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睿,楊文明
中風后失語癥的中醫(yī)藥臨床研究述要
劉 睿1,楊文明2
失語癥是腦卒中的常見臨床表現,通常由大腦皮層及皮層下損傷引起語言中樞的破壞所致,表現為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等的缺損或喪失。隨著腦卒中發(fā)病率的逐年上升,失語癥病人也日益增多,嚴重影響了病人的生活質量。而病灶的位置、大小等都會影響失語癥的康復。中醫(yī)藥在中風后失語癥的治療方面有其獨有的優(yōu)勢,且療效顯著。現將近幾年中風后失語癥的中醫(yī)藥治療進行綜述。
中風;失語;中藥;綜述
中風后失語癥是腦卒中最嚴重的臨床表現之一[1],它是由語言中樞損傷引起的一組臨床癥狀,造成病人處理語言符號的功能出現障礙[2],可表現為言語功能在表達、理解、命名、書寫等方面的殘缺,甚至喪失。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國每年新增腦卒中病人約200萬人,約3/4的病人遺留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3],約有25%的腦卒中病人伴有言語障礙[4]。國外報道,有26%~38%的腦卒中病人伴有失語癥[5-6]。迄今為止,中風后失語癥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多認為是病變和(或)損傷直接或間接破壞語言中樞所致[7]。中樞膽堿能遞質在語言功能的調節(jié)中起重要作用。腦損傷引起的腦相關區(qū)域乙酰膽堿含量的下降可能導致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8]。失語癥的預后與損傷的位置、大小等因素均有關,而大腦皮層的可塑性可決定中風后語言的恢復程度[9]。
目前對中風后失語癥的治療,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一是藥物,常用的有溴隱亭、左旋多巴等,這些藥物可以有一定的改善言語輸出的作用,而膽堿能藥物如多奈哌齊、加蘭他敏等,對改善語言理解和命名能力等也可能有一定作用[10];二是康復訓練,包括言語訓練、Schuell的刺激療法、低頻脈沖電刺激、經顱磁刺激、音樂音調治療法、計算機輔助治療等。盡管如此,上述治療方法仍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中風后失語癥的預后。中醫(yī)藥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治療中風后失語癥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獨特的治療優(yōu)勢,臨床療效顯著。
失語,相當于中醫(yī)概念中的“喑痱”“風喑”“風懿”“難以言”“不能言”等。對于中風后失語癥的病因病機,歷代醫(yī)家均有見解,其認識也逐步深入。
在唐宋以前,醫(yī)家多強調外邪入臟。如《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治》謂:“邪入于臟,舌即難言”。
唐宋以后,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對該病病機進一步認識,認為內傷臟腑為發(fā)病關鍵,如《備急千金要方》云:“風懿者……病在藏腑”。金元時期,劉完素倡導“心火暴甚”,提出火克肺金的病機特點。明清時期,對其病機的認識逐步完善,風、火、痰、瘀諸邪傷及心、脾、肝、腎四臟的病機認識逐漸形成。如《類證治裁》曰:“舌為心、脾、肝、腎四經所系,邪中真經,則痰迷閉氣道,舌機不掉”[11-12]。
近幾年,對中風后失語癥的病因病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李曉琳等[13]認為中風后失語與痰濁阻竅密切相關,陰血風動,挾痰上蒙清竅,舌本脈絡受阻而發(fā)為本病。雙曉萍等[14]總結了譚子虎教授對中風后失語癥的病機認識,認為風火上擾、痰邪阻竅、氣虛血瘀可致經絡失和,舌竅閉阻,且心氣通于舌,心神失養(yǎng),則言蹇舌強。董新剛等[15]總結了吳標教授治療中風后失語的經驗,認為中風失語的發(fā)病關鍵在于脾胃,脾胃虛損致使氣血虧虛、痰濁內生、瘀血阻滯、氣機失調,則清竅失養(yǎng)、腦竅痹阻而發(fā)病。常靜玲等[16]認為中風后失語的病機復雜,以內虛為本,以外邪為標,外邪擾動清竅,神機失用則為失語。
2.1 辨證論治 陳升王等[17]認為痰、瘀、虛是中風后失語較常見的病因,據此將28例中風后恢復期失語病人辨證分成風痰瘀阻、氣虛絡瘀、肝腎虧虛3種證型,分別予以解語丹、補陽還五湯、地黃飲子送服左歸丸,治療2月后,根據《語言治療學》中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表相關標準評價治療后病人情況,其中有9例為痊愈,13例為有效,總有效率為78.57%。李賢彬等[18]認為中風后失語應根據中風的病因病機進行辨證施治。在急性期,以實證為主,恢復期常虛實夾雜。將39例治療組病人辨證為痰熱內閉、肝陽暴亢、氣虛血瘀和陰虛風動4種證型,在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分別予羚羊角湯、天麻鉤藤飲、補陽還五湯以及鎮(zhèn)肝熄風湯,經治療4周后,治療組顯效率( 46.2%)與對照組(32.4%)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 ( Plt;0.05)。羅文等[19]將50例觀察組出血性中風后失語病人辨證分為肝陽暴亢、陰虛風動、痰熱內閉和氣虛血瘀4種證型,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分別予以天麻鉤藤湯、鎮(zhèn)肝熄風湯、羚羊角湯和補陽還五湯,經28 d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6.0%)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6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
2.2 專方專藥 劉雪景[20]認為中風后失語多與腎陰虛有關,陰虛風動,挾氣血痰火上沖于腦,阻于清竅及舌脈,治宜滋補腎陰腎陽,佐以化痰開竅。地黃飲子為治療心腎陰陽兩虛之喑痱的經典方。對86例患有中風后失語病人進行了臨床研究,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服用地黃飲子,治療2月后,治療組痊愈率72.09%,相比于對照組痊愈率的51.16%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顧紹瑜[21]認為本病由于中風后痰阻于經絡,氣血不暢,瘀血阻滯經脈所致。選取60例中風后失語癥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在對照組之上加用解語丹。解語丹具有祛痰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經4周治療,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3.33%,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7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lt;0.05)。潘海燕[22]認為言語為心所主,風痰蒙蔽心竅、阻于舌根,則舌強語謇,辨證為風痰滯絡型,治宜祛風化痰、通絡開竅。觀察了48例風痰滯絡證的中風后舌強語謇病人,服用解語丹2周后,總有效率為91.7%。張力[23]認為中風后失語癥多由風、火、痰、瘀四邪傷及心、脾、肝、腎四經,閉阻舌竅所致。將76例中風后失語病人分為兩組進行治療,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資壽解語湯治療。資壽解語湯最早見于陳文治的《諸癥提綱》,具有祛風豁痰,通竅活絡的功效。經過3周治療,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9.1%,顯著高于對照組(79.4%),表明資壽解語湯可有效治療中風后失語癥。
2.3 針刺治療 針刺治療中風后失語的方法主要包括體針、頭針、舌針等。體針以整體治療為主,辨證論治,具有平衡臟腑經絡狀態(tài),疏經通絡,調理氣血等作用[1]。臨床上體針以選取陽經腧穴為主。洪秋陽等[24]采用常規(guī)體針和董氏奇穴治療,觀察了71例中風失語病人的臨床療效,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體針治療,治療4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91.67%),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85.1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郭大江等[25]將180例中風后失語病人分成兩組,治療組采用“開音通竅”針刺治療,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針刺法治療,經治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10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1.0%,兩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
頭針即頭皮針,是一種針刺頭皮特定穴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它是在傳統(tǒng)的針灸理論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內經云“頭為精明之府”。頭為諸陽之會,手足六陽經皆上循于頭面,六陰經中手少陰與足厥陰經直接循行于頭面部,所有陰經的經別和陽經相合后上達于頭面,故采用頭針可以治療多種疾病,特別是中風病及中風后失語癥。于晶等[26]將88例中風后失語病人分為兩組,對照組僅接受言語康復治療,實驗組采用顳三針配合言語康復治療。經治后,實驗組失語癥狀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前者總有效率為90.91%,后者總有效率為70.45%,兩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楊丹等[27]觀察67例中風后失語病人的臨床療效,治療組頭針針刺患側言語一區(qū)及雙側言語三區(qū)的,對照組針刺廉泉及旁廉泉,經治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2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0.63%,表明頭針可有效改善病人的語言情況。
舌針對中風后失語癥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心包經少氣多血、脾經多氣少血、任脈為“陰脈之?!保喔鶠榇巳浰^之處,多氣多血,故舌針通常選用金津、玉液、廉泉等穴治療。李斌等[28]對56例中風后運動性失語病人進行研究,對照組僅接受言語訓練,觀察組接受舌針治療和言語訓練,20 d后,觀察組總有效率(89.0%)高于對照組(64.0%),證明舌針有助于失語病人康復。劉向陽[29]采用隨機對照的方法觀察64例中風后言語障礙病人的臨床療效,對照組常規(guī)針刺啞門、廉泉,觀察組針刺舌尖,治療20 d后,治療組總有效率(100.0%)明顯高于對照組(87.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
此外,點刺放血法對治療中風后失語也有一定的療效。曹野等[30]對45例中風后失語病人進行觀察,對比金津、玉液點刺放血法治療前后病人的語言功能情況,結果表明45例中基本治愈12例,顯著進步24例,進步7例,無進步2例,總有效率為95.6%。
2.4 針藥結合 畢聰聰等[31]總結了張玉蓮教授治療中風失語的經驗,張玉蓮教授認為中風失語是源于各種原因引起“神匿絡阻”而致,故應治以“調神通絡”。張教授采用針藥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頭部腧穴選百會、啞門、暢語、率谷和浮白,舌部選取聚泉、金津和玉液,體針選內關、通里和合谷,結合中藥解語丹加減,針藥合用使得經脈氣血調達,舌絡通暢。汪晗[32]研究150例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病人的臨床療效,對照組接受單純語言康復訓練,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并用針藥結合治療(取穴為百會、啞門、廉泉、患側頂顳前斜線、顳前線,湯藥為自擬健脾開竅經驗湯劑)。連續(xù)治療8周,采用言語康復訓練配合針藥聯合治療總有效率(90.7%),與單純接受言語康復訓練總有效率(76.0%)相比有明顯優(yōu)勢,提示中醫(yī)藥治療中風后失語癥具有特色和優(yōu)勢。雙曉萍等[14]總結了譚子虎教授對治療中風后失語癥的經驗,譚教授運用加減薯蕷丸配合針灸(體針以廉泉、通里為主穴,頭部針刺前頂、語言一區(qū)或二區(qū),舌針選穴玉液、金津、聚泉)治療中風后失語,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鄧周武等[33]根據臨床經驗,總結了中風后失語癥臨床常見中醫(yī)證候,將42例觀察組中風恢復期失語癥病人辨證分為氣虛、痰濕、痰火和陽亢4型,分別給予補陽還五湯、二陳湯、滌痰湯和鎮(zhèn)肝熄風湯口服,并配合針灸治療;另設對照組42例給予基礎治療。經過2個月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8%(Plt;0.05)。
2.5 其他療法 《醫(yī)學入門》云:“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柳剛等[34]將60例中風后失語癥病人隨機分為兩組,重灸百會穴組在對照組的常規(guī)及言語康復訓練治療之上予重灸百會穴,治療8周后,經統(tǒng)計學分析,重灸百會穴組總有效率(90%)明顯高于對照組(66.7%),證實重灸百會穴法有助于中風后失語癥的早期康復。
五音療法對中風后失語病人也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林潤等[35]認為徵音通于心,具有五行中“火”的特性,具有養(yǎng)陽助心、補脾利肺、瀉肝火的作用。觀察了辨證為氣虛血瘀證的腦卒中運動性失語病人52例,常規(guī)配合聆聽徵調音樂治療的病人,其語言功能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提高效果均優(yōu)于單用常規(guī)治療的病人(Plt;0.05)。
侯娜娜等[36]認為腧穴是臟腑氣血匯聚之處,且對藥物的理化刺激敏感,因此穴位貼敷也是中醫(yī)治療中風后失語的常用且獨特的治療手段。在特定腧穴上,貼敷研磨調勻的具有豁痰熄風、芳香開竅等功效的藥物,可以達到治療中風后失語的目的,且藥效持久,方便快捷,易于被病人接受。
中風后失語是嚴重影響中風病人生活質量的臨床癥狀之一。中醫(yī)藥治療中風后失語癥臨床療效較好,且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優(yōu)勢。隨著臨床經驗的不斷豐富和積累,中醫(yī)治療中風后失語的方法手段的不斷完善,其“簡、便、廉、驗”的特點和優(yōu)勢會更加彰顯。盡管如此,但目前臨床仍存在一些問題,如病人辨證用藥方案的規(guī)范性尚存在不足,標準化的治療體系尚不完備,專方專藥的效性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科學的針刺手法和合理的配穴方法仍需進一步的臨床驗證。此外,如何進行中西醫(yī)合參,取長補短,在腦卒中急性期盡早進行干預,提高臨床療效,是臨床工作者研究的重點所在。
[1] 程強強,姜迎萍.中風失語的中醫(yī)治療進展[J].新疆中醫(yī)藥,2016,34(2):88-91.
[2] 王俊霞,年莉.中風后失語的中醫(yī)治療研究進展[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2,4(1):114-116.
[3] 李雪娜.腦卒中失語癥患者采用語言功能康復治療臨床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17(6):208-210.
[4] 廖鴻石.康復醫(yī)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809-810.
[5] Bersano A,Burgio F,Gattinoni M,et al.Incidence of aphasia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 PROSIT study[J].Stroke,2006,37(2):691.
[6] Provinciali L,Coccia M.Post-stroke and vascular depression: a critical review[J].Neurol Sci,2002,22(6):417-428.
[7] 聶莉,毛善平.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患者功能性磁共振特點[J].現代儀器與醫(yī)療,2014,20(6):1-3.
[8] 宦宇.鹽酸多奈哌齊治療腦卒中患者運動性失語癥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18):133-134.
[9] 胡雪艷,江曉峰,張通.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在腦卒中后失語癥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21(2):138-141.
[10] 趙妍妍,馬建軍.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癥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2):72-73.
[11] 劉威,李燕梅.中風失語癥病機概述[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3,5(24):121-122.
[12] 刁殿軍.中風后言語不利的中醫(yī)治療進展[J].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29(4):218-219.
[13] 李曉琳,常靜玲.論中風后失語辨證中的“痰”與“竅”[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6,31(9):3450-3454.
[14] 雙曉萍,陳乞,譚子虎.譚子虎教授針藥結合治療中風后失語[J].吉林中醫(yī)藥,2015,35(8):782-784.
[15] 董新剛,賈奎.吳標教授從脾辨治中風后失語經驗[J].中醫(yī)學報,2015,30(8):1145-1147.
[16] 常靜玲,王愛琴,李勝利,等.中醫(yī)綜合康復干預下中風后失語的中醫(yī)證候及臨床癥狀演變探究[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6,9(8):1020-1023.
[17] 陳升王,何永其.中醫(yī)辨證分型治療中風后恢復期失語療效觀察[J].新中醫(yī),2015,47(11):42-43.
[18] 李賢彬,葉坤,姚源.中醫(yī)辨證治療出血性中風后失語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yī),2014,32(7):123-125.
[19] 羅文,張旭.中醫(yī)辨證治療出血性中風后失語臨床觀察[J].醫(yī)藥前沿,2016,6(34):15-16.
[20] 劉雪景.地黃飲子治療中風后失語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yī),2016,31(9):1271-1272.
[21] 顧紹瑜.加減解語丹治療中風不語30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2,4(22):100-101.
[22] 潘海燕.解語丹治療中風舌強語謇48例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5,50(7):496.
[23] 張力.資壽解語湯治療中風后失語37例[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3,11(6):21.
[24] 洪秋陽,王世廣.董氏奇穴結合體針治療中風失語癥療效觀察[J].北京中醫(yī)藥,2012,31(10):765-767.
[25] 郭大江,楊立俠.“開音通竅”針刺法治療中風失語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2):88-90.
[26] 于晶,劉書平,陳鳳桂.顳三針配合言語康復在中風后失語癥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7,9(2):76-77.
[27] 楊丹,韓寶杰.針刺頭針言語一區(qū)與言語三區(qū)治療中風后失語35例觀察[J].山西中醫(yī),2011,27(10):33-34.
[28] 李斌,劉志,孫雪.舌針配合言語訓練治療中風后失語癥臨床分析[J].淮海醫(yī)藥,2017,35(2):182-183.
[29] 劉向陽.針刺舌尖治療中風后遺言語障礙32例總結[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1,27(1):12-13.
[30] 曹野.金津、玉液點刺放血治療中風后失語45例[J].江西中醫(yī)藥,2013,44(10):53-54.
[31] 畢聰聰,張玉蓮.張玉蓮教授治療中風失語經驗[J].針灸臨床雜志,2017,33(6):50-53.
[32] 汪晗.針藥并用聯合康復治療對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患者語言功能、神經功能改善的影響[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7,10(6):650-653.
[33] 鄧周武,鄭群.中醫(yī)辨證論治中風恢復期失語癥的臨床研究[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6(2):48-49.
[34] 柳剛,韓為,黃學勇,等.重灸百會穴法治療腦中風后失語癥30例臨床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6,27(5):1136-1138.
[35] 林潤,陳錦秀,林茜,等.徵調音樂對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的效果觀察[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4,29(2):137-140.
[36] 候娜娜,孫欣.中醫(yī)外治中風失語簡況[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17,31(3):76-78.
2017-08-12)
(本文編輯 王雅潔)
R743.3 R255.2
A
10.3969/j.issn.1672-1349.2017.21.018
1672-1349(2017)21-2723-04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No.2012BAI26B02)
1.安徽中醫(yī)藥大學2015級在讀碩士(合肥 230038);2.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楊文明,E-mail:yangwm8810@126.com
信息:劉睿,楊文明.中風后失語癥的中醫(yī)藥臨床研究述要[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21):2723-2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