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瑛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在心理學、學科教育學等教育理念和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設備和資源,提高小學生運用和處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識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寫作能力,并且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基本技能,閱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對于深化語文學科教學改革、深入實施素質(zhì)教育、構建全新高效課堂、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語文教學中積極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生年紀小,對什么事情都充滿好奇心和新奇感。但是他們的注意力缺乏持久性,教師的單一講解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運用現(xiàn)代信息媒體,融圖、文、聲、像于一體,進而展示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與內(nèi)在聯(lián)系,使抽象的圖形、數(shù)字,呆板的文字,變成賞心悅目的畫面,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創(chuàng)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環(huán)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教師能集中精力于教學本身,從而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時我們可以利用電教手段,使學生真實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狀之物,所寫之景,如巍峨的泰山、壯麗的三峽、浩蕩的長江等,學生不僅得到欣賞的機會,獲得審美的享受,而且還可以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詞造句加以描繪的。這種對照學習,無疑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形色共現(xiàn),聲情并茂,能取得比傳統(tǒng)教學手段更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語文教學中積極運用信息技術,能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能力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重要內(nèi)容,因為識字是小學生逐步掌握書面語言,培養(yǎng)讀寫能力的前提條件?,F(xiàn)在使用的語文九年義務教育試驗教材對識字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年級識字1300個,小學階段要學生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眾所周知,漢字本身較為形象,其中又有很多形近字、多音字,真是紛繁復雜。而由于年齡的關系,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比較差,對事物關注的時間更為短暫,特別是剛進入小學的一年級的學生,一時無法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整節(jié)課教學生字,往往是教師教起來感到枯燥,學生學起來覺得無味。所以如何激發(fā)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能力,鞏固識字教學的效果,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如:識字教學“青、請、蜻、清、情、晴、睛”一組字時,為了使學生掌握字的結構和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我設計了一組課件,第一幅畫面先出示基本字“青(青草、青蛙)”,第二幅畫面仍先出示“青”字,然后讓學生結合屏幕上顯示的小河流水的畫面,讓學生想一想,清水的“清”字在“青”的基礎上加什么偏旁呢?學生會很快地答出加三點水旁,教師在“青”上用鼠標一點,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三點水旁就飛了過來,與“青”字組成了“清”字。操作時也可讓學生自己來完成。以同樣的方法教“蜻、情、晴、睛”幾個字。為了能更好地體現(xiàn)形聲字偏旁表義的特點,制作課件時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紅色。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很快就能找出這組字的異同點,自己總結出記住的方法。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的記住這些字,而且記得尤其深刻,在以后就不會混淆了。學生逐漸地了解、理解了這一識字方法,對識字就會越來越感興趣。
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后,教師可以打破以往先集中識字,再學課文鞏固識字的教學模式,借助于多媒體把識字與學課文融為一體,在學課文中識字,在語境中進一步鞏固、理解、運用所學的字詞。學生一直處于一種有趣的氣氛中,輕松愉快地掌握了一批批常用漢字,順利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語文教學中積極運用信息技術,能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痹诮虒W《軍神》一課時,先請同學看教師事先搜集的一段文字和圖片,看看學生能從中捕捉到哪些信息,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再深入學習課文,品詞品句,中間插播電影片段——特殊的手術,使學生感受到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最后是拓展延伸:劉伯承還有很多尊稱,讓學生從網(wǎng)上搜集有關資料,了解有關劉伯承的故事,和同學交流。通過上網(wǎng)查找有關資料,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語文教學中積極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學生在計算機教室中學習語文,可以利用網(wǎng)絡加強相互間的合作學習,自己的學習成果可以瞬間傳遞給對方,也可瞬間得到對方的指導和幫助。如:在教學《我很重要》一課時,首先引導學生通過網(wǎng)上收集的圖片、視頻資料來探討交流,讓學生在辯論和思想的碰撞中理解個體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討論問題:①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生命?②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感覺到了你的重要嗎?③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一些同學的表現(xiàn)和課文中“我很重要”有什么不同?我們應該怎樣解決?學生很快發(fā)揮了合作學習的作用,抓住作者的觀點展開深入的閱讀,更快的、更好的解讀了文本,真正體會到“我很重要”,從而使學生樹立信心,珍惜生命,熱愛生活。
五、語文教學中積極運用信息技術,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作文要激發(fā)學生的對生活的熱愛,調(diào)動學生觀察、思考、練筆的積極性。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營造一個毫無顧忌、放膽作文的和諧氛圍,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讓學生敢說真話,敢于表現(xiàn)個性。讓他們真切地體驗,自由地抒發(fā)。教師可在課前收集、整理與本節(jié)作文訓練主旨有關的文字、圖象、聲音等相關的資料,將枯燥的材料、題目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使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使學生調(diào)動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中攝取多種營養(yǎng),不斷完善、豐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庫”,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為動筆寫作打下基礎。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只要結合教學實際,注重教法研究,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充分運用遠程教育資源,努力構建高效課堂,切實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時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等也得到了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