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詞簡介
慢詞是宋詞的主要體式之一,它與小令一起成為宋代詞人常用的曲調樣式。明刻本《類編草堂詩余》以詞在58字以下為小令;58至90字為中調;90字以上為長調。此說也已成為一種習慣的區(qū)分,雖不一定拘泥,但可作大致的參考。
慢,古書上寫作“曼”,亦是延長的意思,歌聲延長,就唱得遲緩了。張炎《詞源》云:“慢曲不過百余字,中間抑揚高下,丁抗掣拽,有大頓、小頓、大柱、小柱、打、掯等字,真所謂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偶中矩,句中鉤,累累乎端如貫珠之語,斯為難矣?!边@一段話,其中有許多唱歌術語,我們已不很能了解,但還可以從此了解慢曲之所以慢,就因為有種種延長引伸、悠揚舒緩、曲折有致、韻味不盡的唱法。慢詞的內容細膩深婉,與其長調相配,情感抒發(fā)可謂幽深纏綿,蕩氣回腸。
二、驚鴻一瞥
望海潮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
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
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這首詞是柳永慢詞的代表作,采用層層鋪敘的手法,描寫了杭州的繁華和西湖的秀色。上片側重寫杭州的都會風貌,先點明杭州位置的重要和歷史的悠久,然后從市內的“煙柳畫橋”寫到郊外的錢塘怒濤,又從江上寫到市內的繁華富庶。下片前半段寫西湖的秀麗風光,先用“清嘉”二字總括湖山之美,再從四時風物,晝夜笙歌,湖中人物等方面對西湖進行細致描畫,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最為膾炙人口。
三、現(xiàn)狀有感
古典詩詞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體裁,雖然歷經(jīng)巨大發(fā)展,掀起過若干次高潮,但與其在封建社會的輝煌程度和取得的豐碩成果相比,如今可謂蕭條冷落:寫詩者少,關注者寥,更鮮有廣為傳誦的佳篇名句。最主要的原因,忙碌的生活狀態(tài)使文化人的閑情雅趣不在;急功近利的學校教育在古典詩詞的教學上只有背誦與賞鑒做題,作文不允許寫詩歌,使一代代學子失去詩歌創(chuàng)作的能力??傊?,生活太快,不需要詩詞,尤其是慢詞。倒是在流行樂壇,古典詩詞不時喚起人們的文化記憶,但我們對古典詩詞的傳承還應著眼于教育的改進。
■
示例一:
唐末宋初,詩已發(fā)展至令人贊嘆的巔峰,如魯迅先生所言:好詩已叫唐人作盡了。宋詩創(chuàng)作要想再創(chuàng)新意,不落窠臼,確實很難。
但智慧的宋代文人們卻另辟蹊徑,順應宋代經(jīng)濟發(fā)展,市民階層的興起,選擇了更便于流傳、吟誦、歌詠,更加平民化的詞。
于是,宋詞便從“詩余”的角落里緩緩站起,在奔涌的文學洪流中屹立,占據(jù)半壁江山。
對于唐詩的精華,宋人視若珍寶,非但沒有棄之如敝屣,反而加以繼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宋詞繼承了唐詩豐富多彩的題材,而錯落有致的長短句更能跌宕起伏地敘寫;宋詞繼承了唐詩靈活多變的手法,而宋詞的隨性自然更能使藝術技藝前承后合,渾然一體;宋詞繼承了朗讀的韻律美,而宋詞的時緩時急、整散結合更使人醉心;宋詞繼承了唐詩或細膩、或哀怨、或豪邁的萬千情懷,而宋詞的張弛有度更能將詞人的碧血丹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宋詞繼承了唐詩變幻莫測的文風,而宋詞的包容開放更能使開闊雄渾、清麗活潑、高遠廣邈、婉約含蓄氤氳于那一闋闋的玲瓏璣珠間……
示例二:
只有關注近處無盡的人們,才能使文學走向無窮的遠方。
真情在每一個普通人的身邊,我們常常因好高騖遠將它忽略。捕捉人性中的真情,必得有一顆淡泊寧靜的心,遠離了喧囂,貼近了平凡,于真切細微處體察那動人的情愫,方能抒寫人性的至真至美,傳唱千古。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柳永,即使在死后數(shù)年,每年的清明,墳前依舊有非親非故的女子歌舞為之安魂。那些遭人唾棄的女子許多并未見過他,她們懷念的其實更是一種被關注、被尊重的感覺。只因深入體會過底層小人物的生活辛酸,吟唱著普通人的繾綣真情。“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優(yōu)美意境令歷史動容,那些遠古的離愁別緒,喚起各個時代的共同心聲,無數(shù)底層人的真情跨越了最遙遠的時空,代代傳遞,感人心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