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克廷
“蒸拌冷面”是上海夏令面食的一大特色。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初時,上海編纂《地方志》,原盧灣區(qū)在編纂時,組織上要我主編《盧灣區(qū)飲食業(yè)行業(yè)史》,在編纂查閱檔案和有關(guān)史料時,令人驚喜的是:發(fā)現(xiàn)風靡上海幾十年的“特色蒸拌冷面”,竟誕生在我區(qū)所屬的一家點心店,其“由來”還有一段史話。
1952年初,美帝在朝鮮戰(zhàn)爭中,勾結(jié)臭名昭著的日本731部隊的創(chuàng)始人、兼司令石井四郎及少將若松次郎和北野正藏等戰(zhàn)犯,在朝鮮戰(zhàn)場上發(fā)動細菌戰(zhàn)!特別惡劣的是向水源等地,投擲帶有鼠疫桿菌、霍亂細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腦膜炎雙球菌、腦炎濾過性病毒等的細菌彈,迅速使朝鮮人民與我志愿軍受害;喪心病狂的美帝竟還將細菌戰(zhàn)擴展至我國境內(nèi)!
1952年3月,居里夫人的女婿、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和平理事會主席約里奧·居里,就憤然地聲明:“在1月28日至2月17日中旬,美國軍用飛機在朝鮮前線和后方散布鼠疫、霍亂、傷寒以及其他可怕傳染病的細菌。”接著各國科學家組成了“國際民主法律工作者協(xié)會調(diào)查團”和“調(diào)查在朝鮮和中國的細菌戰(zhàn)事實國際科學委員會”這兩個國際性組織,先后來到朝鮮和中國進行實地調(diào)查。不久,他們的調(diào)查報告,再次向全世界昭告:“朝鮮及中國東北的人民,確已成為細菌武器的攻擊目標,美國軍隊以許多不同的辦法使用了這些細菌武器,其中有一些辦法看起來是把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進行細菌戰(zhàn)使用的方法加以發(fā)展而成的?!眻蟾娼Y(jié)論認為:“美國在朝鮮和中國東北地區(qū)使用了細菌武器?!?/p>
當時彭德懷發(fā)出最后警告:“我要正告敵人,你們企圖以你們認為‘意義重大的細菌戰(zhàn)來嚇倒中朝人民軍隊的堅強意志,這條路是行不通的。你們的如意算盤,在全世界人民的正義聲討下,一定會得到不如意的結(jié)果?!?/p>
中央軍委連續(xù)兩次指示:“各級領(lǐng)導干部和機關(guān),必須把防疫當作目前部隊和居民工作中的首要任務(wù)”,“不管有無病員發(fā)生,都必須迅速而堅決地進行防疫工作,不容有任何的猶豫和動搖?!?/p>
我也記得那時我們還義憤填膺、無比憤怒地高唱過郭沫若譜寫的《消滅細菌戰(zhàn)》之歌:“美帝國主義萬惡滔天,它臨到死亡的邊緣,膽敢對中朝人民進行細菌戰(zhàn)……”
抗美援朝前,上海冷面市場供應(yīng)的“冷面”,大多是“過水冷面”,且絕大多數(shù)面店是用自來水過冷的!美帝發(fā)動細菌戰(zhàn),有關(guān)部門擔憂“生水”易被細菌污染,危害人民健康,使美帝罪惡得逞,因而下了一道“禁令”:上海面點市場,一律禁止供應(yīng)冷面,就這樣一下子冷面在上海絕跡!
“禁令”催生了“上海蒸拌冷面”。
就在那時,奇跡在上海出現(xiàn)了,“禁令冷面”被拯救復活!是誰拯救的?主角就是照片上鮮為人知的這位,現(xiàn)雖退休后因患癌在故鄉(xiāng)蘇州仙逝,但其發(fā)明“蒸拌冷面”成為《上海冷面發(fā)展史》上一道獨特風景,其鮮為人知的功跡,值得深深緬懷:
其名叫朱永根,當時是開設(shè)在上海原盧灣區(qū)瑞金一路15號的“四如春點心店”的灶頭師傅。他怎會成為當時“禁令冷面”的拯救人?這里也有段史話。
“四如春點心店”開設(shè)于1929年,開設(shè)時是一家供應(yīng)面與湯團的小店。朱永根是蘇州人,身懷幾手“蘇式面點絕技”,老板聘用后,當然要施展一下,為將“名揚江南的蘇式面”打造為該店的“特色招牌面”,他先改良“面湯”,“蘇式面湯”被稱為是“蘇式面的靈魂”,在蘇州各店均有秘而不宣的“秘方”;朱師傅把在蘇州學得的“密招”施展,于是創(chuàng)出“招牌面”;朱師傅“下面”不但姿勢優(yōu)美,而且猶似雜技表演,吸引了不少顧客!在生面下鍋前,先施“抓面、抖面技”,“抓抖一束面條”猶似“一條面龍”騰空飛舞;沸水下鍋時,在施“撥面、點冷醒面技”,運用手腕、扭腰的“演技功”,使“面龍”更栩栩如生,似在沸水面鍋內(nèi)“歡躍戲水”;“撈面出鍋”更顯“絕招”!顧客進店吃面,不但每碗面要的數(shù)量不同,而且青壯年顧客,會關(guān)照服務(wù)員,面要“硬面”甚至“硬硬面”,老年顧客提出要“爛面”甚至“爛爛面”;朱師傅不但在每碗面上要“一撈準”,而且出面要“硬而不生、爛而不糊”;更精彩的還要施“甩水技”,把撈在笊籬里的面,扭動手腕一甩,把面向上空一拋,落下接在笊籬里,動作迅速,姿態(tài)之美更媲美藝人;這樣把下面鍋的水幾乎都甩凈,使面更爽口,用朱師傅話來說:“要下‘甩水面,絕不下‘拖水面”;甩水后的面入碗時,再施“挑面功”,使入碗之面不但要象梳子梳過那樣一排齊,還需卷面呈“鯽面背”狀;而且出面時還要達到“三燙要求”——面燙、湯燙、澆頭燙;因而顧客,說到“四如春吃面”既飽“口?!保诛枴把鄹!保?/p>
這“三燙蘇式面”很快吸引了在上海的蘇州籍顧客,他籍上海人也被吸引,吃得也感過癮,因而生意越來越興隆。
四如春供應(yīng)湯團,原先只有鮮肉、芝麻(滬上稱“黑洋酥”)兩種,“蘇州糕團”也名揚江南,朱師傅將蘇州玫瑰醬、桂花豆沙、百果仁,引入為湯團餡,增加了花色品種。
當時“四如春”周圍面點競爭激烈,百年老店“永茂昌”老板,人稱“小光蛋”推出“現(xiàn)炸大排面”,搶了“四如春”的風頭?!八娜绱骸崩习逡膊皇鞘∮偷臒?,要師傅把大排拍扁增大體積,外沾“脆皮糊”,推出一塊大排掩蓋一碗面的“脆皮大排面”,果然吸引食客眼球,很快成為“特色招牌面”?!靶」獾盎諑蜏珗F”名響上海灘,推出新品“抽莖菜湯團”,“四如春”即刻新增當時滬上罕有的“薺菜肉湯團”。
我記得在與朱永根訪談中,曾好奇地詢問:“這么多品種的湯團,你們?nèi)绾螀^(qū)分?”他告訴我:“包湯團時用外形來區(qū)分,如花紋,有的包成圓形、有的橢圓形、有的蛋形、有的一頭尖、有的二頭尖等”。朱師傅有“絕技”,不管顧客點單一品種或多品種,在下好湯團裝碗時均能“一撈準”。在上海解放初期,蔣介石常派飛機偷襲上海,亂投炸彈,那時上海幾乎家家在電燈上要用黑、紅二層布做燈罩,空襲警報一響,馬上拉下燈罩,不使燈光外露。有時“四如春”顧客滿堂,空襲警報突然響起,朱師傅在僅用防空燈罩遮光這樣惡劣條件下,憑他的“絕技”,仍能有條不紊地做到“一撈準”!
然而湯團是節(jié)令品種,一到夏天便是淡季,蘇式面生意雖仍興旺,但只有老蘇州顧客,仍喜愛吃“三燙面”,大多數(shù)顧客提出要“冷干挑”(“干挑”是上海方言,即“無湯拌面”),那時“冷干挑”也是用自來水過冷的。
“過水冷面”由于熱面即刻過冷,又似“金屬淬火”,使面的吃口韌而涼爽,因而一到夏令“過水冷面”生意極為興旺;然而在1952年的一天,老板突然接到上海市面團業(yè)同業(yè)公會的緊急通知:禁止供應(yīng)“過水冷面”,一下子就懵了,“過水冷面”禁售,一個夏季的生意就完了!
急得如熱鍋螞蟻的老板,急忙找朱師傅商議,望憑朱師傅身懷“面條技藝和經(jīng)驗積累”,能匠心獨運地出奇跡,挽救危局!那么朱師傅是怎樣來挽救危局?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