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雯琳
摘要: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內(nèi)容及和要求,并結(jié)合自身語文學習經(jīng)歷,從三大文學體裁(詩歌、小說、散文)入手,分析這三種文學體裁在教學中關于目標的實現(xiàn)情況來進行教育教學反思。
關鍵詞:語文;教學;詩歌;反思
一、詩歌方面(以古代詩歌為主)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了解詩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xiàn)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根據(jù)我的語文學習經(jīng)歷和調(diào)查顯示,大多數(shù)教師在詩歌教學中,選擇用幻燈片及口述的方式來展示詩歌的背景資料。了解背景資料的方式除了教師課堂講授,也可以通過讓學生課前進行搜集資料的方式來了解,或讓學生閱讀作者同時期的詩歌作品,通過學生間自行討論來獲得。如學習杜甫詩《春望》,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查閱資料了解“三吏三別”的內(nèi)容及創(chuàng)作背景,再進行講授,這樣學生對于《春望》創(chuàng)作背景也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且鍛煉了學生的積累整合與思考領悟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表達與交流方面,能夠理解詩歌作品的思想感情,并且用歷史眼光和現(xiàn)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nèi)容,并給予恰當?shù)脑u價。多數(shù)同學都能夠理解詩歌作品的思想感情,但是對于恰當?shù)脑u價,學生中的大多數(shù)都不能夠根據(jù)自己的真實情感做到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回答。這是由于多年來“填鴨”式的應試教育所導致的。在我的語文學習經(jīng)歷中,對于試卷中古詩詞鑒賞的部分,老師通常先講授每句詩的意思、全詩的思想感情,然后老師將標準答案念出。這樣一來,詩歌鑒賞能力和語文能力只會日漸減弱。因此,在進行詩歌鑒賞方面教學時,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積累整合能力,了解詩歌體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現(xiàn)手法,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讓學生將老師傳授的知識能力內(nèi)化,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二、小說方面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說的藝術特征。”一些教師在小說教學課堂上多以自己的講解和分析為主,忽視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接受能力;教師讓學生使用教條化的閱讀方式去分析小說結(jié)構(gòu)和要素,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個體性。如,在閱讀小說之前,教師拋出幾個“線索”性問題,讓學生以尋找問題的答案為目的進行閱讀。這種模式并不適用于所有的小說教學,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性,也不適用于每個學生。因此,這種方式對于語文能力高的學生可能是一種束縛,而對于語文能力相對低的學生是一種負擔。教師要尊重學生理解能力和方向上的差異。給予學生適當?shù)臅r間和機會去交流、討論、發(fā)言,相互溝通。這也完成了在表達與交流方面的目標。
在寫作方面,我的高中語文老師對我寫作影響很大,在她的影響下,大部分同學都嘗試著學寫小說或劇本,這對于學生情感體驗的表露有很大幫助,并且間接的促進學生積極觀察生活細節(jié),對待問題有獨特的見解。不僅完成了培養(yǎng)寫作能力方面的目標,對于學生留心觀察社會生活,豐富人生體驗以及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極大的幫助。語文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積累整合能力,將知識進行梳理、歸納、舉一反三,這樣才能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提高寫作能力。
三、散文方面(以古代散文為主)
由于古代散文本身語言晦澀難懂,在教學中存在著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基礎薄弱的問題。針對這樣的問題,教師應該避免犯“重語言輕人文”和教學模式“公式化”的錯誤。
郭紹虞先生曾說:“我們要知道,學習文言,等于學習另一種語言,要求能夠應用于寫作,只有像鸚鵡學舌般的誦讀入手”,這就是說在感知話語聲音形態(tài)的同時,實現(xiàn)對文本的感悟與理解。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借助工具書順暢地誦讀古代散文,這是學習古代散文的先行步驟。在誦讀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的情感,自覺地進行感知和鑒賞,在這一過程中,了解文言中蘊含的思想內(nèi)涵。
學生之所以會對古代散文感覺到枯燥晦澀,除了語言難懂這方面外,還有就是其中的部分內(nèi)容已經(jīng)遠離了我們當今的生活,應用性不強。因此教師要做到與時俱進,尋求革新。我的高中語文老師選擇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來輔助講授,如讓學生編排話劇。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感受,更便于理解文本。這樣培養(yǎng)學生的感知力,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生帶入古人的思維,拉進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情感距離,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以此減輕學習古文的重擔。
四、結(jié)語
其實,對教學反思的研究,遠不止上文所述的內(nèi)容。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論題,值得每一位語文教師潛心研究。教師通過教育教學反思,使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得到整改,進一步深化自己的實踐性知識,也使教師從教書者走向教學者、研究者。
參考文獻:
[1]朱紹禹.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9.
[2]黃厚江.語文教師的智慧閱讀——談談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J].語文學習,2007(10).
[3]何其梅.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