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摘要]語用學是研究語言在具體環(huán)境如何運用的學說。禮貌原則是語用學理論研究的基礎,日語間接拒絕言語行為很好的運用了這一
[關鍵詞]語用學;禮貌原則;間接拒絕;策略
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傳遞著人們的思想和感情。準確得體是我們在言語交際過程中的準則。直接拒絕,往往會傷害對方,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間接拒絕表達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語言現象,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為了尋求理想的交流效果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表現形式。間接拒絕表達是日語的一個顯著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被稱為語言的潤滑劑。可是根據語境的不同,間接拒絕表達也是不同的,并且根據不同的時間和地點,間接拒絕表達也是變化發(fā)展的。一直以來,間接拒絕表達在語言學界作為一種修辭手段被廣泛研究,其目的有時是為了追求審美效果(如在文學作品中),有時是為了使語言活動順利圓滿地進行,達到更好的交際效果。而從語用學的角度進行的研究比較少,本人用語用學里的禮貌原則對其進行解讀。
一、語用學的定義及禮貌原則
1.語用學的定義。
語用學研究在不同語境中話語意義的恰當地表達和準確地理解,尋找并確立使話語意義得以恰當地表達和準確地理解的基本原則和準則。我們是在言語交際的總框架中闡述話語意義的恰當地表達和準確地理解的。這里,“話語意義的恰當地表達”是指說話人針對不同的語境把自己地意圖選用恰當的言語形式表達出來:“話語意義的準確地理解”是指聽話人依據說話人已說出來的話語的字面意義和特定環(huán)境推導出說話人所說話語的準確含義。言語交際是雙向的,語用學強調聽話人的準確理解,因為只有聽話人理解了說話人所說話語的準確含義,才可能達到最佳交際效果。
2.禮貌原則。
語用學是研究語言在具體環(huán)境如何運用的學說,委婉表達方式的研究是語用學研究的一部分。20世紀80年代初期,英國語言學家利奇(Leech)在基本上支持格賴斯“合作原則”的語用學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禮貌原則”。具體包括:
(1)得體原則,使他人的負擔最小化,他人的利益最大化;
(2)寬大原則,使自己的利益最小化,自己的負擔最大化;
(3)贊譽原則,對他人的責難最小化,對他人的贊賞最大化;
(4)謙遜原則,對自己的責難最大化,對他人的責難最小化;
(5)一致原則,使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意見最小化,自己和他人的相同意見最大化:
(6)同感原則,使自己和他人的共同感覺最大化,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感覺最小化。
在語言交流過程中,對語言的凝練是相當重要的。日本人不太喜歡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發(fā)話人要盡量避免毫無掩飾的表達方式,而使用間接的表現方式是一種常見的表達方法。
二、拒絕言語行為的語用分析
比起直言不諱,日本人更多使用間接說法。但是,雖說同是間接言語行為,形式卻是各種各樣。但無論對誰的請求和邀請,日本人經常先道歉或感謝再拒絕。而且當很難拒絕的時候,如象對上司的邀請或恩人的請求等,就會用說半截話,或曖昧的表達。另外,進行拒絕言語行為時,非常重視親疏關系。下面從幾個角度進行分析。
日語的間接拒絕言語行為包括道歉+理由、感謝+理由、中途停止句等幾種方式。
1.道歉+理由。
阿龍的姑姑叫北原京子,是著名的民族服裝研究家,從非洲回來來接阿龍。麻生在電視臺工作,想請北原上電視。二人有一段對話:
三、對中國日語學習者的建議
中國的日語學習者在表示拒絕時經常出現各種問題,筆者認為是教材的問題、文化教育的不足等。教材中拒絕言語行為的例子非常少,特別是對于請求的拒絕幾乎沒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對課堂教學提出了一些建議,如讓學生多看日本的小說、電影、電視劇,特別是電影和電視劇,幾乎都是日常會話,其中對話的場景,各個角色的關系,人物的心情等背景十分清楚。上課時,找出相關場面,讓學生看,然后老師和學生共同分析人物的語言使用、親疏關系、當時的心情等綜合要素,并找出規(guī)律性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