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琳琳
(方城縣人民醫(yī)院 外科 河南 南陽 473200)
集束化護理對外傷性顱腦損傷患者術后躁動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藏琳琳
(方城縣人民醫(yī)院 外科 河南 南陽 473200)
目的 探討集束化護理對外傷性顱腦損傷患者術后躁動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取方城縣人民醫(yī)院集束化護理模式實施前后各收治的60例外傷性顱腦損傷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接受集束化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躁動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集束化護理能夠降低外傷性顱腦損傷患者術后躁動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應用價值較高。
外傷性顱腦損傷;集束化護理;躁動;生活質量
躁動是外傷性顱腦損傷患者術后容易發(fā)生的一種繼發(fā)癥狀,其會導致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威脅患者安全,影響患者療效及預后,是護理人員需重點關注的臨床癥狀[1]。如何采取有效護理措施改善患者術后躁動,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風險,改善患者預后,是臨床研究的熱點。本文旨在探討集束化護理對外傷性顱腦損傷患者術后躁動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方城縣人民醫(yī)院實施集束化護理模式后收治的60例外傷性顱腦損傷患者,納入觀察組。將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實施集束化護理模式前收治的60例外傷性顱腦損傷患者納入對照組。觀察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為28~60歲,平均(44.26±5.33)歲,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為(8.02±0.88)分;對照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為28~60歲,平均(44.30±5.29)歲,GCS評分為(8.00±0.76)分。兩組患者的性別比例、年齡構成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常規(guī)顱腦CT檢查確診;符合手術適應證;GCS評分為5~12分;住院期間出現明顯躁動癥狀且持續(xù)時間≥4 h;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急慢性疾病或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有精神疾病或交流溝通障礙者。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按照常規(guī)護理流程開展統(tǒng)一健康指導、心理疏導、圍手術期基礎和??谱o理、安全防護(保護性約束、防跌倒、防墜床、防壓瘡等)等。觀察組患者接受集束化護理:①術后躁動動態(tài)監(jiān)控。每班護士均需定時觀察患者躁動情況,按照躁動狀態(tài)進行分級并及時記錄,發(fā)現異常及時通知主管醫(yī)生[2]。②保護性約束。按照躁動分級情況進行保護性約束(包括戴棉手套防止抓傷、布帶約束四肢、床檔防止墜床等),注意隨著患者躁動分級動態(tài)變化合理調整約束松緊度、約束工具和約束部位[3]。③管道管理。輸液管道統(tǒng)一為靜脈留置針,使用敷貼和寬繃帶妥善固定,松緊度適宜,輸液完畢后使用衣袖或長筒襪套住,避免暴露在患者視線中。胃管使用繃帶自耳后繞頭一周系雙結、尿管粘貼于大腿內側,尿袋使用防反流袋,腰椎引流管S形盤曲于一側背部,每日檢查各管路深度、位置和屈曲情況[4]。④保護知情權。在患者神志清醒時詳細告知患者和家屬保護性約束的目的、意義和必要性,取得患者和家屬的配合,不可強制進行約束。⑤使用鎮(zhèn)靜藥物。遵醫(yī)囑使用鎮(zhèn)靜藥物,降低患者躁動程度,減少躁動引起的額外損傷。⑥集束化護理執(zhí)行情況的信息反饋。定期反饋集束化護理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不足,定期進行經驗總結和護理方案優(yōu)化,持續(xù)提高護理質量。
1.4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躁動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生活質量情況。生活質量評分采用SF-36生活質量評分量表[5],共包括36項問題,涉及4個軀體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和4個精神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心理健康)共8個維度,每個維度總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該項狀況越好。
2.1 躁動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患者躁動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躁動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生活質量評分 兩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同組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bP<0.05;與對照組比較,cP<0.05。
外傷性顱腦損傷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由于患者病情嚴重,多數在入院后會出現神志恍惚甚至昏迷。躁動是外傷性顱腦損傷患者發(fā)生率較高的一種臨床癥狀,不僅易給護理人員造成較大困擾,也會影響臨床醫(yī)師對患者病情的觀察和處理。臨床實踐表明,顱腦損傷患者躁動發(fā)生后容易出現跌倒、墜床、管路滑脫、皮膚損傷等情況,部分患者還會與護理人員產生對抗,甚至傷害醫(yī)護人員,極不利于治療和護理工作的開展。大量文獻報道證實,顱腦損傷后躁動是導致患者安全風險大增、護理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升高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有效的干預方案改善患者躁動情況十分必要。方城縣人民醫(yī)院針對躁動患者臨床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擬定了一套集束化護理方案,通過動態(tài)評估患者躁動程度進一步實施針對性的約束性防護和護理干預,不僅獲得了患者和家屬的認可和配合,也取得了較為明顯的護理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躁動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集束化護理能夠降低外傷性顱腦損傷患者術后躁動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應用價值較高。
[1] 柏力,韓雪玲,烏勝平.急診顱腦損傷623例躁動的處理分析[J].西南軍醫(yī),2010,12(4):730-731.
[2] 謝紹結,劉秋燕,朱秀春.集束化護理預防顱腦外傷手術后躁動的效果觀察[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6,37(3):405-406.
[3] 周達梅,徐應玲,姜忠翠,等.全麻蘇醒期患者躁動的觀察與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77-78.
[4] 李麗娟.協同護理對重癥外傷性顱腦損傷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4):121-122.
[5] 楊小,王陽,李秀君,等.SF-36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評價[J].解剖科學進展,2009,15(4):383-385.
R 473.6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3.116
2017-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