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唐惠忠
在“辯證”中走向深刻
——學習辯證分析
江蘇 唐惠忠
【技法點撥】
寫作實踐表明,一個對辯證法一無所知的人,是無法透過事物表象或命題者所給的文字材料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挖掘出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的,當然也無法正確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目前,較多中學生寫議論文時不會運用辯證法分析、解決問題,而是抓住問題的某一側(cè)面,極力夸大或縮小,以偏概全,陷入極端,從而得出片面性、絕對化的結(jié)論。
如何在議論文中辯證地進行說理呢?相關要點主要有四: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問題;用相互聯(lián)系的觀點分析問題;用全面的觀點分析問題;用發(fā)展的觀點分析問題。下面重點說說第一點與第三點。
其一,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問題。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生活本身存在著相對立的兩個方面:是與非、多與少、快與慢、成與敗、進與退等。所以,寫議論文常常需要從相對的兩方面辯證地分析論述。這就需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問題,以全面地認識問題。如高中課文中,魯迅的《拿來主義》就是采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問題的典范。作者對文化遺產(chǎn)的態(tài)度是既“占有”,繼承好的;又“挑選”,剔除壞的;既不是無選擇地兼收并蓄,也不是盲目地全盤否定。在論述對“魚翅”“鴉片”“煙具”和“姨太太”的正確態(tài)度時,既反對“左傾”,又反對“右傾”,全面科學地闡述了“拿來主義”的正確觀點,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其二,要用全面的觀點分析問題。
事物往往有正面,有反面;有主流,有支流;有成績,有問題;有長處,有短處。一個問題總有兩個方面,甚至幾個方面。說理議論時如果只說一面,而忘記了另一面,就會犯說理片面的毛病。因此,我們要養(yǎng)成全面說理的能力,只有整體把握事物、全面分析問題,才能避免說理的片面性、絕對化。比如就命題作文“第一步”寫議論文,在論述了“第一步”的重要性之后,不妨加上這么一段文字:
第一步固然重要,它幾乎奠定了你未來的路。但第二步、第三步亦不可小視。在這一路上,我們應堅定信念,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地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向遠方。
寫“第一步”,大多數(shù)學生恐怕始終是圍繞“第一步”展開的,如果你能由“第一步”聯(lián)想到“第二步、第三步亦不可小視”,就會使論述更為全面。當然,這樣的內(nèi)容所占篇幅不宜太多,無需展開,點到即可。
需要強調(diào)的是,不少同學將辯證分析簡單地理解為要對所討論的問題“各打五十大板”,或在表述觀點時含糊其詞,不做明確的判斷,這其實是對“辯證”這個詞內(nèi)涵的誤解。辯證分析并不反對論點鮮明,辯證思維首先就應該體現(xiàn)在文章論點的正確與鮮明上,如果觀點模糊,態(tài)度不明朗或似是而非,就談不上是真正的辯證分析。
【時文引路】
論羨慕
圣 光
羨慕,其實是一種情結(jié),在自己不熟悉但與之相關的領域不太自信,便產(chǎn)生羨慕。孩子羨慕大人:可以不用做作業(yè),可以自由地花錢,可以想干啥事就干啥事。大人羨慕孩子:天真爛漫,無憂無慮,不必為考核、下崗發(fā)愁,也不必為名利、升遷或為繁雜的人際關系殫精竭慮,鉤心斗角。窮人羨慕富人:可以大手大腳、揮金如土、飽食終日、不必為幾分錢的菜錢討價還價生磨硬纏。富人羨慕窮人:可以不必為富足而擔驚受怕,唯恐被人家綁票敲詐。普通人羨慕名人:天天生活在公眾視野里,風光自在。名人羨慕普通人:沒有煩人的“狗仔”盯梢,可以自由地逛大街、看風景,不用連出門買蔥都要戴墨鏡。老百姓羨慕官員:前呼后擁、威風八面,可以頤指氣使,想訓誰就訓誰。官員羨慕老百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六根清凈無惱人的官場應酬,不會連喝酒都成了工作。甚至男人羨慕女人:可以撒嬌,可以耍賴。女人羨慕男人;不用受例假之苦懷胎之累,可以很隨便地當上爸爸……羨慕,就是這樣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只要你自己不加節(jié)制,它會像昆明滇池里的水葫蘆,蔓延開來,瘋長開去,彌漫整個心田而不能自拔。(竭力鋪陳,突出“羨慕”之“無處不在、無孔不入”;“昆明滇池里的水葫蘆”這一妙喻,生動形象)
的確,與其他人相比,生活中要羨慕的人、羨慕的事實在太多。隨著年齡增長,社會意識日漸清晰,便發(fā)現(xiàn)上帝既不公平,劃分了世間的窮富、善惡、美丑、成功與失敗、幸福與悲哀,同時他老人家又那樣公平,給你金錢,往往剝奪你的真誠和善良;給你美貌,往往不給你智慧和毅力;給你名利,往往拿走你的自由和輕松……世界原來如此不完美,許多人、許多事都比自己強,隨便一個某一方面比自己強的人都可以成為羨慕對象。要命的是人們在這時候總看到自己不如人之處,忽視了自己的過人之處。那樣一種滋味,絲絲縷縷觸動心靈,令人有一種難以言狀的感覺。盡管不好受,卻不由自主地被纏繞著久久不能甩開。(本段深入一層,揭示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客觀上,“世界原來如此不完美”;主觀上,“人們常常在這時候總看到己不如人處”)
其實,羨慕本身并不讓人討厭,它是一種本能,一種欲望,一種人類正常的心理活動。(正式亮出自己的獨特觀點)在這個世界上,幾乎人人都在羨慕別人,人人又都在別人的羨慕之中。(本句其實就是對第二段內(nèi)容的精準概括)就像詩里說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绷w慕是一場夢,人人都有做夢的權利。只是,夢醒了該干啥還干啥,無論是美夢還是噩夢;而羨慕過后卻往往要生出一些“副產(chǎn)品”來。(指出“羨慕”與“夢”同中之“異”)
羨慕,努力向上攀一步,是發(fā)憤;稍稍往下滑一點,是嫉妒。發(fā)憤激勵上進,激勵追求,為了平衡,為了滿足,一個理想可能因羨慕而成為現(xiàn)實;嫉妒造就痛苦,造就邪惡、歪門邪道、走火入魔,一絲絲貪婪因羨慕而引發(fā)罪孽。
所以,將羨慕的挑釁自制在一個適度的范圍內(nèi),便是人生的學問。能夠在熟悉的地方發(fā)現(xiàn)風景的人,更是一個快樂的人。(由前文的“分析問題”拓展到“解決問題”上來。“挑釁”一詞,用得頗具力度;而“能夠在熟悉的地方發(fā)現(xiàn)風景的人,更是一個快樂的人”一句,則呼應了前面的“忽視了自己的過人之處”)
深陷在羨慕的沼澤中可能迷失自己,明天的你也許會羨慕今天的你。
(“明天的你也許會羨慕今天的你”言簡意深,引人深思)
最要緊的是自己怎么辦。
(原載《聯(lián)合日報》)
【賞析】
“羨慕”是人類一種正常的心理活動,其“本身并不讓人討厭”。本文逐層深入,對此做了辯證分析:
首先,羨慕“無處不在、無孔不入”:大人小孩互相羨慕,窮人富人互相羨慕,普通人名人互相羨慕,老百姓官員互相羨慕,男人女人互相羨慕……
其次,羨慕的存在很正常,因為上帝給予這個世界的既不公平又公平,世界不完美,不完美就會產(chǎn)生追求完美的欲望,這就是羨慕。
最后,要正確對待羨慕,“將羨慕的挑釁自制在一個適度的范圍內(nèi)”,要“發(fā)憤”,“努力向上攀登一步”,而不是“稍稍往下滑一點”產(chǎn)生嫉妒。總的來說,“最要緊的是自己怎么辦”。
【佳作展示】
競爭的步伐
江蘇省太倉高級中學 吳 芳
曾聽說過這樣一件事:一對在大學里關系很鐵的“哥們兒”,進入同一家公司就職,其中一個人卻經(jīng)常在上司面前毀謗自己的朋友,導致對方因不堪忍受而辭職。從此兩人形同陌路,再無往來。也許故事至此便可終了,但數(shù)年之后,那位已經(jīng)是別人上司的“損友”,卻通過午夜的電波,將積壓數(shù)年的歉意與悔恨全部釋放,并真誠地希望昔日的同窗能夠原諒他,給他一次化敵為友的機會。
我們無須關注那兩人究竟能否言歸于好,我們所應看到的,是被“競爭”沖昏的頭腦和為此而付出的失去摯友的代價。
確實,隨著社會發(fā)展,“競爭”這個詞語高頻率地出現(xiàn),許多雙曾經(jīng)真誠的眸子已被蒙蔽,許多種美好的情感受到?jīng)_擊,許多顆曾經(jīng)溢滿關愛的心靈被荒蕪成沙漠。競爭,本該是推動人類文明與社會進步的車輪,卻被一些盲目無知的人誤解成了爾虞我詐、損人利己。正是這一道道人們自筑的藩籬,將無數(shù)渴望真誠與關愛的靈魂,囚禁成了荒涼的孤島,所以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的感慨。于是,不少人豎起壁壘猶如刺猬,或如烏龜,或是隨時準備豎起刺去扎所謂的“對手”,或是隨時準備將頭縮入殼中以保衛(wèi)自己。競爭,其實本沒有錯;只是人們一時糊涂,作繭自縛,卻將罪過全歸咎于無辜的“競爭”。
但人性的美好與善良,注定人們不會被虛無的爭名奪利蒙蔽得太久。當孤寂空虛的心靈被囚禁過久,那圣赫勒拿島的海浪必將卷走沉重的藩籬。也許清醒者一開始便看穿了“競爭”的本質(zhì),但許多人卻總是要經(jīng)歷痛苦的過程,才能意識到他們給競爭下的定義是多么荒誕不經(jīng)、幼稚可笑!于是,人性中所有的美好都開始蘇醒,將人們的眼睛擦得雪亮:競爭,本是人與人思維火花的碰撞,是能力與品質(zhì)的協(xié)同較量。實力與人格,仿佛是競爭的左腳和右腳,任何一只停在原地——哪怕是節(jié)奏稍慢,都只能使自己在滾滾“巨浪”的沖擊中原地兜圈。競爭呼喚才華橫溢,競爭更呼喚誠信與關愛。當所有的競爭者都將實力與人格的步調(diào)統(tǒng)一起來的時候,我們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其實競爭給我們帶來的不只是壓力,它還賜予了我們難能可貴的人情!
讓我們都來檢查一下自己的雙腳吧,看看你是否有實力,又充滿愛心。當你的步伐協(xié)調(diào)一致的時候——只有這時,你邁下去的步子才會更為有力!
【點評】
這篇文章在切合題意的基礎上,不但表達有文采,而且說理有深度。作者對什么是真正的競爭及競爭與人情的關系有著獨到認識,既針對現(xiàn)狀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如“競爭,本該是推動人類文明與社會進步的車輪,被一些盲目無知的人誤解成了爾虞我詐、損人利己”),又樂觀地看到“人性的美好與善良,注定人們不會被虛無的爭名奪利蒙蔽得太久”,并就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發(fā)出了熱切的呼喚。
“競爭,本是人與人思維火花的碰撞,是能力與品質(zhì)的協(xié)同較量”“我們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競爭給我們帶來的不只是壓力,它還賜予了我們難能可貴的人情”……這樣一番辯證而精當?shù)年U發(fā),是作者思想比較成熟的表現(xiàn)。
【即時訓練】
1.請以“模仿是成功的第一步”為題,試列出議論文的分論點。
【思路點撥】
中心論點:名家的經(jīng)驗之談無不說明模仿只是成功的第一步。
分論點:①有的人在模仿后勇于創(chuàng)新,走向了成功;②有的人一味模仿,亦步亦趨,只能是泯然眾人。
收篇:模仿是成功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又只是第一步而已。
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著名作家池莉說:“一個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聰明人,一生沒做好一件事。”
(2)法國畫家雷杜德一生只畫玫瑰,整整20年,他記錄了170種玫瑰的姿容,繪成了被譽為“玫瑰圣經(jīng)”的《玫瑰圖譜》,至今無人可以逾越。
(3)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建樹廣泛的通才形象:蘇東坡是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又是一個工程師……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思路點撥】
正向思考舉例:從池莉的角度,可提煉出“人一生可做的事很多”的觀點;從雷杜德的角度,可提煉出“專注、持之以恒以做好一件事”的觀點;從蘇東坡的角度,可提煉出“廣泛涉獵,從而做好很多事”的觀點。這都是正面立意。
反向思考舉例:從池莉的角度,還可提煉出“自作聰明,沒有一件事做得好”的觀點,這是反面立意。
綜觀三則材料:“做好一件事”和“做好很多事”反映的深層內(nèi)涵,其實是“?!迸c“通”的關系。從“?!迸c“通”關系的角度入手,又可歸納出以下多個觀點:做好一件事,才可能做好很多事;做好很多事,為的是把一件事做得更好;企業(yè)講求團隊合作精神,更需要專精人才;現(xiàn)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專通并舉”,等等。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高新區(qū)湖山路常熟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