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
CAA,這個名字在今年被華人文化產業(yè)基金投資時,曾被廣泛傳播。由五個年輕人創(chuàng)造的這家公司,是如何用短短30年時間,從默默無聞的小公司發(fā)展到如今世界上頗具名望的體育經紀公司的?
白手起家
作為體育行業(yè)霸主,IMG公司起始于球員經紀業(yè)務,現(xiàn)今也在球員經紀市場上擁有不小的份額,但是若要說在這個市場稱王稱霸,IMG暫時還不夠資格。目前,在球員經紀這個市場中,真正可以稱之為霸主的公司只有一個,那就是CAA。
CAA的全稱是Creative Artists Agency(創(chuàng)新藝人經紀公司),是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精英人才經紀代理公司。相比于其他諸如威廉莫里斯等老牌經紀公司,這家成立于1975年的公司還顯得比較年輕。
但是,正是這家歷史不長的公司,在30年的時間中,將世界上眾多的藝人和運動員收入帳下,成為了如今世界上頗具聲望的體育經紀公司,令眾多老牌經紀公司都只能望其項背。
說起這家經紀巨無霸的發(fā)家史,還不得不從一家名為威廉莫里斯的公司說起。
威廉·莫里斯公司即William Morris Agency(以下簡稱WMA),是當時最強大的娛樂經紀公司。而CAA的五位創(chuàng)始人:Michael Ovitz, Ron Meyer, William Haber, Michael Rosenfeld和Rowland Perkins,就供職于WMA。對于擁有強大進取心的五位年輕人來說,大公司的工作似乎并不那么美好。在WMA,他們能獲得的薪酬比較低,而且在完備的大公司體制里,他們難以獲得充足的發(fā)展空間。
當五個懷有才華想要大展拳腳的年輕人聚集在一塊時,創(chuàng)業(yè)的想法似乎就那樣自熱而然的產生了。可他們也預見到了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不能一蹴而就。因此,這五個人就想著繼續(xù)在WMA“養(yǎng)精蓄銳”,等積累到足夠資金時再另起爐灶。可老謀深算的WMA高層卻早已看穿了他們的心思,高層對于“資敵”這個問題,絕對沒法容忍,因此,在五個年輕人資金還不到位的時候,他們就被“無情”解雇了。
在1975年初,被解雇之后的五個人,便在租賃的辦公室里創(chuàng)立了Creative Artists Agency。雖說從事的也是娛樂經濟業(yè)務,但是剛成立的CAA還不具有跟WMA競爭的資格。
因為原來設想的“養(yǎng)精蓄銳”策略被破壞,五個人不得不求助銀行,獲得了21000美元的貸款和10萬美元的信用額度。創(chuàng)業(yè)之路篳路藍縷,公司到處都需要花錢,因此在成立的兩年內,五位創(chuàng)始人都沒有從公司領過工資,甚至在一段時間內,公司的接待人員都是由他們的妻子擔任。幸而在開業(yè)的一個星期,公司就營業(yè)了,出售了三個電視節(jié)目套餐,終于獲得了第一筆收入。
起初CAA的創(chuàng)始人計劃以一個迥異于WMA的運作方式,成立一個中等規(guī)模的全方位服務機構。Ovitz成為了公司實際上的領導。他們以團隊來運作,收入平均分配,在為客戶提供滿意服務的同時迅速成長。
進軍娛樂圈
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CAA決定進入好萊塢電影行業(yè)。在這個合適的時機,擁有大量優(yōu)秀編劇、導演和演員的CAA,以打包的方式改變了當時的電影制作行業(yè)。到1988年,這家公司的年收入估值達到了6500萬美元,旗下簽約代理了146名導演,134名演員和288名作家。
到90年代初,原來的五個創(chuàng)始人只留下了Ovitz, Meyer和Haber,其中Ovitz擁有55%的股份,Meyer和Haber各擁有22.5%股份,但此刻的CAA,已經成為了行業(yè)內最具影響力的機構之一。
在90年代,CAA在影視制作之外或許更引人注目。
1989年,Ovitz協(xié)助索尼公司以34億美元收購了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娛樂公司;
1990年,Ovitz擔任顧問參與了松下對MCA的66億美元收購事宜;同年,CAA獲得了商業(yè)國家銀行的10%股權;
1991年,CAA與可口可樂合作,作為其全球媒體和溝通顧問;
1993年,與NIKE合作,為其制作全球娛樂宣傳活動。
1995年是CAA歷史上關鍵一年。在這一年里,Ovitz再次代理了出售MCA給Seagram公司的事宜,之后公司創(chuàng)始人Meyer接受了Seagram公司的總裁職務,1個月內Ovitz也接受了迪士尼的職位,至此,CAA的“三巨頭”格局徹底被打破。
在Meyer和Ovitz的出走之后,業(yè)內紛紛看到了希望。兩位創(chuàng)始人的離開也不可避免地導致CAA損失了不少得力干將,但是在Richard Lovett為首的過渡管理團隊領導下,CAA成功地避免了崩潰的危機,雖說在短期內實力受到削弱,但是隨著新業(yè)務的開展,低谷中的CAA再度騰飛,達到了創(chuàng)業(yè)后的第二次高峰。
發(fā)力體育產業(yè)
CAA最關鍵的“翻身”決策,便是CAA開始向體育行業(yè)全面進軍。
在新團隊的領導下,CAA開展了運動員經紀業(yè)務。但此時運動員經紀市場的環(huán)境卻相當嚴苛。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球員經紀市場只有IMG這一個巨頭,也有眾多中型和小型體育經紀公司,但是都難以撼動IMG的地位。
到了1998年,現(xiàn)場音樂和娛樂行業(yè)領導者Sillerman進入球員經紀市場,他在18個月內斥資1.5億美元收購了眾多中小型經紀公司,組成了SFX體育集團。與此同時,八方環(huán)球也緊追猛趕收購了許多小的經紀公司。
但是,在大肆收購之后,這兩家公司都面臨著整合困難的局面,這個問題對于收購眾多同質化小公司的SFX體育來說更加嚴重,對其造成了巨大的虧損。到2000年,Sillerman只好將整個SFX集團出售。在SFX血淋淋的慘劇之后,眾多分析師都認為球員經紀市場很難再被攪動,收購經紀公司的時代已經結束,但是之后,CAA和Wasserman Media Group(WMG)強勢進入了這個市場,并迅速脫穎而出。
新進入的兩家公司,WMG選擇了SFX走過的老路,收購了眾多已經存在的經紀公司,而CAA沒有選擇收購,而是選擇自建體育經濟部門CAA Sports。
說起CAA Sports的組建,IMG“貢獻”了相當的力量。在不選擇收購其他公司的情況下,怎么才能盡快建立起一個專業(yè)而又成一定規(guī)模的球員經紀公司呢?
CAA的訣竅就只有一個字:挖!
他們選擇了挖其他公司的經紀人(其中主要是IMG),從而將專業(yè)的團隊和大量優(yōu)秀運動員的資源收入囊中。
2006年,成為了CAA向體育經紀全面發(fā)力的年份:
4月,凱西·克魯斯,前IMG棒球部高管,帶著70多位MLB主要和次要球員加入CAA Sports;Tom Condon,前IMG橄欖球部高管,帶著佩頓曼寧等眾多明星球員也在同月加入CAA Sports;
7月,本·多格拉和吉姆·斯坦納,前SFX橄欖球部聯(lián)合經理,帶著NFL頂級球員、2005年MVP肖恩·亞歷山大等眾多明星加入;
8月,頂級冰球經紀人Pat Brisson和JP Barry帶著眾多冰球明星運動員創(chuàng)立了CAA體育冰球部;
2007年2月,利昂·羅斯,NBA球員艾弗森和詹姆斯的經紀人帶著一眾籃球運動員加入CAA體育籃球部。
不到一年的時間,CAA的體育經紀業(yè)務從無到有,從原來的娛樂經紀跨入球員經紀市場,一舉變成了業(yè)界巨人。這家公司在好萊塢強大的影響力,也成了吸引運動員加入的因素,事實上加入CAA也意味著這些運動員能獲得更多的機會。
當CAA在體育經紀領域開疆拓土時,它在娛樂圈的老對手也沒有閑著。WMA在2009年與Endeavor Talent Agency合并,成立了William Morris Endeavor,即WME。在2013年,WME聯(lián)手銀湖資本以23億美元收購了巨頭IMG,在體育經紀領域開始與CAA直接抗衡。
或許是感受到了壓力,從2014年起CAA Sports進行了十多起收購,這些公司業(yè)務從高爾夫賽事管理、咨詢到酒店服務,跨度極大,這些加入的公司與CAA Sports一起構筑了CAA的體育全方位服務體系。
在今年4月,華人文化產業(yè)投資基金入股CAA,華人文化董事長黎瑞剛出任美國CAA董事,他們還將與CAA共同組建合資公司CAA中國,進一步發(fā)展中美跨境藝人經紀業(yè)務,并拓展在電影、電視、現(xiàn)場娛樂、體育、活動營銷等相關領域的業(yè)務布局,我們也期待著CAA與中國市場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在中國娛樂與體育產業(yè)飛速發(fā)展的當下,站在CAA這些巨頭的肩膀上,我們的頂尖經紀公司還有多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