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蔻蔻
對中國人而言,被親友借錢是常事,那種感覺大家心知肚明。
這幾天我“中頭彩”了:有3個中國“朋友”同時向我借錢,金額分別是12萬人民幣、8000歐元和5000歐元。要真都借,我的年終獎都還沒拿到手,小30萬元人民幣就算是沒影了;不借呢,以實相告肯定不行。
“不好意思,剛好有其他朋友借錢,我也難周轉。”人家聽了心里一定想,不借就不借嘛,理由也不編個新穎點的。
他們借錢的理由,倒是“充分”。
甲開了火鍋店,讓我資助12萬元。他說:“在成都開火鍋店,怎么可能開垮?我立個字據(jù),年底還你13萬。對了,你肯定覺得13不吉利,那就還你12.8萬。其實,你最好是以12萬入股當股東,這樣年終分成哪止8000元?”
乙要回國了,想借5000歐元給自己及在國內的家人置辦些東西。
丙借8000歐元,是在荷蘭居留需要的押金。
他們仨的借錢開場白,是相同的:“蔻蔻,你能不能幫我個小忙,借我點小錢?”
經過考慮,我一個都沒借。甲不甘心,各種軟硬兼施。乙、丙跟我不太熟,被拒絕了,也就知趣地靜默于微信。
沒過多久,乙找了個跟我稍近點的人當說客:“5000歐元是人家盡孝心用的,又不是大錢,你就幫一下吧。”
我心想,不是大錢你怎么不借,便回他一句:“我連他中文名字叫啥都不知道,他回國我找誰要錢去?”
他說:“他不還,你就當用5000歐元看清一個人,不管怎么說,理在你這邊啊?!?/p>
“那我不借這5000歐元,也就損失個朋友不損失錢,我干嗎多事呢?”
他愣了愣:“你這樣在中國人圈子里傳開了多不好,讓人說你見死不救,弄得人家母離妻散的?!?/p>
不就是借錢回國嗎,至于上升到離啊散啊的高度嗎?
上個月,我國內的一個哥們兒借錢,要得急,他和我是過命之交。我國內的錢都是媽媽在打理,媽媽麻利地轉賬去了。哥們兒謝我,說年底還錢。我對媽媽說:“到時候他還了錢,您告訴我一聲,沒還的話,您也告訴我,我問問他?!闭l知媽媽這么回我:“如果沒還,你別去問,永遠也別提!咱們都當忘了這事,別讓人尷尬。這么多年的朋友了,人家難得開口,咱家又不是拿不出這些錢?!?/p>
當然,我相信這哥們兒肯定會還錢的,可我想說的不是這個,是我媽的話和我自己的經歷,讓我覺得借錢這事真是個怪相:一是大家都覺得只要拒絕借錢,親友的關系八九不離十算是玩完了;二是大家好像有個共識,幾萬塊錢“借”出去了,收回的概率不大。
那么,荷蘭人之間借錢嗎?還真不多!
首先,這里有很多小額借貸的金融機構和公共服務部門。
其次,要創(chuàng)業(yè)的話,這里有很多貸款模式、各種合作體系和政府優(yōu)惠,無須在家族內部產生經濟瓜葛和財務壓力。
再次,這里沒有親友間需要承擔彼此經濟困境的概念,況且中國人借錢的理由很多是荷蘭人無法接受的。比如他說要借錢炒股做基金,分紅后還你本金和利息,結果虧了,他還不了,你拿他也沒辦法。荷蘭人會認為,你沒錢就先好好過日子,不投資不行嗎,干嗎那么“貪心”呢?
我有兩個鄰居,都是六七十歲的老先生,他倆關系很好。不知什么原因,A找B借1500歐元,說是4個月內還清。B和我關系很好,就把整個借錢經過講給我聽。
“借錢可以,但A有酗酒的毛病,我怕他到時還錢有問題。他以前就出過這種狀況。我跟他說,我們到公證機構立字據(jù),把他的一些東西清理出來做個抵押,公證手續(xù)費他承擔,他同意了!公證公司上周去他家清點了東西,我們昨天把一切都弄妥,簽字了。”
我問:“公證費多少?”
“450歐元!我轉給他1500歐元,他兩周內轉給公證處450歐元?!?/p>
借1500,公證就花了450,那不是沒借夠嗎?我問:“那他這450的缺口怎么補?”
“他退休前是個木匠,對家具上漆特別在行。我家的門和桌子剛好要重漆,我就讓他漆,付工錢。剩下的,就得他自己想辦法了?!?/p>
幾天后,我去車庫,看到A的車少了個后輪,千斤頂在那兒頂著。我跑去問A出什么事了,他說他賣了個輪子抵債,不過他很開心,總算把1500歐元湊齊了。
我回家跟老公說這事:“B上次慈善捐款那么大方,一下子就拿出5000歐元,這1500歐元借朋友還費那么大周章,太搞笑了?!?/p>
老公說:“慈善是慈善,借錢是借錢,一碼歸一碼。他自己的錢,想怎么用就怎么用?!?/p>
這個故事的結局是,A在3個月內還清了錢,裝回了輪胎。這兩個老頭,依然是哥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