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美 狄少華
隨著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參與度大幅提高,對具有一定英語知識的實用性技術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高等職業(yè)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技術、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的高等應用性專門人才,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應該圍繞這一目標展開。根據(jù)《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英語課程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不僅應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yǎng)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yè)務活動的能力。由此可見,高職公共英語不僅要打好英語基礎,更應該以就業(yè)為導向,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保證學生滿足就業(yè)市場的需求。
高職生源比較復雜,學生的英語基礎參差不齊。有些學生來自高考,這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比較扎實,也有一定的英語學習能力;還有一些學生來自中職學校,他們的英語基礎比較薄弱,對英語不感興趣。另外,很多學生不重視英語,他們認為英語不重要,只要學好專業(yè)課將來就可以找到好工作。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最重要的教學資源依舊是教材。近幾年,高職院校的公共英語教材出現(xiàn)了百花齊放的局面,這給教師們帶來更多的選擇空間,但同時也增大了選擇的難度。很多院校在教材的選擇上矛盾重重,選取的教材質量不高,適用性不強,教師們用起來很不順手,更別談為就業(yè)服務了。
由于高職學生基礎參差不齊,除了教材之外,多數(shù)教師照本宣科,極少再使用其他的教學資源。
高職院校的部分英語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存在缺陷。有些教師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模式單一。他們仍在采用“填鴨式”教學,在課堂上主要采用講授法,教師占主導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缺乏雙邊互動,學生參與度低。這種陳舊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很難引起學生興趣,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當前,絕大多數(shù)的高職院校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方式。我院采用形成性評價(30%)+終結性評價(70%)的考核模式,其中形成性評價指課堂出勤、作業(yè)和課堂表現(xiàn)三部分,但在實際評價時,很多教師把這一部分成績當成“面子分”,只要學生在平日課堂上表現(xiàn)乖巧,不違反紀律,基本都是滿分。因此這種考核方式僅僅流于形式,并不能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性
要培養(yǎng)出社會上所需要的既懂技術、又會英語的人才,高職師生的首要任務是共同轉變觀念,以就業(yè)為導向,轉變教學方法。
首先高職英語教師要引導學生,看清時代發(fā)展的趨勢,明確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學好英語,將給自己將來的職業(yè)發(fā)展插上了翅膀。因此學生必須要調節(jié)心態(tài),轉變認識,把英語學習提升到專業(yè)學習同樣重要的地位。不僅僅在課堂上學習英語,在課外時間也要利用報紙、期刊、網絡、電影等主動學習英語,來滿足自己將來的職業(yè)需求。
其次,作為高職英語教師,必須要轉變教學方法,放棄陳舊的教學觀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上盡可能創(chuàng)設職場情景,用任務驅動法,讓學生學以致用,以達到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目的。采用分組討論法,把不同程度的學生組合在一起,方便他們在討論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高職英語教材的選擇應該以學生的專業(yè)和未來的職業(yè)為中心。教材不僅要適應學生的實際水平,還要和學生的專業(yè)相符合。因此,高職院??梢愿鶕?jù)本校的實際情況,以就業(yè)為導向,開發(fā)適合自己的校本教材,讓英語教學更好的為專業(yè)教學服務。
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豐富課程資源。可以把英語基礎知識點制作成微課發(fā)送給學生,方便不同程度的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學習,從而徹底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另外,也可以使用網絡、慕課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英語。
只有建立健全考核機制,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以就業(yè)為導向,采用多元化、開放性的評價方式,就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在形成性評價的過程中,采用教師評價和小組互評相結合的方式,真正有效的監(jiān)督和檢測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表現(xiàn),重視學生聽說方面的運用能力,達到提高學生就業(yè)競爭力的目標,并為學生在將來的工作中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