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池
20世紀初期的新文化運動為中國帶來了“男女平等”的思潮,伴隨著四方思潮的不斷涌入,人們對于女性的認知也發(fā)生了變化。《良友》畫報中的女性以擁有靚麗的外表、健美的體型、優(yōu)美的舞姿、出眾的才華等為主要特點,改變了過去中國女性三從四德、弱不禁風的形象。
女性形象健而美的原因分析
一、文化建構與后殖民時代的觀點
我們分析的邏輯起點是,如同一切的文化建構,“上海故事” 的講述, 構成了當下的日常生活實踐。正如德塞托所說,文化既是日常生活實踐的來源也是其產(chǎn)物。同樣,這種對文化實踐及其所處位置的強調(diào),也是后殖民理論視角的主要特征之一,尤其體現(xiàn)于霍米·巴巴(Bhabha,2004)運用“第三空間”和“文化雜合”等概念對后殖民社會當中文化實踐的“之間”(in-between)和“雜合”(hybrid)特性所議朱德群與朱振庚在繪畫形式語言上的共鳴
劉東陽 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摘要:藝術離不開地域、文化的影響,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必然會帶動當代繪畫形式語言的發(fā)展。作為中國當代油畫領軍人物的朱德群。他將帶有中國意蘊的油畫作品推入世界,加深了世界對中華文化的認識與理解。而朱振庚主張筆墨結合,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上方式上,加之西畫色彩技法的運用,令其國畫作品別具風格。探究二者在繪畫形式語言上的共融性,有助于探析當代繪畫形式語言的發(fā)展方向,促進當代藝術理論的發(fā)展與革新。
關鍵詞:繪畫形式語言;藝術;創(chuàng)作理念
一、教育經(jīng)歷對繪畫創(chuàng)作理念形成的影響
藝術來源于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朱德群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他生于徐州蕭縣中醫(yī)世家,早年曾在杭州藝專(中國美院)學習油畫專業(yè)。時任杭州藝專(中國美院)的林風眠校長,他主張“中西合璧”,他提出的口號: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diào)和中西藝術;創(chuàng)造時代藝術,恰恰是對20世紀中國美術變革中基本觀點的直接回應[1]。在繪畫教學上,他將國畫納入必修課程,主張油畫、國畫雙修,這種教學方式既深入到中國本土優(yōu)秀的千年藝術中,又學習了西方文化典型的油畫藝術,為后來朱德群個人繪畫形式語言的發(fā)展奠定了實踐基礎。
朱振庚同為徐州出生,由于徐州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幼年的他深受地區(qū)民間藝術感染。早年酷愛繪畫,勤練速寫,后經(jīng)盧晨先生引薦,考入中央美院讀研。中央美院作為中國早期美術藝術創(chuàng)作的搖籃,他深受西方藝術的影響,對西方現(xiàn)代派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早年的求學經(jīng)歷令朱振庚嘗試利用油畫色彩關系表現(xiàn)水墨,將傳統(tǒng)國畫與現(xiàn)代繪畫方式有機結合,令畫作有別于傳統(tǒng)繪畫形式,促進了傳統(tǒng)繪畫形式的理論革新。
二、藝術創(chuàng)作理念在不同畫種間的借鑒與吸收
朱德群在中國油畫發(fā)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主要原因在于它將中方繪畫思想融入西畫創(chuàng)作,打破了西畫注重形式結構剖析與剝離的思想怪圈。由于早年杭州藝專的求學經(jīng)歷,令畫家將“中西合璧”的藝術追求看作是一生的藝術理想。為實現(xiàn)中西繪畫的融合,他試圖在畫布上用油彩表現(xiàn)中畫“以形寫意”的繪畫形式。他在闡釋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時說:“陰陽指的是暗和亮,實際上就是光。我所要表現(xiàn)的是光,我的繪畫思想是天、地、人合一?!彼麑⒅袊鴷ň€條與國畫中意味融入西方油畫,從書法中領悟到虛實相生、留白、焌白等有無、明與暗的對應關系。除色塊與線條的無形處理外,借用國畫中墨色暈染的傳統(tǒng)繪畫技法,令畫作筆調(diào)灑脫、富有禪理,抽象意味十足。典型畫作如《神秘之地》、《無題》、《光之痕跡》。
朱振庚是中國當代的國畫大師。在創(chuàng)作理念上,他主張“重彩寫意”,以民間藝術形象為題材,吸取民間藝術精華,引進西方藝術的構成和空間處理。在吸收、改造的過程中尋求個性,促進中國畫藝術的理論革新。“中國重彩有著古遠的傳統(tǒng)淵源,但也并非如'華山自古一條道'。古有古道,今有今道,今日重彩,得現(xiàn)代之優(yōu)勢。采西方之陽剛,取民間之精華,強中國之氣韻。龍人藝術立世之林,不失博大,我賦采者當為之自強不息?!?[3]
中國畫的造型主要以用筆為主,筆墨是中國畫獨特的造型手段。朱振庚主張在國畫教學上學習素描。素描可以加強筆者的用筆能力,但不可取代國畫的骨法用筆。他將西畫中的色、形、點、線、面等繪畫構成形式運用于國畫創(chuàng)作,利用筆、刀、墨等工具,突出畫作在造型、色塊、線條和空間上的畫面構成,革新了傳統(tǒng)國畫創(chuàng)作表現(xiàn)技法形式。
三、結語
較中國而言,油畫理論的起步較晚,其發(fā)展時間也較為短暫。朱德群受中國早期藝術家思想啟蒙影響,在油畫創(chuàng)作中大膽加入中國繪畫創(chuàng)作元素,實現(xiàn)了油畫藝術與中國本土繪畫元素的結合,令西畫與中國畫在繪畫形式語言上有了共通性。而朱正庚利用西方色彩繪畫關系革新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理論,再次印證了西畫與中國畫之間在繪畫形式語言上的共鳴之處。
在藝術創(chuàng)作理念上,二者利用不同畫種在色彩表現(xiàn)技法上的特性,加以其他繪畫創(chuàng)作理念,既豐富了不同畫種間在繪畫形式語言的多樣性,又增強了藝術作品在意境表達上的藝術感染力。同時,也促進了當代繪畫藝術理論的革新與進步。
參考文獻:
[1]王承昊.傳統(tǒng)之根—試論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的中國藝術精神[J].藝術史,2010(4):100-102.
[2]吳剛.朱德群[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3]寧人.朱振庚中國人物畫作品選登[J].書法藝術,1998(3): 24-25.
[4]周京新.朱振庚的魔力[J].藝苑(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版),1997(04).
[5]錢忠平.朱振庚談話錄[J].藝術界,2001: 62-67.
[6](法)朱德群.朱德群[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7]任濟東.朱德群繪畫中的中國畫意蘊[J].美術大觀,2014(7): 36.
[8]朱振庚.談藝錄[J].東方藝術,2012(22):120-121.
[9]朱振庚.淺談中國畫用筆[J].美術研究,1981(3):50-51.做的闡釋。遵循這些理論概念所鋪設的路徑,我們將分析的對象看作是具有“文本”形態(tài)的文化實踐,它發(fā)生于具體的時空場所。這里的“場所”,指的不僅是《良友》得以生存的歷史時空,而且也包括 “《良友》熱”這一文化現(xiàn)象所發(fā)生的當下時空,由此構成了上海敘事中歷史與當下、想象與實體、地方與全球的疊加與穿插。其中,“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不同文化元素與社會結構之間的聯(lián)結,恰如深嵌的掌紋,在目睹與洞察中,泄露出生命軌跡的秘密。因此,本文對風靡老上海的《良友》的文本分析,交織了對當下“《良友》熱”這一文化現(xiàn)象的考察。通過這樣的考察,我們試圖探究蘊藏在上海這座東亞的都市——這座曾經(jīng)淪為半殖民地的城市,這座被稱為中國最西化的城市——紋理之中的信息,以及從中折射出的伴隨著當下上海邁向“國際大都市”的過程中的身份焦慮和意識形態(tài)遮蔽。
二、女性形象的分析
女性始終是《良友》畫報所關注的主要對象?!读加选凡粌H以女性為其封面增添魅力,同時在內(nèi)文中經(jīng)常介紹最新的歐美時尚和國貨時裝(多是女裝)、世界各國的選美活動(世界小姐、花王等)、中外電影明星的動態(tài) (以女明星為主),而且還開設有婦女界專欄。第99期的《良友》舉辦了一次關于《良友》畫報之“標準女性”的評選活動,入選者的形象集中在一幅名為《標準女性》的招貼畫上。畫面的設計頗具匠心,圓形布局中,10位女性的頭像在外圈環(huán)繞, 在里圈則相應地加注以表示出其成功所在:“如胡蝶之名聞四海,如哈同夫人之富有巨萬,如宋太夫人之福壽全歸,有宋美齡之相夫賢德,有何香凝之藝術手腕,有林鵬俠之冒險精神,如胡木蘭之侍父盡孝, 有丁玲之文學天才,如楊秀瓊之入水能游,如鄭麗霞之舞藝超群”。在一個紛繁復雜、 新舊并存的時代,不同的生活方式,自然也帶來了不同的評判標準。萬花筒般旋轉出的10位女性,的確千姿百態(tài)。而透過這萬花筒般的景象,我們或許可以看到一位《良友》的標準女性,既要有靚麗的外表,健美的體形,優(yōu)美的舞姿,出眾的才華,還要有孝心、賢能美德;既要入得廳堂,甚至可以與男子并肩作戰(zhàn)(如林鵬俠般駕駛飛機,響應航空救國之號召),又要進得廚房,相夫教子。而為這種想象奠基的,則是編輯和作者這個基本由男性構成的文化生產(chǎn)群體主動地以自己的方式混雜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意念和表達元素,以深藏著男權的視角,選“看”多元的女性名流,通過將她們贊頌為“標準”而規(guī)訓女性。這種表意策略所反映出的與傳統(tǒng)文化的“藕斷絲連”恰巧與對待東西方文化的暖昧態(tài)度相吻合。
三、人體美與健康美
而另一方面,或許一個較少受傳統(tǒng)規(guī)范束縛、敢于大膽追求自我歡愉的都市女性的誕生,也標示了在歷史塵封中艱難浮出的女性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兩者共同部分地構成了《良友》中關于女性形象的曖昧文本。對女性的規(guī)訓,還突出體現(xiàn)在《良友》從創(chuàng)刊之時就一再倡揚的“美”,而這一主題也同樣充滿了中西雜合?!读加选匪瞥绲某藮|方女性的柔美之情,也有來自西方世界的“人體美”和“健康美”?!读加选吩谕瓿蓪τ凇叭梭w美”和“健康美”的闡述過程中,也完成了將女性身體從一件藝術品到一個健康美麗的載體的置換。從中似乎既有對女性主體意識的警醒的反映,也不乏將女性作為審美價值的載體而予以觀賞的客體化趨向。上海都市的發(fā)展,包含并體現(xiàn)了女性掙脫傳統(tǒng)牢籠的歷史趨勢:女子學校漸次成立,職業(yè)女性人數(shù)增加,女性進出公眾場合愈加頻繁。這些都令女性的社會角色變得更為多面。在廣為流傳的“新”青年、“新”社會、“新”教育等新詞新語中,“新女性”往往象征著那些敢于抗爭千年“封建”傳統(tǒng),融入時代進步潮流的女性。在救國救民啟蒙話語占主導地位的五四時期,“解放”了的女性只有投身到進步的集體中才能成為“新女性”。通過上述多面向的女性形象,我們或許可以看到,在男女兩性視角下的女性特定話語(愛國和現(xiàn)代性話語)。
對女性的期待和規(guī)訓,以及女性自身的追求,如模仿西方流行的裝扮、 走出傳統(tǒng)家庭領域(私域)等,同時并存、相互交織?!读加选肺谋局兴尸F(xiàn)的身處其時的時代女性們,她們既肩負著民族革命與社會實踐的重任,又承載著物質(zhì)社會中熱情與引誘的期望,同時還寄托著對真美善理想的精神追求。她們要激進革命,也要誘人奔放,還要嫻美純靜。
被寄予如此多期待的“新女性”、“摩登女郎”、“標準女性”們也促使著包含了多元社會、文化和人性元素的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展開的協(xi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