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承芳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應該得到師生的重視。小學生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一直存在較大的弊端。有內(nèi)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因素。小學語文教師一直把閱讀教學作為非重點的教學,為了趕教學進度,教師一直在對作品進行講解,無視學生的自覺接受。可以說從根本上教師本人就忽略了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小學生的心理年齡還小,涉世未深,理解能力也稍差,也造就學生的無興趣性閱讀。在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xiàn)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
一、精心設(shè)計導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一堂課有一個好的開始,就代表這節(jié)課已經(jīng)成功了一半。同樣的道理,一段好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小學生對于所有的事物,都有一種好奇心。根據(jù)孩子們的這個心理特點我們可以在指導閱讀時,提出相應的問題,來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我在教學“荷花” 是這樣導入的:喜歡猜謎語嗎?請聽好了: 一個小姑娘,立在水由央,身穿粉紅袍,坐在綠船上。由此引入課題,然后繼續(xù)問:想不想知道荷花有多美呀?在看閱讀之前,老師有個小小的建議,你可以指指點點,可以和身邊的伙伴討論交流,看完后,請你描述一下你最喜歡的那朵荷花。同學們帶著好奇的心理去讀課文,去體會自然的美。這樣導課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很快進入教學情境,形成良好的學習準備狀態(tài)和順向心理定勢,從而迅速進入預定的教學軌道。
二、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nèi)在動力和關(guān)鍵所在。合理的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低年級字詞為主,能用給出的字詞寫一句話,能讀懂簡的語句。而到了中高年級,閱讀要求就更高了。要求學生把各句聯(lián)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致理解全篇內(nèi)容。符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的閱讀水平作如下規(guī)定:“能給課文分段落,歸納段落大意,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中心思想,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能讀懂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書報,培養(yǎng)獨立閱讀的能力?!敝挥邪研W生的閱讀水平提高到“能獨立閱讀”,這才能脫離教師的扶持,得到真正的“自由”。只有當小學生具有了“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這才能真正讀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觀點和表達特點,從而提取所需的信息。只有當小學生能讀懂書報,這才能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當好時代的主人。
三、精講多讀,讀出情感
在講課文時,我先引導學運用教學方法去引導孩子去理解課文,讓孩子們在多次的閱讀中體會文中詞句之間的聯(lián)系。在閱讀教學中我放開手,讓他們自己帶著閱讀時出現(xiàn)的問題,多次反復的去讀。讀后在進行思考,解決問題,如果有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在全班同學面前商討,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jié)。一來二去就形成——讓學生自瀆——自疑——自己解決問題——遇到較難的先讓他們互議——我再做適當點撥歸納。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我把讀的訓練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腦、眼、口、耳等器官活動,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zhuǎn)化為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口頭語言,從中理解、體味和欣賞景物美、情感美。本課作者在描寫桂林山水的特點時,用了許多優(yōu)美的語句,這些語句表達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喜愛和贊美,朗讀時讓學生把這種感情讀出來,把自己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表達出來……通過這種有感情地朗讀,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桂林的愛,對祖國河山的贊美,激起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這樣的朗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將理解語言和積累語言的訓練融為一體,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內(nèi)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
四、創(chuàng)設(shè)意境,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情感是人們學習和工作的動力,它對人的認識和行為起著調(diào)節(jié)和支配的作用。”這些論述,都說明了情感的作用。有感情朗讀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這是一個過程,課文所塑造的藝術(shù)形象,字里行間作者所傾注的情感,與學生的情感世界相互作用,學生的情感潛移默化地發(fā)生著變化。學生在讀中悟情,往往比單純講解更細致入微,更感人至深。課文不是無情之物。要想有效地領(lǐng)會好課文的思想情感內(nèi)涵,單單依靠他人講解,分析說明是不行的,學生必須要自己朗讀,才能體味和揣摩出課文內(nèi)在意蘊。正如米作仁先生所指出的:“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薄爸v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蓖ㄟ^深情朗讀,可以使學生充分體驗作者所表達的真摯情感,課文中的人物、情景便躍上紙面,課文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聞于耳,銘于心。學生便可以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中升華,讓學生直接受到情感的感染
總之,閱讀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邊讀邊想的良好習慣,克服一些不良閱讀習慣,指導學生一些基本的閱讀思維方法,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在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鼓勵學生質(zhì)疑,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產(chǎn)生一些有個性、有價值的感悟成果。只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一定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為學生更好地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