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摘要:本文以《上海畫報》和《北洋畫報》作為考察對象,以其對陸小曼的形象建構(gòu)作為個案研究。通過分析兩畫報上的圖像與文本,試圖解讀一個“毀譽不一”的陸小曼。
關(guān)鍵詞:《北洋畫報》;《上海畫報》;形象建構(gòu)
各名人辭典對于陸小曼的身份總結(jié)是女作家、畫家,而世人則稱她為交際名媛。1926年10月,陸小曼與徐志摩各自離婚后,在北京舉行了婚禮,一時滿城風雨。才子佳人的故事本就為大眾所喜聞樂見,而這樁愛情故事更受矚目。次年,兩人南下移居上海,陸小曼積極參與文藝界以及上流社會的公共活動,自然成為媒體焦點。共有12期《北洋畫報》,35期《上海畫報》有陸小曼的蹤跡,而兩家畫報對她所進行的形象建構(gòu)卻毀譽不一。
一、來自《北洋畫報》的微詞:紅顏禍水
陸小曼在《北洋畫報》上的首次亮相,便是以封面女郎的形式,只見照片上是一側(cè)面倩影,發(fā)際一朵大花,藝術(shù)感十足。然而細究起報上文本對于陸小曼形象的建構(gòu),卻遠不像照片這般美好。首先,《北洋畫報》對陸小曼的稱謂,自始至終都依附于徐志摩,或者直接冠以夫姓,如“徐志摩夫人陸小曼女士”、“徐陸小曼夫人”、“徐陸女士”等,這無疑反映著男尊女卑的男權(quán)文化語境。
《北洋畫報》在報道陸徐婚禮時,也是頗有些不敬的。在《出王入徐》一文中,記者先是毫不客氣地直呼陸小曼為“前王夫人”,進而竟用“又是一番新氣象,依然兩件舊東西”來形容徐陸的婚姻,近乎于侮辱?;槎Y上,證婚人梁啟超的演說讓這對新人尷尬不已。文中寫道:“任公征婚時,會問陸女士一句話說:‘女士能立誓不在徐君辦事時,擾亂他的神志么?……任公真不愧稱為當世的一位心理學家。因為在交際明星婚嫁時這一個問是決乎不可少的!”無疑梁啟超本人仍受思想桎梏,在其家書中,他說陸“實在是不道德之極”,看徐志摩“找這樣一個人做伴侶,怕他將來苦痛更無限”。對這場婚姻不滿尚且可以理解,畢竟徐陸兩人都屬于未離婚就相戀,但他絕不應該只怪罪陸小曼一人。而《北洋畫報》此篇與梁的立場一致,行文處處透露出對陸小曼交際花身份的鄙視與偏見,十分無禮。
按理說,《北洋畫報》也曾旗幟鮮明地“反纏足”、“倡天乳”,封面上從不缺乏各類新女性。但是對于陸小曼,實在算不得寬容,報上的內(nèi)容處處刁難、冷嘲熱諷甚至詆毀中傷。
二、來自《上海畫報》的追捧:偶像明星
徐陸的結(jié)合驚世駭俗,沖決了傳統(tǒng)禮教的觀念,《上海畫報》對兩人似乎足夠開放。在報道婚禮時,《上海畫報》對陸小曼的介紹更加客觀公平:陸女士系出名門,“……生得玉蔥似的容貌,管謝般的才情,跳舞英文,全是當行出色?!碧峒瓣懙幕槭罚徽f王賡“性情上和陸女士合不攏來”,所以她婚姻未會稱心,才別締良緣。與《北洋畫報》相反,這篇文章有意袒護陸小曼,以維護其美好形象。
另外,《北洋畫報》所記證婚詞,是說梁單囑托陸小曼不要打擾徐志摩辦事,而《上海畫報》所敘述的則為“對徐志摩說,應負丈夫責任,又對陸小曼說,應遵守婦道,幫助丈夫?!备鶕?jù)現(xiàn)世流傳的梁啟超訓詞稿子原文,可知《上海畫報》的報道更符合現(xiàn)場真實。
《上海畫報》的兩周年紀念號上,第一次隆重地將陸小曼置于封面之上。從此,陸小曼便成為《上海畫報》的常客。從婦女慰勞前敵兵士會到云裳公司,到天馬劇藝會,再到婦女慰勞傷病軍士會,陸在這些活動上的風采被《上海畫報》先后刊載于頭版,這種追捧不斷升溫,讓她出足了風頭。
另外,張丹翁的一首打油詩不得不提:“印度泰谷爾,中國徐志摩。詩哲與詩人,詩才差不多。志摩夫人美,能試且能歌。詩哲被打倒,因無詩老婆?!敝灰蛴嘘懶÷鼮槠?,徐志摩竟將泰戈爾“打倒”,丹翁真是極盡捧角之能事。
《上海畫報》對陸小曼的追捧絕非個例,因其最大的辦報特色就是追捧女性,而去偽存真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追捧中不乏對女性的利用與消費,本質(zhì)上仍然是一場男性話語權(quán)的勝利。
三、毀譽背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雙重樣態(tài)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與天津已初步完成了現(xiàn)代化都市的過渡。畫報的主筆們本是舊派文人,卻又成了洋場才子,自覺或不自覺地執(zhí)行著中西交融、新舊兼?zhèn)涞霓k報方針。所以才會出現(xiàn)這種略顯矛盾的編輯策略:對待女性,《北洋畫報》一面提倡新知,一面固守舊德;《上海畫報》一面追捧贊美,一面變相消費。
對于《北洋畫報》的編輯群體來說,傳統(tǒng)的性別秩序依然橫亙在現(xiàn)代意識的思維世界。創(chuàng)辦人馮武越曾赴法留學,西學知識豐富,而他又喜愛傳統(tǒng)書畫藝術(shù),結(jié)交了許多遜清文人?!渡虾.媹蟆芬彩侨绱?。該報的撰稿人大多不采用新式標點,似有抵制新文化之意。但這絕不意味著抱守殘缺:語言上他們并舉文言與白話,時而夾雜著一些“洋涇浜”英語,引據(jù)時博古通今,中西貫通,呈現(xiàn)出士大夫文化與市民文化雜糅的底色。
參考文獻:
[1]王晏殊.民國時期天津 《北洋畫報》 研究 [D]. 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2]陳建華.名流消費與民國機制——以陸小曼、徐志摩與1920年代末上海小報為例[J].文藝理論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