政策的一條重要原則。1927年6月6日,《中共中央通告》(農字第七號)強調改革“舊禮教、拜祖教及一切迷信菩薩等束縛農民的惡俗”,屬于“文化運動”,只能采取宣傳的辦法,而不能使用“鼓動方法”,更不能用“強迫方法”?!锻ǜ妗芬蟆凹m正農民無組織行動”,提出:在運動中可以“沒收廟產”,但不可“強迫搗毀其神像祖宗牌”等;在“宗法迷信尚深的農村”,更是要謹慎對待這個問題。時至改革開放時期,中共中央1982年19號文件《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依然堅持兩個方面的統(tǒng)一。一方面,強調用馬克思主義批判唯心論、有神論,向人民群眾進行唯物論和無神論的教育;另一方面,強調解決宗教問題“唯一正確的根本途徑”,是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通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fā)展進步,逐漸消除宗教存在的“社會根源和認識根源”。文件還提出,可以在社會上加強科學文化知識的宣傳,讓人們對自然現象、社會進化以及人生老病死、吉兇禍福等問題,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但不能人為地取消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