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正學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是現(xiàn)階段我們對民主黨派性質的科學定位。立足民主黨派章程的獨特視角,回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發(fā)展歷程,不難發(fā)現(xiàn),民主黨派性質經歷了階級屬性、政治屬性、實踐屬性的三維互動過程。民主黨派性質的這種互動演進,充分展示了民主黨派社會基礎不斷擴展、政治綱領不斷提升和參政黨性質不斷鮮明的內在機理,從側面表明中國社會各種政治力量對民主黨派性質的認知有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黨章;民主黨派;歷史演進;三維互動
中圖分類號:D6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378(2017)04-0040-13
作為政黨的根本大法,政黨章程(以下簡稱黨章)是對政黨性質做出最嚴格規(guī)范的權威性文件。因此,黨章是分析政黨性質的一個科學可靠的研究視閾。由于任何政黨的成長成熟都存在不斷總結自身建設經驗、不斷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過程,黨章必然要經歷一個不斷完善成熟的發(fā)展過程。各民主黨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但都制定了與各自政黨性質特色相一致的黨章,而且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發(fā)展不斷修訂、完善了各自的黨章?;邳h章的視角,不難發(fā)現(xiàn),民主黨派的性質存在階級基礎、政治綱領和政黨實踐的三維互動,經歷了從階級聯(lián)盟性質政黨到政治聯(lián)盟特點政黨,再到政治聯(lián)盟特點的參政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演進過程。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度,梳理并把握民主黨派性質演進的過程和規(guī)律,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地加強民主黨派自身建設,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黨章視閾下政黨性質考察的基本范疇
政黨是由具有共同政治目標和政治理念的人們自愿組織起來從事政治活動的政治團體。這一團體想要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目標和政治態(tài)度,必須通過一個政治文件來表達、傳揚,讓更多人認識它、了解它。這個最重要的政治文件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黨章。黨章作為政黨的根本大法,是政黨的指導思想、價值體系、綱領政策、規(guī)章制度的集中體現(xiàn)。任何一個政黨,為了實現(xiàn)自身的奮斗目標,不僅需要制定正確的綱領、路線和政策,更需要確定適當的組織形式、組織機構、組織制度和組織紀律,以便作為一個堅強的戰(zhàn)斗集體來行動。所有這一切都要通過黨章的形式來明確闡述、科學規(guī)范,使之成為指導、規(guī)范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從這個意義上說,黨章是黨的各項制度規(guī)范的總和,是黨的日常治理和各項活動的總根據,是黨在一定階段自身建設發(fā)展的總藍圖。判斷一個政黨的性質,考察一個政黨的成熟程度,一個重要的參照和根本的方法就是研究其黨章。但是怎樣立足黨章視閾研究并判斷政黨的性質,有的研究者認為最基本的考察范疇應集中在政黨的階級基礎、政治綱領和政黨實踐這三個方面[1]。
(一)階級基礎是判斷政黨性質的基本前提
現(xiàn)代意義上的政黨,首先是指代表特定的階級或階層,為實現(xiàn)這個階級或階層的政治主張和利益意志,采取共同行動以期取得或參與政權的政治組織。按照法國政治學家讓·布隆代爾和意大利政治學家毛里齊奧·科塔的理解,政黨有兩個特點:第一,政黨既是具有共同的利益、價值觀、理想和綱領的個人組成的群體,也是具有不同抱負的個人組成的群體;第二,政黨在不同領域和背景下開展活動,且要適應這些領域和背景。盡管直到今天,各方學者對政黨的認知依然莫衷一是,但普遍認同政黨必然涉及“組織形式、黨綱和黨的支持者三個最基本的元素”[2]。馬克思主義認為,政黨是階級、階層、集團利益的集中代表:“黨是階級的先進部隊,是階級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是整個運動及其根本和主要目的的代表。”[3]列寧指出:“在以階級劃分為基礎的社會中,敵對階級之間的斗爭在一定的發(fā)展階段上勢必變成政治斗爭。各階級政治斗爭的最嚴整、最完全和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各政黨的斗爭?!盵4]因此,政黨是社會經濟和政治斗爭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代表一定階級、階層利益和意志,具有鮮明的理論基礎、政治綱領和行動策略,為參與或掌握國家政權而斗爭的政治組織。階級性(或集團性)是政黨產生、生存和發(fā)展的前提基礎。人類社會如果沒有分裂為階級,不存在階級對立,也就不會有政黨這樣的政治組織。
(二)政治綱領是判斷政黨性質的根本標志
如果說階級性只是政黨存在與發(fā)展的前提,那么判斷一個政黨的性質,關鍵要看政黨的政治主張和政治作為。政黨的政治主張和政治作為集中地表現(xiàn)為政黨的政治綱領。我們只要認真地關注和科學地研究政黨的綱領,從其綱領的具體主張和思想闡發(fā)中把握政黨的政治理念、政治追求,就不難確定政黨的本質和屬性。正因如此,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才說,黨綱是政黨“一面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而外界就根據它來判斷這個黨”[5];“一個新的政黨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積極的綱領,這個綱領在細節(jié)上可以因環(huán)境的改變和黨本身的發(fā)展而改動,但是在每一個時期都必須為全黨所贊同”[5]318。
政黨的綱領是政黨的政治主張的集中反映,是一個政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標志。它規(guī)定政黨的奮斗目標,指明政黨的前進方向,是表明政黨的指導思想、政治主張和奮斗目標的重要文獻。黨綱是黨章的總綱和靈魂,是表明政黨性質和階級屬性的重要載體。任何一部完整的黨章都必須載明黨綱,用以統(tǒng)一全黨的思想和行動,提高黨員的認識,鼓舞黨員的斗志,爭取廣大黨員和群眾的支持,鞏固和擴大政黨的社會基礎。所以,制定和實施正確的黨綱對馬克思主義政黨及其領導的事業(yè)至關重要?!爸贫ㄒ粋€原則性綱領,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樹立起一些可供人們用以判定黨的運動水平的界碑?!盵6]從政黨的政治綱領中我們可以看清楚政黨的階級本質,從政黨的政治主張中能夠鑒定政黨的政治品格,進而真切地認識和判定政黨的性質和宗旨。
(三)政黨實踐是判斷政黨性質的現(xiàn)實依據
“思想根本不能實現(xiàn)什么東西。為了實現(xiàn)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7]判斷政黨的性質,不僅要看其言,更要觀其行。只有通過觀察政黨的實際作為和實踐績效,才能真正把握政黨的階級屬性。黨章作為從思想到行動的中介,正是引導和規(guī)范人們行動,使之更有效地使用實踐力量的組織武器和法規(guī)武器。因此,在黨章中,政黨必須對自己賴以堅持的指導思想、奮斗目標、工作任務、組織原則和制度紀律等一系列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做出明確規(guī)定,科學地回答“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疑問,從而為政黨實踐確立科學的行動指南和清晰的行為規(guī)范。因此,恩格斯認為:“一般來說,一個政黨的正式綱領沒有它的實際行動那樣重要?!盵5]列寧指出:“黨的任務不是憑空捏造一些幫助工人的時髦手段,而是參加到工人運動中去,闡明這個運動,并在工人自己已經開始進行的這個斗爭中幫助他們。”[3]17正所謂“一步實際行動勝過一打綱領”。理論與實踐表明,判斷一個政黨的性質,關鍵還在于政黨的所作所為。如果一個政黨,言行不一,甚至自己的行為與所標榜的理論、綱領背道而馳,那么我們只能以政黨的實踐作為判定政黨性質的基本依據。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xiàn)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fā)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盵8]因此,基于黨章的視角,“確定一個政黨是不是真正工人的政黨,不僅要看它是不是由工人組成的,而且要看它是由什么人領導以及它的行動和政治策略的內容如何。只有根據后者,才能確定這個黨是不是真正無產階級的政黨”[9]。
二、黨章視閾下民主黨派性質互動演進的三個維度
民主黨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這是現(xiàn)階段我們對民主黨派性質已經達成的共識。但是,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性的共識,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仡欀袊伯a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歷史實踐,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對民主黨派性質的定位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階級階層關系的變動、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以及民主黨派作用的發(fā)揮而不斷調整的。這種變化和調整大體上是沿著階級基礎、政治綱領和政黨實踐這三個維度來互動展開和遞次推進的。
(一)民主黨派性質演進的階級基礎之維——從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到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lián)盟
政黨作為階級組織的最高代表,總是由一定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的成員所組成的。他們是政黨存在的社會基礎,也是政黨得以生存發(fā)展的基本前提。但是由什么人組成、代表哪些人的利益、圍繞國家政權開展什么樣的活動,等等,這一切是一個政黨得以立足和外界判定一個政黨性質的最基本指標。因此,民主黨派性質的互動演進自然要從事關政黨性質最基本的階級基礎之維來展開,外界也自然會從民主黨派究竟代表哪個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利益的樸素視角來判定政黨的性質和歸屬。
由此觀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各民主黨派在成立之初,在國共兩大政黨之間代表中間勢力,其社會基礎是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同這些階級相聯(lián)系的知識分子、愛國民主人士。如民建1945年成立大會上通過的第一部章程第二條明確規(guī)定:“本會以團結各界思想進步行動踏實之分子,合力推進民主政治,并以互助方式發(fā)展各種有利建國之事業(yè)為宗旨。” 1952年通過的第二部章程規(guī)定:“本會吸收會員的主要對象是對國民經濟有重大作用的擁護共同綱領的工商業(yè)資本家及其代理人,特別注意吸收工業(yè)資本家及其代理人,同時吸收有代表性的中小工商業(yè)者,并應吸收適當數量的私營企業(yè)高級職員,財經機關、公營企業(yè)工作人員及進步知識分子?!备髅裰鼽h派最初發(fā)起者、主要組織者和骨干成員,多是抗日戰(zhàn)爭中成長起來、活躍于爭取民族獨立、民主發(fā)展一線,處于國共兩黨之外的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的代表性人物。由此可見,民主黨派成立之初是一個聯(lián)系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中的知識分子和愛國民主人士,具有鮮明民族資產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
隨著新中國的誕生,特別是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原有的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被消滅,知識分子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原民族工商業(yè)者大部分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各民主黨派所代表的階級、階層發(fā)生了深刻變化。這就衍生出兩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一是隨著各自所聯(lián)系的社會階層的變化,民主黨派還要不要存在、能不能存在?對此,一些民主黨派成員和部分社會公眾的認識是模糊的。一時間,民主黨派“解散風”泛起,甚至個別具有政黨性質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真的宣布“自行解散”。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此做出了明確的回答,“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xiàn)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10],充分肯定了民主黨派繼續(xù)存在發(fā)展的必要性。二是,既然民主黨派可以而且應該繼續(xù)存在,那么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民主黨派是聯(lián)系和代表哪個社會階級、階層的政黨?對此,中國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明確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后,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的成員將變成社會主義勞動者的一部分。各民主黨派就將變成這部分勞動者的政黨?!盵11]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制度在新中國確立后,民主黨派將成為聯(lián)系和代表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的政黨。民主黨派的社會基礎非但沒有消失,而是以新的方式得以轉化、鞏固,并將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而不斷壯大。在這期間,盡管中國共產黨由于指導思想的一度失誤,對民主黨派階級基礎的判斷出現(xiàn)過反復,但它肯定了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民主黨派的社會基礎已經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的事實。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為了更好地搞好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tǒng)一、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和維護世界和平這三大任務,新時期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以“寬”為宜,由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發(fā)展為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此時,新時期的民主黨派“都已經成為各自所聯(lián)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lián)盟”[12]。這樣,各民主黨派的組織活動不但全面恢復,政黨性質被重新確立為“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或“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而且民主黨派的社會基礎有所擴大,“主要由工商界中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以及與其有聯(lián)系的知識分子所組成”,除保留原有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外,增加了“一部分社會主義愛國者”。這“一部分社會主義愛國者”既有改革開放后新成長起來的“三資”企業(yè)中的高層管理人員,也有海外歸國留學人員,更有大批走向海外的留學生、關心祖國建設發(fā)展的華僑僑眷。民主黨派成為代表這部分愛國者的政治聯(lián)盟,應該說是民主黨派社會基礎不斷擴大的標志。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國的社會階層結構不斷分化、細化,在社會變革中出現(xiàn)的“民營科技企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yè)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yè)主、中介組織的從業(yè)人員、自由職業(yè)人員等社會階層”,開始被中國共產黨定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這一群體中的上層人士和代表性人物開始不斷地被吸收到各民主黨派。2005年2月,中共中央文件開始將各民主黨派的性質表述為“各自所聯(lián)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lián)盟”[13]。隨后召開的各民主黨派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修訂黨章的方式,采納并寫入了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社會基礎的上述表述。比如,2007年12月召開的臺盟第八次全盟代表大會通過的臺盟章程,開宗明義地寫道“臺灣民主自治同盟是由臺灣省人士組成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lián)盟” 。民主黨派所聯(lián)系的社會基礎從“二者”聯(lián)盟到“三者”聯(lián)盟的跨越,充分表明了各民主黨派的社會基礎始終是隨著社會發(fā)展進步而不斷與時俱進的,不是在逐步收縮,而是在不斷擴大,切實做到了進步性與廣泛性的統(tǒng)一,為民主黨派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二)民主黨派性質演進的政治綱領之維——從空泛地“推進民主政治”到“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努力奮斗”
政治綱領是一個政黨路線、方針、政策和目標的總集合,是最能表明一個政黨性質的指標。正因如此,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才說,黨綱是政黨“一面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而外界就根據它來判斷這個黨”。我們判定民主黨派性質的一個重要維度就是政治綱領。我們可以從民主黨派章程的不斷修訂中,追蹤民主黨派政治綱領的變化軌跡,從中分析觀察民主黨派政治綱領的內容變動、目標調整和方向聚焦,把握民主黨派性質演進的過程。
20世紀40年代,命運多舛的中國正經歷著“兩個主義”“兩種命運”的生死決戰(zhàn)。在烽火歲月中誕生的各民主黨派,或多或少地表現(xiàn)出對獨立于國共兩黨之外、爭取中國發(fā)展“第三條道路”的努力。所以,各民主黨派成立之初的章程(或聲明),對本黨政治綱領的表述既是明確的,又是模糊的。說其明確,是章程中普遍提到了“合力推進民主政治,并以互助方式發(fā)展各種有利建國之事業(yè)為宗旨”(民建)的反帝愛國和民主要求,具有進步性;說其模糊,是這種反帝、愛國和民主的要求是籠統(tǒng)的,至于要達成怎樣的目標、怎樣去實現(xiàn)都沒有涉及,具有盲目性。各民主黨派成立之初,政治綱領的這種不完整、不全面性,是與各民主黨派初創(chuàng)之時政黨特質尚不充分的具體實際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
民主黨派政治綱領的根本性轉變,發(fā)生在各民主黨派對中共慶?!拔逡豢谔枴蓖ㄖ姆e極回應和對新政協(xié)《共同綱領》的全面認同之后。在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共同完成協(xié)商建國的偉業(yè)后,各民主黨派紛紛“確認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本會的綱領,接受中國工人階級的政黨即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所以,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期間,各民主黨派的政治綱領普遍呈現(xiàn)出三個基本特點:第一,普遍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共同綱領》為政治綱領。這標志著民主黨派在政治上已經完成了根本性轉變,由一個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的政黨轉變?yōu)樾旅裰髦髁x性質的政黨。第二,普遍將自己定位為“新民主主義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黨”。政黨的指導思想在保留各自原有獨特性的同時,開始加入“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領導思想和行動指南”[14]等內容。這標志著民主黨派的政治建設已經上升到了比較科學、高級的發(fā)展層面,開始將自身的政黨建設同執(zhí)政黨的指導思想和事業(yè)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第三,普遍強化了自己的身份標識,彰顯了各自所聯(lián)系的對象和社會基礎。這標志著各民主黨派已經開始從加強自身建設的角度著眼長遠發(fā)展,著力加強民主黨派的先進性和群眾性建設,不斷增強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代表性。正是由于民主黨派的政治綱領建設出現(xiàn)了上述根本性轉變,接下來民主黨派政治綱領的演進就自覺不自覺地呈現(xiàn)出必然受到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方針政策和綱領目標的影響,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特點。
隨著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和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左”傾錯誤不斷升級,在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并已掀起社會主義建設新高潮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的性質認定卻突然逆轉。從1957年夏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民主黨派的政治綱領始終是在左右徘徊中游離。如民建在章程中雖然肯定自己“是中國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一個民主黨派”,在指導思想上“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章程的總綱為綱領,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根據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和毛澤東主席指示的六條政治標準”,但其最主要的任務卻是“團結、教育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分子,在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工作中繼續(xù)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培養(yǎng)和提高本會工商業(yè)者會員成為工商界中的骨干分子,在接受黨的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向工人階級學習、貢獻才能等方面,取得成績,作出榜樣,并密切聯(lián)系工商界群眾,帶動他們積極地在服務中繼續(xù)改造,了解、研究、反映他們的意見和要求,代表他們的合法利益,反對不利于黨的領導的、不利于社會主義改造的和不利于社會主義建設的行為”,同時,“推動、幫助會員學習黨和國家的路線、政策和法令,并在自愿的基礎上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學習毛澤東主席的著作;幫助他們聯(lián)系實際,展開批評和自我批評,以促進政治立場和思想意識的改造”。民主黨派政治綱領的上述狀態(tài)是由當時歷史條件和特定政治環(huán)境決定的。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xiàn)了政治、思想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全面開啟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時代,逐步形成了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為主要思想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為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與此同時,民主黨派的政治綱領在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性質有了科學準確的定位和與時俱進的發(fā)展后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發(fā)展變化。
首先,各民主黨派普遍亮出了自己的參政黨身份,把建設成與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致力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參政黨”作為民主黨派政治建設的目標。比如,1992年11月,民建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章程明確規(guī)定:“本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中的參政黨,必須充分發(fā)揮參政和監(jiān)督的作用,加強自身建設,貫徹執(zhí)行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边@表明,民主黨派已經找到自身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準確定位,開始將民主黨派的參政能力建設納入政治綱領的統(tǒng)籌范圍。
其次,各民主黨派普遍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思想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自身的指導思想,反復強調要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表明,民主黨派已經認真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在積極投身和全面參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深刻體會到中國共產黨的光明磊落和遠見卓識,體會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正確,從而為自身政黨的政治建設找到了科學的理論指南。
再次,各民主黨派普遍將“為促進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積極努力,貢獻力量”,“堅定不移地貫徹執(zhí)行中國共產黨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提高會的組織程度和會員的覺悟程度,致力于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為統(tǒng)一祖國、振興中華,為維護世界和平而奮斗”作為政治綱領的最低目標。這表明,民主黨派已經自覺將自身的政治建設與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結合起來,力求在推動和完成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的過程中加強政治建設。
最后,各民主黨派普遍提煉總結自身參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實踐的經驗體會,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合作經驗和行之有效的政治建設方法。比如,民建總結概括的 “堅定不移跟黨走,盡心竭力為四化”,“發(fā)揚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傳統(tǒng),反映會員和所聯(lián)系群眾的意見和要求,代表其合法權益”,“堅持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堅持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堅持進行自我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形成了同經濟界緊密聯(lián)系的歷史特點”,“不斷加強會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繼承和發(fā)揚會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堅持把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同本會實際結合起來,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始終把思想建設放在自身建設的首位”,“充分發(fā)揮本會的特點和優(yōu)勢,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積極履行參政和監(jiān)督職能”等。這表明,各民主黨派在加強自身政治綱領建設的過程中已經開始自覺地意識到要強化自身的特色建設,努力形成具有自身優(yōu)勢的政治建設途徑方法、手段措施。這是民主黨派自身政治建設進一步成長成熟的特征和表現(xiàn)。
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不斷向縱深推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也在不斷發(fā)展完善。各民主黨派政治綱領的演進因此取得了新突破,躍上了新臺階。從2002年到2016年,各民主黨派政治綱領的演進取得了下述四項重大進展:一是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政治定位。自《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建設的意見》第一次將民主黨派定位為“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參政黨”以來,各民主黨派普遍接受并認同了這一定位。在理論與實踐的不斷深化中,各民主黨派進一步強化了自身與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內在聯(lián)系。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將民主黨派稱為“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15]。各民主黨派對此欣然接受、深受鼓舞,各黨派主要領導人紛紛通過談話、座談和撰寫文章等方式,高度贊賞民主黨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這一嶄新提法。二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參政黨建設的指導思想。中共十七大以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念的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為政治領導的各民主黨派自然也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寫入了各自的章程,將之視為政治建設的思想指針。三是確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建設目標。隨著中共十八大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各民主黨派與時俱進地調整了各自的目標追求。盡管這樣的目標調整因民主黨派換屆的時間關系還未來得及寫入即將修訂的章程中,但黨派成員間的上述共識已經達成。四是呼應了“政治把握能力、參政議政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決自身問題能力”的政治建設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tǒng)戰(zhàn)工作會議上從鞏固和發(fā)展最廣泛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向各民主黨派提出了加強“五大能力”建設的新倡議。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和民主黨派自身建設規(guī)律進行科學總結的結晶,是加強民主黨派政治建設的綱領性意見,同樣得到了各民主黨派的普遍認同和積極響應,必將在接下來的民主黨派章程修訂中得到貫徹和體現(xiàn)。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各民主黨派政治綱領建設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和現(xiàn)代化程度得到不斷提高。
(三)民主黨派性質演進的政黨實踐之維——從政治聯(lián)盟性質的資產階級政黨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
具有共同政治理想、政治目標和政治追求的人聚集在一起組建政黨,從來都是為了奮斗的,而不是為了高談闊論。所以,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政黨要想實現(xiàn)自身的奮斗目標,就必須實踐、實踐、再實踐,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奮斗,去成就政黨的目標和成員的理想。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才能夠判定一個政黨是否言行一致,它的理論、路線、方針和策略是否科學可行;也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我們才能最終確定一個政黨的性質,驗證一個政黨的成色。正因如此,政黨的政治實踐之維理應成為觀察和判定民主黨派性質演進的重要視閾。
回顧各民主黨派的實踐歷程,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各民主黨派從階級聯(lián)盟性質的資產階級政黨到政治聯(lián)盟特點的新民主主義政黨,再到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致力于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參政黨,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政黨實踐的演進路徑是清晰連貫的,參政黨的政黨特質是鮮明突出的。當然,政黨實踐的演進之路也是艱難曲折的,經歷一波三折的嬗變過程。
正如民建章程寫道,民建是由“一部分愛國的民族工商業(yè)家和一部分知識分子組織發(fā)起”,“成立后,積極參加愛國反帝和爭取和平民主、反對獨裁統(tǒng)治的斗爭”,“在民主革命時期,本會團結愛國的民族工商業(yè)家和有聯(lián)系的知識分子,為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貢獻”。這充分表明,民主黨派在成立之初是具有政治聯(lián)盟性質的資產階級政黨,其政黨實踐忠實地代表了各自所聯(lián)系的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中的知識分子和愛國人士的利益要求,愛國反帝,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國民黨獨裁統(tǒng)治,“為實現(xiàn)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貢獻”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各民主黨派遵守《共同綱領》,民主黨派的政黨實踐由此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此時,各民主黨派普遍“確定了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路線”。在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時期,民主黨派“根據國家過渡時期總任務的要求,團結、教育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分子積極接受社會主義改造、堅持對國內外敵人的斗爭,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而奮斗”,“特別是在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實現(xiàn)社會主義改造的事業(yè)中起到了有益的配合作用”。民主黨派以根本的政治轉變和正面作用的良好發(fā)揮為自己在人民共和國中的合法性存在找到了適當的位置和恰當的方式。由于此時正處于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國家和社會仍處于新民主主義社會,所以,積極參與了新中國建設和三大改造的各民主黨派也只能是新民主主義政黨。對此,同時期各民主黨派的章程也是這樣認知的。比如民建1952年章程寫道:“本會是一個新民主主義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黨。”九三學社1952年通過的章程明確指出:“九三學社是以小資產階級文教科學工作者為主要成分的階級聯(lián)盟的新民主主義政黨。”[14]772這是通過政黨實踐觀察判定民主黨派政黨性質演進的第二個階段。
1956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此時,民主黨派原有的社會基礎已經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知識分子成為工人階級一部分,原私營工商業(yè)者大部分轉變?yōu)樽允称淞Φ膭趧诱摺=酉聛?,民主黨派以什么身份、什么方式發(fā)揮作用,對民主黨派的生存發(fā)展、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對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而言都至關重要。盡管在此期間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性質的定位、搖擺徘徊,民主黨派對自身的認知也舉棋不定,但總體看來,民主黨派的政黨實踐是令人滿意的。民主黨派能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根據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和毛澤東主席所指示的六條政治標準,團結、教育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分子,在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工作中繼續(xù)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堅持對國內外敵人的斗爭,為建設社會主義而奮斗”,積極“培養(yǎng)和提高本會工商業(yè)者會員成為工商界中的骨干分子,在接受黨的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向工人階級學習、貢獻才能等方面,取得成績,作出榜樣”,同時“帶動他們積極地在服務中繼續(xù)改造”,“以促進政治立場和思想意識的改造”。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各民主黨派及其成員都“經受住了嚴峻的政治考驗,堅信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成為真正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14]633。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的進程中,各民主黨派的政黨實踐隨之發(fā)生了以下四個方面的新變化。
首先,各民主黨派的中心工作和奮斗目標隨著黨和國家工作重心和戰(zhàn)略目標的調整而轉變,呈現(xiàn)出各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路線、政治綱領和政治目標的高度一致性。民主黨派歷來強調“自覺地把自己從事的工作同民族的前途、國家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yè)聯(lián)系起來”。1979年,民建章程寫道“本會各級組織要把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上來”,要“團結、教育、幫助會員為實現(xiàn)我國新時期的總任務,把我國建設成為四個現(xiàn)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貢獻力量”。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的新時期特征在民主黨派章程中得到及時體現(xiàn)和反映。1988年,民建章程提出“為加快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步伐,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實現(xiàn)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二步戰(zhàn)略目標,貢獻一切力量”。1992年,民建章程提出“積極參加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奮斗。2002年,民建章程將“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寫進政治綱領部分,中共十六大制定的戰(zhàn)略目標在此得到及時準確的體現(xiàn)。2012年,中共十八大制定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民建十大通過的章程提出:“本會在現(xiàn)階段的任務是: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促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建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努力奮斗”。民主黨派政黨實踐的奮斗目標始終與中國共產黨的戰(zhàn)略設計有較好的呼應,呈現(xiàn)出各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的目標追求,切實做到了目標上的同心同向。
其次,各民主黨派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始終能夠及時準確地將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反映在自己的章程中,呈現(xiàn)出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高度吻合性。1988年,民建章程明確提出“遵循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堅定不移地、全面地貫徹執(zhí)行中國共產黨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這是對中共十三大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基本路線的積極呼應。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明確提出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思想后,民建七大通過的章程明確寫入“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的提法,號召“各級領導骨干要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2002年,民建八大通過的章程將“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講政治、講學習、講團結、講奉獻的良好風氣”作為民建思想建設的指針,中共十六大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再一次在其中得到了及時體現(xiàn)。2007年,民建九大通過的章程提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認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組織廣大會員特別是各級領導集體成員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科學發(fā)展觀,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 。2012年,民建十大進一步將上述思想發(fā)展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中共十八大闡述的“三個自信”在民主黨派章程中同樣得到了及時準確的反映。應該說,民主黨派正是總能及時準確地將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思想成果反映在自己章程中,才保證了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不斷跟上中國共產黨理論創(chuàng)新和思想進步的腳步,做到了與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的同心同德。
再次,在中國共產黨的支持下,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民主黨派的職能作用逐步具化為政治協(xié)商、民主監(jiān)督和參政議政三大方面,民主黨派的能力建設逐步聚焦為“政治把握能力、參政議政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決自身問題能力”五大方面,呈現(xiàn)出民主黨派在職能擴展、能力提升、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與中國共產黨的良好互動性。1979年的民建章程要求會員“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主義事業(yè)中各盡所能,獻計獻策,充分發(fā)揮生產技術專長,經營管理才能,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作出貢獻”,“繼續(xù)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顯然,這一階段,民主黨派對三大政治職能均未提及。但1983年,民建章程明確表示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就國家大政方針、政治生活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事業(yè)中的有關問題,進行政治協(xié)商,并通過建議和批評,發(fā)揮民主監(jiān)督的積極作用”。這是民主黨派章程對三大政治職能比較早、比較全面的闡述。這里明確提及的“政治協(xié)商”標志著民主黨派在政黨職能的厘定上邁出了堅實一步。此后,由于黨派章程普遍強調自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中的參政黨”,所以民主黨派的政治協(xié)商職能就不再被單獨提及了。從1988年起,民建章程只把政黨職能表述為“充分發(fā)揮參政和監(jiān)督的作用”,且第一次出現(xiàn)了“參政”字樣。1997年,民建章程進一步提出要“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積極履行參政和監(jiān)督職能”,明確了參政和監(jiān)督的領域范圍。2002年,章程將上述職能統(tǒng)一歸并為“發(fā)揮參政黨作用”。盡管對參政黨作用的具體內涵沒有詳細解釋說明,但民主黨派職能作用的擴展無疑是明顯的。自2007年始,為了勝任“努力發(fā)揮參政黨的作用”,“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民主黨派開始將加強自身建設的目標具體表述為“理論上清醒、政治上堅定、組織上鞏固、制度上健全和充滿活力”四大方面。這反映出民主黨派參政履職水平與其自身建設的程度是相匹配的,三大政黨職能作用的發(fā)揮已經對民主黨派的能力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2年,民建章程進一步提出了“必須全面加強自身建設”的要求。由此可見,民主黨派的政黨職能是不斷清晰擴展的,與職能行使相匹配的能力建設是不斷具化提升的,呈現(xiàn)出與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為民的責任、使命和擔當不斷提升的一致性,切實做到了與中國共產黨在行動上的同心同行。
最后,民主黨派的政治稱謂從“參政黨”到“致力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參政黨”,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變化表明,出色完美的政黨實踐為民主黨派贏得了實至名歸的政黨身份,呈現(xiàn)出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在多黨合作制度中的和諧統(tǒng)一性。民主黨派政治稱謂的變化,是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地位作用的一種反映和折射。追蹤這一變動,關鍵是把握黨派章程中第一條款(或總綱)的相關闡述。應該說,1992年通過的民建歷史上的第九個章程非常重要。在這個章程中,民建對自身的政治認知發(fā)生了一個重大變化,第一次將自1955年以來一直表述的“民主黨派”改稱為“致力于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政黨”,并且宣稱自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中的參政黨”。這一重大突破有三重理論進步:一是民主黨派也是政黨;二是民主黨派是以參政為主要存在形式的政黨;三是民主黨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框架下的政黨?!皡⒄h”的政治定位,清晰地表明了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的被領導和領導地位,與國家政權的內在統(tǒng)一關系,以及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性存在、合理性賦權。隨著民主黨派獨特作用的進一步發(fā)揮,2002年通過的民建章程進一步提出“把本會建設成為適應新世紀要求的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參政黨”。這更清楚地表明,民主黨派要參政的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yè),而不是別的什么事業(yè),民主黨派的社會主義性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更加鮮明。2013年2月,在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各民主黨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全新提法后,各民主黨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主體意識更強了,參政的自覺性更高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出更大貢獻的可能性更大了?!爸袊厣鐣髁x參政黨”的定位,使各民主黨派有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大廈的“門外”走進“門內”的感覺,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主體性、自豪感油然而生。
由此可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發(fā)展完善的60多年時間里,在政黨的階級基礎上,各民主黨派成員構成由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的愛國人士及知識分子逐步演變?yōu)橐徊糠稚鐣髁x勞動者、一部分社會主義建設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在政黨的政治綱領上,民主黨派的政治取向由反帝、愛國、民主逐步演變?yōu)閳猿种袊伯a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在政黨的政治實踐上,民主黨派的目標追求由自我教育改造逐步演變?yōu)橹铝τ谥袊厣鐣髁x,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作為政黨,民主黨派的社會基礎、價值取向和實踐追求都越來越具備并呈現(xiàn)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性質特色。因此,中國各民主黨派的性質最終演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這是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xiàn)實、政治與邏輯相互作用的必然產物,是民主黨派階級基礎、政治綱領和政黨實踐三維互動的必然結果。
三、民主黨派性質演進三維互動的歷史啟示
實踐表明,對民主黨派性質進行準確定位確實是我國多黨合作制度發(fā)展完善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盡管政黨性質的界定取決于政黨組織的階級基礎、政治綱領和政黨實踐,但一個政黨的政治面貌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確立和全方位展示出來的。我國各民主黨派的性質從階級聯(lián)盟性質政黨到政治聯(lián)盟特點政黨,再到政治聯(lián)盟特點的參政黨,直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演進,充分說明了民主黨派的性質演進既與民主黨派社會基礎的變化、政治綱領的調整相關聯(lián),又深受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如何定位的影響,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獨具魅力的發(fā)展道路。
通過民主黨派章程修訂的歷史過程,縱觀民主黨派性質演進的三維互動,我們至少可以從中得到下述三點歷史啟示。
(一)階級屬性是民主黨派性質生成的邏輯前提和政治基礎
政黨是階級、階層和集團利益的集中代表,是階級組織的先進部隊,是整個階級能夠以一個階級的整體去戰(zhàn)斗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在以階級劃分為基礎的社會中,敵對階級之間的斗爭在一定的發(fā)展階段上勢必變成政治斗爭。各階級政治斗爭的最嚴整、最完全和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各政黨的斗爭。所以,政黨總是具有階級性。在一個存在著階級、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的社會,相同利益訴求的人之所以要匯聚在一起,組成一個團體去戰(zhàn)斗,關鍵是他們的命運相似、訴求相同、階級基礎一致。因此,判定一個政黨的性質,首要的和最基本的還是要看其是由什么人組成的,代表和反映哪些人的利益要求,這是政黨性質生成的邏輯前提和政治基礎。
因此,在殘酷的政治斗爭和利益博弈中,政黨只有更充分更鮮明地代表本階級、階層的利益,反映這一階級、階層的利益訴求,為著這一階級、階層的目標去努力,才能得到其階級、階層的支持和擁護,也才能始終保持這一政黨的生機和活力,延續(xù)政黨的政治生命。正是基于這層意義,民主黨派在初創(chuàng)時期,既反對國民黨的專制獨裁,也不贊成中國共產黨的暴力革命,主要代表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城市上層小資產階級和它們的知識分子”,是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的政黨。當民主黨派原有的社會基礎轉變?yōu)橐徊糠稚鐣髁x勞動者后,民主黨派自然轉變?yōu)椤盀樯鐣髁x服務的政黨”。改革開放后,當民主黨派的社會基礎進一步加入了“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后,民主黨派必然轉化為“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參政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因此,政黨的性質之變必然首先也只能從政黨的階級屬性開始,從政黨的階級基礎和社會基礎的變化展開。假如政黨的階級、社會根基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政黨的政治屬性和政治實踐就不會有大的變化,政黨的性質同樣不會發(fā)生根本性變化。
(二)政治屬性是民主黨派性質演進的邏輯根本和政治保障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觀察判斷一個政黨的性質,當然不能僅僅看是由哪些人組成的,更要關注政黨的政治追求和價值取向,也就是政黨基于自身性質宗旨而表達出來的信念使命、目標追求和政治選擇。在這個意義上說,如果階級基礎是政黨性質生成的邏輯前提,那么政治屬性則是政黨性質演進的邏輯根本。畢竟政黨天生就是政治的產物,是階級斗爭和政治斗爭的工具。政治性是政黨的根本屬性。離開了自身的政治利益、政治追求和政治表達,政黨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政治基因,也就很難再稱其為政黨。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工人的政黨不應當成為某一個資產階級政黨的尾巴,而應當成為一個獨立的政黨,它有自己的目的和自己的政治?!盵5]224-225
我國各民主黨派在成立之初,獨立于國共兩黨之外,努力爭取中國發(fā)展的“第三條道路”。當國共兩黨勝負已定、中國歷史發(fā)展呈現(xiàn)出光明的社會主義前途的時候,“具有愛國、革命的光榮歷史”的各民主黨派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和感召下,毅然選擇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積極貢獻”。新中國成立后,無論是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及改革開放新時期,民主黨派總能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認真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努力發(fā)揮參政黨的作用,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作出了應有貢獻”。民主黨派以正確的政治立場、先進的指導思想、科學的政治目標和卓越的政治作為,為自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政治定性標注了鮮明印記。因此,在政黨性質邏輯推演的根本問題上,民主黨派的性質判定并不在于民主黨派是否與中國共產黨有著相同的政治認知,而在于民主黨派上述政治立場、指導思想、政治目標和政治作為的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歷史上,沒有也不應該有哪個政黨可以獨攬真理而不允許其他政黨與之分享。所以,只要我們很好地把握了民主黨派的政治屬性,就能科學地把握民主黨派的本質,給予民主黨派準確的政治定性。
(三)實踐屬性是民主黨派性質確認的邏輯靈魂和政治依歸
實踐表明,對民主黨派性質進行準確認定,必須在科學把握民主黨派社會屬性和政治屬性的基礎上,著重把握民主黨派的實踐屬性。因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歸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觀點?!按_定一個政黨是不是真正工人的政黨,不僅要看它是不是由工人組成的,而且要看它是由什么人領導以及它的行動和政治策略的內容如何。只有根據后者,才能確定這個黨是不是真正無產階級的政黨。”因此,判定各民主黨派是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關鍵要看各民主黨派是不是以政治協(xié)商、民主監(jiān)督、參政議政的形式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yè),以及在參與的過程中是否以參政黨的方式投身其中。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民主黨派團結動員各自所聯(lián)系的社會階層,為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做出了積極貢獻。新中國成立后,各民主黨派積極參與人民政權和人民政協(xié)工作,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實現(xiàn)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進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以來,各民主黨派努力發(fā)揮參政黨作用,“逐步形成了堅持愛國主義、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堅持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堅持遵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堅持與經濟界的緊密聯(lián)系、努力發(fā)揮會的特色,堅持與時俱進、在自我教育中不斷提高會的素質等優(yōu)良傳統(tǒng)”。民主黨派以自身的政黨實踐不斷證明著實踐屬性是民主黨派性質確認的邏輯靈魂及政治依歸這樣一個最樸素的政黨政治原理。
總之,黨章視閾下民主黨派性質演進的三維互動是一個階級基礎變動在先、政治綱領調整隨后、政黨實踐最后彰顯的連鎖反應過程,是一個由經濟基礎(其實也是主體的物質利益)決定上層建筑、再由上層建筑反射到行為主體(呼應主體利益訴求)的閉路循環(huán)。一個政黨,一旦其成員主體以及這個主體的物質利益訴求發(fā)生變化,政黨的政治綱領必然會隨之調整改變,而這種變化和改變最終必然匯聚體現(xiàn)于政黨的政治實踐中。因此,民主黨派性質演進的三維互動是一個前后連續(xù)、因果互動、內在統(tǒng)一的政黨成長過程。我們對民主黨派的性質進行界定,實質就是對民主黨派階級(社會)屬性、政治屬性和實踐屬性的本質規(guī)定性的一種理論抽象和邏輯綜合。基于黨章的視角觀照民主黨派性質演進的三維互動,我們欣喜地發(fā)現(xiàn),在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不斷完善的進程中,我國各民主黨派的社會基礎不是收縮了,而是擴展了;民主黨派的政治綱領不是降低了,而是高揚了;民主黨派的參政黨屬性不是模糊了,而是更加鮮明了。這不僅是中國各民主黨派建設發(fā)展之幸,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完善之福。在分析把握民主黨派政黨性質互動演進的過程中,我們不可被浮云遮望眼,必須透過現(xiàn)象把握本質、追蹤過程把握規(guī)律,牢牢把握階級(社會)屬性這個政黨性質的基礎,政治屬性這個政黨性質的核心,實踐屬性這個政黨性質的根本,在三者的和諧統(tǒng)一中把握政黨性質演進的互動過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推進民主黨派的建設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羅振建.確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基本依據[J].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2):12-15.
[2] 王紹興.第一國際的共產主義活動與社會主義政黨政治邏輯[J].中國社會科學,2015(11):37-59+206.
[3] 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7.
[4] 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6.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5.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152.
[8] 毛澤東選集:第3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1079.
[9] 列寧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6.
[10]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11] 劉少奇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6.
[12]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6.
[13] 中共中央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部.《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建設的意見》學習問答[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133.
[14] 秦國生,胡治安.中國民主黨派歷史、政綱、人物[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631.
[15] 張爍.習近平同黨外人士共迎新春[N].人民日報,2013-02-08(1).
責任編輯:孫德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