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艷
(四川省眉山中學校 四川 眉山 620010)
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歷史高考一輪復習策略初探
劉 艷
(四川省眉山中學校 四川 眉山 620010)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學科基本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越來越為人們關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課程的核心價值,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歷史高考一輪復習是歷史高考復習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如何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一輪復習有效結合,讓一輪復習變的更加有效,是歷史老師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擬就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歷史高考一輪復習策略展開分析,以期有助于提高復習教學效益。
核心素養(yǎng) 歷史 一輪復習
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的方向,《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6修訂稿)》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定義為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xiàn),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高考是導向性的考試,也必然順應這種改革的趨勢,在試題中體現(xiàn)對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考察。作為夯實基礎知識、構建知識框架一輪復習是三輪復習中最重要、最基礎的復習,是提高整個高三歷史教學質量的“基礎工程”,一輪復習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后面兩輪的復習。筆者認為,在一輪復習中,歷史教師不僅要要求學生進行知識梳理和強化記憶,更要引導學生深化認識、豐富思維、涵養(yǎng)品質,不斷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樣才能將復習效益最大化,下面就具體教學中的實踐談談策略:
“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lián)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任何歷史事物有其發(fā)生的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空間,只有將其置于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另外高考考綱編排以及高考命題也非常注重時空觀念,所以時空觀念是學生歷史學習的基本要求,在高三一輪復習中,必須強化時空意識,現(xiàn)行的教材基本都是按專題編制,這極大的影響了學生時空觀念的形成,在一輪復習中需要打破教材體系采用通史體例,以時序為線索,將同一時間段里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相關內容進行整合,形成階段特征,突破核心考點。
例如在復習中國古代史時,基礎落實部分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進行階段劃分搞清楚朝代演進:先秦時期(約170萬年前—公元221年)、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年)、隋唐時期(589~907年)、宋元時期(960~1368年)、明清時期(1368~1840年);第二步總結每個時期階段特征,同時作中西時空對比,形成整體印象;第三部對應考綱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三個方面入手結合教材落實各個考點的基礎知識。這樣下來,縱向上厘清了歷史演進的時序線索,橫向上展示了空間上的中西對比,搞清了歷史發(fā)展的階段特征。學生就會逐漸養(yǎng)成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找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之間的關聯(lián),同時再面對新情境新材料時能夠迅速抓住時空,對應階段特征。如(2015·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25)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執(zhí)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漢代出現(xiàn)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
B.“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
C.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
D.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
本題D選項被許多同學錯選,而其實D選項的排除只需抓住題干中的“兩漢時期”這個時空信息對應階段特征就可破解,D項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屬于西漢初年的情形,在漢武帝時期就已經(jīng)解決。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一輪復習要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運用文明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整體史觀等多角度、多層次認識歷史。如古代史復習中講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運用生產(chǎn)力決定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定的社會意識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等唯物觀點來說明春秋戰(zhàn)國這個歷史大變革時期,能夠準確理解當時經(jīng)濟、政治、文化領域發(fā)生的變化。又如(2013·上海單科·36)“無為”與“有為”題需要辯證思維,需要一分為二分析歷史現(xiàn)象。另外可以用文明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對應通史復習重新架構歷史階段:如將古代史可分為:中華文明的奠基時期(先秦)、中華文明的形成時期(秦漢)、中華文明的曲折發(fā)展時期(魏晉南北朝)、中華文明的鼎盛時期(隋唐)、中華文明的進一步發(fā)展時期(宋元)、以及中華文明的繁榮與危機并存時期(明清)。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xiàn)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因為歷史過程的不可逆性,認識歷史我們只能通過現(xiàn)存的史料。面對各種紛雜的史料如何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這是學好歷史的必備能力。對時間緊迫的高考一輪復習而言,最有效的史料就是高考真題。在高三復習課的實踐中可以充分運用高考真題資源,著力提升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yǎng)。如(2016·新課標全國Ⅰ卷文綜·32)德國文學家歌德說,羅馬“如同一 只潛入水下的鴨子,雖然你一次次將自己隱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卻從來沒有消失,而且總是一次次抖擻精神重新出現(xiàn)”。對此的正確理解應該是,羅馬法( )
A.是近代歐洲人國家法律的基礎
B.為歐洲近代社會確立了心法為規(guī)范
C.所維護的民主制度影響深遠
D.不斷的改變了歐洲歷史的發(fā)展方向
本題應該選擇c項,要選擇到正確的答案,就要求學生對詩歌的內容進行仔細閱讀和辨析,熟悉羅馬法律和民主的相關史實。
歷史解釋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較準確的定位,從而認識到史學的重要性。如(2016·上海卷歷史·6)《讀通鑒論》曰:“兩端爭勝,而徒為無益之論者,辨封建者是也?!酢酢酢酰苟甓ツ芨囊?。”句中省略處應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縣之制
C.郡國并行
D.行省制度
此題需要學生對《讀通鑒論》一書和分封制、郡縣之制、郡國并行、行省制度都進行定位,明白題目中的“封建”是指分封制,再結合題中文言句的意思,方可知道答案為B選項。
家國情懷是指心系國家,以國為家和愛家愛國的情感。新課改后,在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要求上,家國情懷是不容忽視的重要部分。如在復習“宗法制”相關內容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家”和“國”的緊密聯(lián)系。在高中歷史“抗日救亡運動”部分的復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學生思考:“如果自己處于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能否勇敢的站出來保衛(wèi)國家?”復習到“一二·九”、“五四運動”時,要使學生了解和學習中華民族不懼艱難的堅強品質。家國情懷是每個高中生都應該具備,學生如果能夠從家國情懷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我們國家的未來將充滿希望。
綜上所述,歷史學科的一輪復習過程中,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從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方面來入手,在有限的時間里幫助學生鞏固和掌握基礎知識。
[1] 于春麗.對高中歷史高效課堂構建的認識和思考[J]. 學周刊,2017(15).
[2] 蘇朝舉.高中歷史教學探究[J]. 學周刊,2014(02).
[3] 黃金華.基于新時代下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的探討[J]. 學周刊,2014(05).
G633.5
A
2095-3089(2017)27-01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