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野
[摘要]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長期的規(guī)范和反復糾正中形成的。教師對學生的教育要講究方式和方法。溫暖的言辭,可能比嚴厲的說教更有效。為此,教師可通過注重言傳身教,規(guī)范坐立行走,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關心品困兒童,助其走出困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能養(yǎng)成習慣,習慣能決定品質(zhì)。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養(yǎng)成成為一種習慣,讓關愛成為一種習慣,讓溝通成為一種習慣。在學生小小的心靈中播撒下良好習慣的種子,一定能幫助他們收獲幸福的人生。
[關鍵字]習慣;行為規(guī)范;養(yǎng)成教育;循序漸進
我曾在百度中看到這樣一則新聞,心靈上的觸動很大。彭州一名學生在離開學校后的7年中,不斷練習散打,就為了報復老師。在此期間,他把所有生活上、工作上的不如意都歸結到這位老師的教育上。他曾經(jīng)多次去學校,提著鋼管和菜刀追打老師,最后一次他劫持了兩名學生,要求學校交出這位老師,并要求這位老師當面公開道歉,直到警方當場抓獲他時,他還是表達恨透了這位老師的想法。但最后,這名學生對前來看望他的這位老師道了歉。一場困擾了雙方七年的仇恨堅冰隨著兩人的三次擁抱而消融。
事后,這位老師說,原以為教育孩子并沒有錯,是出于師德。現(xiàn)在反思自己的行為,覺得自己當初對這名學生的處理方式太簡單,才導致讓學生背負如此重的心靈包袱。他說:“如果可以重新來過,我一定會用更溫暖的方式對待他?!逼鋵嵾@件事對我們每一位教師的觸動都是深刻的。在對學生的教育中,我們要注重養(yǎng)成教育,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才能使學生在輕松的心境下前行。
一、注重言傳身教,規(guī)范坐立行走,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能否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主要在于從小的養(yǎng)成教育。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而是在長期的規(guī)范中才能形成。小學生多數(shù)坐不住凳子,上課時有時不停地扭動,針對這種情況,我想了一個養(yǎng)成規(guī)范坐姿的辦法。當學生上課了還不能坐好時,我會拍手用肢體語言告訴學生應該坐好。學生馬上就會接:“坐好,有禮貌,我是好孩子?!焙煤⒆樱旧砭褪菍ψ约旱囊粋€肯定,誰都愿意當好孩子,所以學生更樂于接受這種形式,并快速去坐好。班上最坐不住的學生子成,剛開始覺得好玩,減少了扭動的次數(shù),但是不一會兒,他就坐不住了。我問他:“你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他很堅定地說:“我是好孩子?!蔽荫R上說:“對啊,老師也這么認為,那么你能做到上課不溜號、不亂動、認真聽講嗎?”他點點頭,我馬上表揚他是個好孩子,他也就不好意思來回亂動,上課也能認真聽講了,尤其是學生說“我是好孩子”的時候,他的聲音最大。
寫字讀書的姿勢尤為重要,可是多數(shù)學生不能規(guī)范自己的寫字讀書姿勢,所以當我看到學生坐不好時,我會拍手說:“肩平,足安?!睂W生立刻矯正姿勢并說:“我是好孩子。”他們認為這樣既能保持良好坐姿,又能在提示中驕傲地告訴其他同學:“我坐好了,我是好孩子?!?/p>
學校里有教師的督促,在家里又如何保證學生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呢?我通過建立微信班級群,向家長傳達學生在校的行為表現(xiàn),或者發(fā)一段學生上課、寫字或者下課時的視頻,讓家長了解學生的表現(xiàn),做到在家里也時刻提醒孩子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家校的合作與溝通。
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改掉一個壞習慣也不是一次就能奏效的事,都必須付出長期的努力。比如培養(yǎng)學生“文明入校,規(guī)范行走”不亂跑的習慣,“右側成行、輕聲慢步”上下樓梯的習慣,見到垃圾及時伸手去撿的習慣,使用禮貌用語對話的習慣等都不是一日之功,一定是經(jīng)過不斷鞏固“正確的”和糾正“不正確的”的訓練過程。成功和失敗都源于學生所養(yǎng)成的習慣。習慣的養(yǎng)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想改正某種不良習慣,也常常需要一段時間。根據(jù)專家的研究發(fā)現(xiàn),21天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wěn)定的習慣。所以一個觀念如果被別人或者是自己驗證了21次以上,它一定會變成你的信念。有規(guī)律地生活,這是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基礎。為此,教師要把培養(yǎng)好習慣和矯正壞習慣相結合,通過矯枉過正,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使他們受益一生。同時,要求家長做到按時督促孩子起床、洗漱、上學,按時活動、學習和睡覺,最好幫孩子制訂一份作息時間表,規(guī)定在具體的時間內(nèi)做具體的事情,從而有序地安排生活,逐步形成規(guī)律。
二、關心品困兒童,助其走出困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人終身受益,因此,對學生進行學習習慣的訓練,必須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長年累月,將其真正變成學生的內(nèi)在需要。
我班有個叫小森的男孩,就像無人能約束的小馬,上學期沒有一天能完成家庭作業(yè),上課時愛做小動作,有時還影響別人,學習成績差;他還故意氣老師,帶動其他不愛完成作業(yè)的孩子一起對抗老師。其實他以前不這樣,而是這學期開始的。以前他是一個聰明、好動、偶爾不寫作業(yè),但成績中等的孩子。我用盡了方法,但是沒有效果。為了弄清“管不了”的原因,我專門走訪了小森家。
通過家訪,我了解到小森是個單親的孩子,他的母親三次離異,從小把他交給他二娘撫養(yǎng)。這學期他二娘由于身體不好,把他送回到了母親身邊,而此時的母親剛剛生下了第三個孩子,根本無暇去管他。他在這個新家里找不到那種完整的愛,無人管,天天隨意玩,久而久之變得厭學和叛逆。
找到了原因所在,我決定先從他母親入手。我先和他母親進行了一次深入的長談,但是我發(fā)現(xiàn)他母親根本不在意小森,找出種種理由,雖然承諾以后多關心孩子,但說了卻不做。經(jīng)過一段時間,小森沒有任何改變,但是我沒有放棄,又多次做他母親工作,并深入了解了他的家庭情況,經(jīng)過多次溝通,終于感化了他母親,我和他母親達成了共識,要多鼓勵、關愛小森,一定要幫助小森走出現(xiàn)在的狀態(tài)。通過多方努力,這學期小森開始寫作業(yè)了,雖然偶爾還是說忘帶了,但是明顯比以往有進步。上課小動作少了,和老師說話也有禮貌了,對學習有了信心。同時,在學習中我給小森以充分的肯定和鞭策。孩子學習的過程是艱苦的,有苦也有樂,所以當他自覺性比較好的時候,應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對其取得的進步及時表揚,讓孩子感到受到教師的重視;當小森自覺性比較差的時候,我就嚴肅地批評、幫助他,使其改正缺點,張揚個性、奮發(fā)向上。
前幾天,小森的母親來接他,我發(fā)自內(nèi)心地對她說:“小森最近真不錯,作業(yè)能及時完成,雖然數(shù)量上有時會少一點,但是上課時能積極發(fā)言,也能坐住凳子聽課了,真是改變了很多。”我看到他母親的眼里含著淚水,忍著沒掉下來,可以看出她這是高興的淚。溫情的教育,我們得到的是家長的真心感謝,換來的是孩子燦爛的笑臉;成功的教育,我們得到的是自己真情的感悟,換來的是班級工作的改進。
一個個鮮活的事例讓我再次感受到了教師工作的神圣與責任,同時也讓我回味了教育學生的點點滴滴的真情感受。通過這個案例,我感受到家長不喜歡一見到老師,就聽到老師對孩子的指責和批評,教師要講究說話的藝術,先是肯定、鼓勵,然后再指出需要改進的不足,這樣家長更容易接受,也樂于配合你的工作。
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分別,來自不同的習慣。好習慣是開啟成功的鑰匙,壞習慣則是一扇向失敗敞開的門。小學生年齡小,行為習慣正處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變性強。也正如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所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它對一個人的品質(zhì)有著重大的意義。作為教師,在學生小小的心靈中播撒下良好習慣的種子,會幫助他們收獲幸福的人生。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