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呈現(xiàn)】
鄭開欣(化名)帶著5歲的女兒在國貿玩耍,一個年齡相仿的小女孩湊到女兒面前說:“我叫Lucy,你叫什么?”女兒回答:“我叫Eva?!庇谑莾蓚€人開始玩耍。這時,旁邊另一個男孩子也想要加入,但是得知對方沒有英文名字后,Lucy拉著鄭開欣(化名)的女兒跑開了。在一旁目睹了全程的鄭開欣(化名)略感尷尬,夾雜著一絲竊喜和滿足。她給女兒報的英語補習班,每學期的學費約2.5萬元,這是和Lucy交朋友的代價。不久前,成都幾個小區(qū)之間,為了誰的孩子更有資格就讀學區(qū)內最優(yōu)質的一所小學而引發(fā)了比收入、比職業(yè)、比出身的“中產階級內部踩踏事件”,將中產階級子女教育中的鄙視鏈赤裸裸地展現(xiàn)出來。人們發(fā)現(xiàn),原本被認為相比平民階層,更有能力為后代占據(jù)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中產階層,內部分化非常嚴重。在一個年收入5萬至過百萬都被視作中產階級的國度,即便同為中產子女,童年也是不平等的。在一個信奉“別人都在努力,你不進步,就是退步”的階層內部,幾乎所有中產家長都在盡自己最大能力,將孩子培養(yǎng)得更為出眾,更為“高級”,最終目標是將后代送進比自己所處的更高一級的“階層”。
深度解讀
本素材從教育的角度看,可以批評一些家長不懂得教育孩子,分析家長們在子女教育上的問題;從一個群體的角度來看,可以批評中產階級身上的“矯情”、歧視他人等毛病。
解讀誤區(qū)
批評小孩子不懂禮貌。
素材運用
同為中產階層,內部竟也有嚴酷的傾軋與分化。這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一些父母不甘人后的焦慮根源。但我認為,“育兒鄙視鏈”暴露出最嚴重的問題,是在如今的社會語境下,“中產階層”陷入了一種物化的困境。這種物化困境,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方面,是一些中產父母的自我物化。絕不讓孩子和沒有英文名的伙伴讀同一個幼兒園,一定要挑選更體面的服飾、更昂貴的早教班、更高端的旅行地,為孩子打造更奢華、更精美的成長環(huán)境,竭盡腰包所能,追逐“頂配”的童年。只有滿足了這些要求,才覺得自己是一個合格的中產父母,很多人對物質的追求,到了白熱化的程度。而另一方面,是整個社會看待“中產階層”時的物化眼光,習慣于用赤裸裸的物質條件去衡量一個人算不算中產——他的收入有多少、房子有多大、孩子學費有多高、每年去什么樣的地方度假、會不會打高爾夫球等等。有些時候,物質水平甚至成了測量一個人中產化程度唯一的社會標尺。
沒有英文名就被拒做朋友,在五六歲的小孩頭腦里生根,一旁的家長既尷尬又夾雜竊喜。然而,在“沒有收入多只有收入更多”的中產攀比中,擁有英文名的娃所帶來的攀比,早就在中產內部的攀比中看到身影,且是小巫見大巫,結果比來比去,誰都沒有由此而更多小確幸。不管是哪一個階層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一個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并早早就為子女未來更高端的生活布局。從花幾萬元上高端幼兒園等學校開始,從各種培訓班開始,似乎這一切就是為了擺脫中產,再往更高端的社會進軍一樣,這種設計,更多的是父母為子女一廂情愿的設計。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本身是社會階層在交往時的一種自然識別,但這種識別,不以絕對割裂為目的,更不是自我劃圈的坐井觀天。然而,沒有英文名的娃就被“拒做朋友”,就足以看見一些中產者的小視野和小肚雞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