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名兒“小寶兒”,大名“冬至”——因我恰在冬至那天出生。
等到上幼兒園,爸媽將我改名“王剛”。
這名字雖說響亮脆快,但卻泛濫得可以。取名叫“王剛”的,光沈陽就有1800多。這個數(shù)據(jù)是遼寧一家電視臺為舉辦一個“同名之友”晚會,邀請我參加,特意從公安局戶籍部門調(diào)查得來。
那是一幅怎樣的“盛景”?王剛見王剛,兩下皆茫茫。此王剛彼王剛,和諧財聚人旺。
還曾親見《北京晚報》登了一幅漫畫:一位老師正在點名。老師喚了一聲“王剛!”下邊竟有六個學生同時舉手。
當初我爸媽這么取名,在那個歷史環(huán)境下,估計沒敢奢望這小子長大能升官發(fā)財名揚四海光宗耀祖,充其量希望男孩子要剛強一點兒;對比之下,小我8歲的妹妹叫“靜”,很典型卻又極普通的女孩兒名,叫這個名字的全國肯定也不下幾十萬。
父母沒有奢望,我們也沒想過通過個人奮斗成就什么功業(yè)。而后來,兄妹二人同時被評為國家一級演員,成了“明星”,成了“名人”。這大概應了那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選自《我本頑癡:王剛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