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琪
一、加強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閱讀實踐活動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還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知識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名品佳作。并規(guī)定了具體的課外閱讀量: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要達到150萬字,背誦優(yōu)秀詩文160篇(段)。可見,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成了學生的必修課。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培養(yǎng)良好的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還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在課內(nèi)學到的各種知識,對于提高學生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個學科學習都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古人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大量的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二、農(nóng)村學生的課外閱讀現(xiàn)狀
家長不重視;
不會讀,不想讀;
沒有時間讀;
閱讀內(nèi)容不精。
三、培養(yǎng)農(nóng)村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途徑
(一)宣傳動員,提高認識
1.充分利用家長會,給各位家長強調(diào)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讓他們知道如何來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在家長的思想上激起一點浪花,引起共鳴,從而讓家長們在思想上足夠重視與教師達成共識,以便于活動的開展。
2.利用班會、晨會以及恰當時機,強化學生對課外閱讀重要性的認識,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
(二)循序漸進,培養(yǎng)閱讀能力
1.讀故事,激發(fā)興趣
(1)家長講
讓家長讀故事,而孩子必須手指指著字,也就是語文識字中所說的隨文識字,目的是讓孩子快速認一些字,時間可以從十分鐘到十五分鐘,再到二十分鐘,逐步培養(yǎng)閱讀的習慣。
(2)老師講
每天中午的午自習時間則由教師給孩子們繪聲繪色地讀一些他們喜歡聽的故事,并適時地提一些簡單的問題讓他們回答,既培養(yǎng)了孩子們認真傾聽的習慣又能訓練孩子的理解能力。
2.親子共讀
要讓孩子愛上閱讀首先要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如果家長和孩子一起看書,孩子會非常喜歡,當孩子發(fā)現(xiàn),父母對讀書沒有興趣的話,那么孩子也會認為讀書應該是一件沒有意思的事情。而家長漸漸地和孩子一起閱讀,對孩子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是非常有幫助的。在閱讀中,家長和孩子一起體驗讀書的快樂,一起積累語言,一起談論感受,在父母的帶動和影響下,孩子就會逐漸養(yǎng)成好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
3.每日一誦
在低年級時每天的早讀課,老師可選一首短小的、趣味性強的兒歌寫在黑板上(班上發(fā)的《日有所誦》這本書,老師就要好好的利用起來),鼓勵孩子先自由拼讀,再指名讀,請讀得好的孩子上臺當小老師教讀,再采用多種方法讓孩子熟讀成誦,回家背給家長聽。這樣當了小老師的、得到家長表揚的孩子對課外閱讀會產(chǎn)生強烈的愿望,其他孩子也樂于效仿。
4.集體閱讀,教給閱讀方法
利用孩子們訂購的《少年百科知識報》開展集體閱讀。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如何進行課外閱讀,比如低年級進行拼音識字、勾畫好詞句、寫一句想到的話,讓學生從小習得閱讀方法,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5.課前分享
每一節(jié)語文課前,利用幾分鐘時間讓兩三個孩子上臺(全班孩子輪流)分享一句名人名言、一首古詩詞、一個小故事、一篇優(yōu)美生動的文段、一則有趣的新聞等。這種方式也是督促孩子課余時間要多閱讀、多積累,只要持之以恒實施下去,孩子的語言能力、見識將不斷增長,文化底蘊也就越積越厚。
6.閱讀記錄卡
常言道“不動筆墨不讀書”,因此在學生閱讀時,一定要求學生做摘抄筆記,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還不會進行摘抄,要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進行摘抄,剛開始,就讓學生每次摘抄幾個好詞語,一個好句子。隨著年級升高,要求學生摘抄優(yōu)美文段,并寫出讀后感來檢驗閱讀效果。
(三)開展活動,提高閱讀興趣
1.班級讀書會
為了鼓勵孩子多讀書,組織學生每周開展一次讀書交流活動,如故事會、詩歌朗誦會、好書分享會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孩子們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在活動中樹立了自信,培養(yǎng)了興趣。這些活動不僅檢驗了學生的讀書效果,還能大大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讓學生享受讀書的快樂,喜歡閱讀。
2.評選“閱讀之星”
通過評選“閱讀之星”的活動,樹立榜樣作用。 孩子都有好勝心,榮譽感極強,他們總希望自己的成績得到同學、老師、家長的認可。及時評價學生的閱讀效果,對已經(jīng)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是一種鼓勵,對還沒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也是一種促進。當孩子獲得“閱讀之星”獎狀或小獎品時,自豪、喜悅之情油然而生,從而也激發(fā)了他們的競爭意識。
3.好書大家看
讓每個學生為班級捐獻幾本他們喜歡的課外書,捐的書本不要同樣,將這些書匯集后,放在教室圖書柜里,實行資源共享,讓孩子隨時都有課外書進行閱讀。這樣學生閱讀的范圍更廣,閱讀的效果也更好了。
(四)建立閱讀評價機制,激勵學生閱讀
每周發(fā)給學生一張“閱讀記錄卡”,如實填寫、統(tǒng)計。教師每學月收集、檢查、評比,根據(jù)學生閱讀的數(shù)量、閱讀的習慣、閱讀的效果,評選出每周的“閱讀之星”,發(fā)給小獎狀或小獎品。對在讀書中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進行表揚,讓學生感受到讀書的快樂,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發(fā)揮這些同學的榜樣作用,激勵其他學生,從而讓所有同學堅定讀書信念。
使孩子們保持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并逐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在堅持不懈的反復練習中養(yǎng)成的。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在老師的訓練和指導下,主要靠自己反復練習,才能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讀書習慣,要從小抓起,從培養(yǎng)興趣抓起,要從一年級入手培養(yǎng)閱讀意識,要多為學生創(chuàng)設交流的平臺和機會,讓學生在展示分享中愛上閱讀,天長日久,持之以恒,孩子們就會逐漸養(yǎng)成自覺讀書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