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陳
(陜西師范大學(xué) 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院,西安 710062)
?
【秦地文化研究】
岐山周公廟潤德泉的歷史變遷
梁 陳
(陜西師范大學(xué) 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院,西安 710062)
潤徳泉為鳳翔府舊時八景之一,自20世紀(jì)80年代干涸以后,至今未再復(fù)涌。通過對傳世文獻(xiàn)、碑刻資料關(guān)于潤徳泉記載的梳理與考證,重點探討潤德泉的賜名時間、相對位置,涌涸情況及原因,以及歷史時期潤徳泉的利用等。這對研究周公廟潤徳泉文化,促進其旅游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岐山周公廟;潤徳泉;歷史變遷
潤德泉位于今陜西省岐山縣縣城西北7.5公里的周公廟院內(nèi),為鳳翔府舊時八景之一。近年來,隨著周公廟旅游以及文化資源的開發(fā),潤德泉作為周公廟的一大特色,許多學(xué)者從不同角度討論了潤德泉的基本狀況、泉水利用價值、碑刻文獻(xiàn)以及口碑資料等問題*相關(guān)研究有:霍有光《陜西歷史名泉輯要》《西北地質(zhì)》1992,年第2期第44-51頁;仲新《潤德泉·周公圣水·周公廟》《陜西政報》1996年第15期第34頁;宋沮《〈潤德泉復(fù)出記〉考》《碑林集刊》1999年第201-202頁;高居虎《中國古代公文探析——從岐山周公廟唐碑〈潤德泉記〉談起》《尋根》2003年第5期第39-41頁.,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基礎(chǔ)。本文利用傳世文獻(xiàn)資料、現(xiàn)存碑刻資料,重點探討周公廟潤德泉的賜名時間、位置、涌涸情況及其原因,以及歷史時期潤德泉的開發(fā)利用。
關(guān)于潤德泉的賜名時間,史籍記載說法不一。遍尋歷史文獻(xiàn),總結(jié)起來有四種說法:一是唐宣宗大中元年(847)賜名,二是唐宣宗大中二年(848)賜名,三是唐太宗貞觀二年(628)賜名,四是宋太宗雍熙年間(984—987)賜名。
最早明確提出潤德泉賜名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的是清代畢沅所編的《關(guān)中勝跡圖志》,是書卷十七云:“(潤德泉)唐大中元年(847)十月大風(fēng)忽作,飛泉噴涌,節(jié)度使崔珙上其事,褒賜今名?!盵1]504另一記載見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宋金鑒撰《重修潤德泉記》碑文[2]312,云:“潤德泉,唐大中元年(847)賜名也?!贝藘蓷l史料皆清代人的記述。第二種說法,唐宣宗大中二年(848)賜名,《明文衡》云:“舊碑載,大中二年(848)賜名潤德。”[3] 3131992年版《岐山縣志》載:“潤德泉,在縣城西北7.5公里的周公廟內(nèi)。唐大中二年(848),宣宗李忱賜名?!盵4]59但是并未進一步解釋說明其賜名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的具體文獻(xiàn)依據(jù);關(guān)于潤德泉賜名于唐太宗貞觀二年(628)的說法僅見于清代談遷的《棗林雜俎》,是書中集“靈泉”言:“(潤德泉)唐太宗二年(628)出,賜名潤德?!盵5]373-374第四種說法為賜名于宋太宗雍熙年間(984—987),明代彭大冀云:“潤德泉在鳳翔府岐山縣西北周公廟旁,相傳時平則流,時亂則竭,宋雍熙中賜今名,有碑記?!盵6] 311另外《大明一統(tǒng)志》亦載:“宋雍熙間賜名,有碑記。”[7]585兩書當(dāng)為互相傳抄。
通過對《全唐文》所錄崔珙*崔珙,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舊唐書》卷177、《新唐書》卷182有傳。唐宣宗時,歷任鳳翔節(jié)度使,卒于任?!吨芄綮`泉奏狀》[8]4514、唐宣宗《答崔珙奏敕》[8]511、崔珙《謝賜手詔表》[8]4514以及清代王昶《金石萃編》所輯錄的《周公祠靈泉記》*該碑現(xiàn)存岐山周公廟潤徳泉旁,額題“潤徳泉記”,部分碑文漫漶不清,故與《金石萃編》所輯錄的《周公祠靈泉記》碑文進行對照。碑文[9] 卷113中中書門下的奏敕及相關(guān)時間節(jié)點的記載進行梳理與考證,認(rèn)為潤德泉泉涌時間為唐宣宗大中元年(847),賜名時間當(dāng)為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度莆摹匪浱菩诖笾卸?848)崔珙的《周公祠靈泉奏狀》詳細(xì)記載了周公廟泉涌的背景及相關(guān)考察經(jīng)過:“當(dāng)府(鳳翔府)岐山縣鳳棲鄉(xiāng)周公祠,舊有泉水,枯竭多年。去冬十一月十七日,忽因大風(fēng),其泉五處一時涌出,深一尺已來,又有七處見出?!庇稍撟酄钪械摹叭ザ辉率呷铡笨芍?,崔珙的奏狀當(dāng)奏于泉出的第二年,即唐宣宗大中二年(848)。
崔珙奏狀之后,中書門下審核后報奏于宣宗皇帝,此事見于《周公祠靈泉記》碑文中:“中書門下奏:鳳翔觀察使奏,當(dāng)府岐山縣周公祠泉涌出……代臣等商量,望付史官,書為國華,謹(jǐn)具如前奉,十二月八日。敕宜賜名潤德泉,仍付所司?!庇纱硕挝淖挚芍袝T下上奏皇帝的時間是在十二月八日,但并未言明具體年份。中書門下上奏之后,宣宗皇帝答崔珙奏敕。唐宣宗《答崔珙奏敕》載:“省所奏,當(dāng)府周公祠,舊有泉水枯竭……臨軒嘉嘆,至于再三。今賜名潤德泉,想宜知悉。”在唐宣宗答敕之后,崔珙上《謝賜手詔表》,據(jù)《周公祠靈泉記》碑文記載,上表具體時間為“大中二年(848)十一月二十日”。
綜上所述,泉涌時間“去冬十一月十七日”當(dāng)為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十一月十七日,之后崔珙“差府參軍郭鎊專就泉所檢驗得狀”,又“得縣鎮(zhèn)狀報,有此靈泉,差官勘覆,事皆詣實。詢諸故老,博訪里閭”。經(jīng)過一系列的實地考察與訪問之后,于第二年,即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奏報,具體上奏時間已無從考。之后中書門下奏敕當(dāng)在十一月八日,前文“謹(jǐn)具如前奏,十二月八日”,其中“十二月”當(dāng)為“十一月”之誤。崔珙表謝時間為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十一月二十日。即潤德泉泉涌時間為唐宣宗大中元年(847),賜名時間當(dāng)為唐宣宗大中二年(848)。
筆者認(rèn)為,第一種說法,“潤德泉,唐大中元年(847)賜名”,則是把潤德泉泉涌的時間誤認(rèn)為是潤德泉賜名的時間。第三種說法,“唐太宗二年(628)出,賜名潤德”,談遷為清代人,應(yīng)是在文獻(xiàn)的傳抄過程中誤將唐“大中二年”抄為“太宗二年”,并錯將泉涌時間與賜名時間相混淆;第四種說法,宋雍熙間(984—987)賜名。宋代文瑩在其《湘山野錄》中說:“雍熙二年(985),鳳翔奏岐山縣有泉涌……太宗嘉之。”[10] 11《山堂肆考》與《明一統(tǒng)志》誤將此次泉涌時間認(rèn)為是賜名時間,實誤。
潤德泉的位置,崔珙《周公祠靈泉奏狀》云:“其泉五處一時涌出,深一尺以來,又有七處見出?!庇纱丝梢?,唐大中元年(847),潤德泉涌出時,一共是五大、七小十二處,今日我們所見的潤德泉僅為其中一處。宋代時,潤德泉在周公廟“廟后百許步”[11]8,到元代時,孔克任記:“舊以磚甃之圍。”[2] 308即至遲在元代潤德泉已固定為一處。明代彭大冀言:“潤德泉在鳳翔府岐山縣西北,周公廟旁?!盵6] 311具體位置據(jù)明代王袆載為“廟東北數(shù)十步”[12]514。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在元代潤德泉建筑的基礎(chǔ)上又進行了重修,“石闕周建,藻檻回環(huán),龍吻承流,鰲頭吐水,較之舊規(guī),斯為美矣”[2]308。民國時期,隨著周公廟建筑范圍的擴大,潤德泉已位于“周公廟左側(cè)山足”[2]51。
最晚在元代,今日之潤德泉的位置已經(jīng)固定,潤德泉相對于周公廟位置的變化,是周公廟建筑面積擴大的緣故。據(jù)清代張大楠《重修古卷阿周公廟記》[13]519-521的記載,自唐武德年間(618—626)至清代咸豐元年(1851),周公廟共有17次大的修繕與擴建,其建筑面積不斷擴大,整體上呈現(xiàn)從南往北的擴展趨勢,至1992年,隨著周公廟建筑面積的擴大,潤德泉已位于周公廟東院[4]166。
歷史時期的潤德泉并不穩(wěn)定,時涌時涸。唐宣宗大中二年(848)的《周公祠靈泉記》中即載周公廟“舊有泉水,枯竭多年”。至清代,宋金鑒在《重修潤徳泉記》中說“(潤徳泉)數(shù)十年輒一來去”,可見潤徳泉涌涸之反復(fù)。自大中二年(848)唐宣宗賜名潤徳泉以后,潤徳泉作為國之祥瑞,更逐漸被冠以“時平則流、時亂則竭”的神秘色彩,其歷次涌涸便詳見于各類史籍記載。筆者通過對元代王利用撰文《潤徳泉復(fù)出記》碑文、明代談遷《棗林雜俎》、清代宋金鑑《重修潤徳泉記》碑文、《(乾隆)鳳翔府志》[14]《(民國)岐山縣志》以及1992年版《岐山縣志》關(guān)于潤德泉泉水歷次涌、涸的時間記載*元至元十九年(1282),王利用撰文《潤德泉復(fù)出記》載:元至元十五年(1278)(潤德)泉水復(fù)出;清代談遷《棗林雜俎》中集“靈泉”:“(潤德泉)雍熙二年(985)復(fù)出,金(1115—1234)末復(fù)竭,元至正十七年(1280)復(fù)出,具后仍竭。明弘治十五年(1502)九月甲子,雷風(fēng)又作,山澤震裂,泉乃復(fù)出?!鼻宓拦馐?1833),宋金鑒《重修潤德泉記》:“潤德泉,唐大中元年(847)賜名也……宋雍熙二年(985),岐山周公廟,泉復(fù)涌澄嗣。德佑二年(1276)涸,元世祖十七年復(fù)出(1280),正德(正德年間為1506—1521)初涸,十四年(1519)復(fù)出,萬歷十六年(1588)復(fù)涸,天啟四年(1624)出,崇禎十一年(1638)涸,國朝順治六年(1649)復(fù)出,不知涸于何時,至乾隆五年(1740)水復(fù)洋溢,十三年(1748)又涸,十九年(1754)復(fù)出,三十年(1765)復(fù)涸,自后隱見無常。”清代周方炯《(乾隆)鳳翔府志》卷十二《祥異雜記》:“元世祖十三年(1276),岐山星隕如雨,潤德泉涸。順帝至正二年(1342),潤德泉涸。順帝二十四年(1364)九月,潤德泉復(fù)出。成化十一(1475)年,岐山潤德泉涸?!碧镂┸姟?民國)岐山縣志》卷十《災(zāi)祥》:“康熙六十(1721)年,潤德泉涸,乾隆三十八年(1773)復(fù)出,四十一年(1776)涸。嘉慶元年(1796)泉出,十年(1805)涸,十三年(1808)泉出,(道光)十五年(1835)泉水涸,二十年(1840)出,二十六年(1846)涸,三十年(1850)水出。咸豐十一年(1861)潤德泉涸,同治九年(1870)十一月泉水出,光緒四年(1878)復(fù)涸,歲大旱。光緒十年(1884)十二月十二日潤德泉水出。民國十三年(1924)潤德泉涸?!贬娇h志編纂委員會《岐山縣志》(1992年版)卷七《水利水?!贰耙保骸?973年潤德泉涸……1979年冬,潤德泉水復(fù)出?!?168頁),將上述史料記載互為補充、考證,列“潤德泉涌、涸時間表”如下(表1),以便更加清晰、全面地認(rèn)識與分析歷史時期潤徳泉的涌涸變化。
表1 潤德泉涌、涸時間表
由表1可知,通過對史料的互相補充,我們得出從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到1979年的1135年間,有明確時間記載的潤德泉泉涌次數(shù)為20次,泉涸次數(shù)為17次。其中最長涌水時長達(dá)291年,最短涌水時長僅為3年;最長泉水干涸時間為36年,最短為2年。潤德泉涌水時長總體上呈現(xiàn)下降趨勢,其泉涸時長也大致呈下降趨勢。自康熙六十年(1721)之后,泉水涌涸較以往更加頻繁。
史料中關(guān)于歷次潤德泉泉水涌出具體環(huán)境的記載相對較少,史書多載潤德泉“時平則出,時亂則竭”,賦予其很強的神秘色彩。《關(guān)中勝跡圖志》載:“唐大中元年(847)十月,大風(fēng)忽作,飛泉噴涌?!盵1] 504又(雍正)《陜西通志》載:“(明孝宗)十五年(1502)九月,岐山風(fēng)雷交作,潤德泉復(fù)出?!盵15]39根據(jù)以上兩條史料的相關(guān)描述,我們可以看出,潤德泉復(fù)出之時大多是在風(fēng)雨交加的環(huán)境背景之下。關(guān)于潤德泉的泉涌環(huán)境,筆者認(rèn)為有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潤德泉所在區(qū)域具有特殊的地質(zhì)、地貌環(huán)境。在地質(zhì)環(huán)境上,潤德泉位于鳳凰山斷裂,鳳凰山斷裂屬于基底斷層中的旋卷構(gòu)造體系,為隱伏斷裂,其具備發(fā)育成泉水的地質(zhì)裂縫;且周公廟潤徳泉所在地形區(qū)地下全部為連山石結(jié)構(gòu),雨水不易滲漏而使地面水分充足。在微地貌上,潤德泉位于鳳凰山前洪積扇區(qū)前沿,東西北三面環(huán)山、惟南面與平地相接,狀如U形,僅潤徳泉所在位置有一裂隙(見圖1)。其泉水源于地下石灰石中,水位深埋七十余米,水從山體裂縫中涌出,承壓性較強,故在地面形成自流。[16]34受制于歷史時期古人的認(rèn)知背景,史料中缺乏直接的記載和描述。
第二,在較長的時間段內(nèi),該區(qū)域降水相對豐富,地下水位相對較高。風(fēng)雨交加作為其泉涌前提,由于潤德泉所在區(qū)域在地質(zhì)上屬于隱伏斷裂,大風(fēng)會使地殼挫動,地質(zhì)裂縫發(fā)生開裂,使泉涌出,《棗林雜俎》所載弘治十五年(1502)的泉水復(fù)涌時即說:“山澤震裂,泉乃復(fù)出?!盵5]374
圖1 岐山周公廟地形示意圖
*根據(jù)佟裕哲《從卷阿到泰山——談中國風(fēng)景名勝四位一體的傳統(tǒng)和特點》《中國園林》1991年第14期第13-14頁與《詩經(jīng)卷阿周公廟總體規(guī)劃(中心部分)圖》改繪。
綜上所述,潤德泉的泉涌主要是受地質(zhì)條件影響所致,而風(fēng)雨交加的天氣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導(dǎo)致了地下水位的變動以及地殼的挫動,致使泉水復(fù)涌。
關(guān)于潤德泉干涸的原因,筆者認(rèn)為當(dāng)與氣候干旱、地下水位下降密切相關(guān)。通過對不同年代的《岐山縣志》《鳳翔府志》《岐山縣鄉(xiāng)土志》《陜西省志·地理》關(guān)于岐山縣具有明確時間記載的干旱災(zāi)害進行排比,發(fā)現(xiàn)潤德泉的干涸與干旱災(zāi)害具有很強的耦合關(guān)系(見表2)。
表2 潤德泉泉涸時間與干旱記載對比表
由表2可知,已知的15次有明確時間記載的潤徳泉干涸,其中有9次與氣候干旱、發(fā)生旱災(zāi)的時間相吻合。由此可見,潤德泉的干涸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氣候干旱、地下水位下降所致。
綜上所述,潤德泉的涌、涸是受特殊的地質(zhì)環(huán)境以及氣象環(huán)境所致。古人受其認(rèn)知水平以及時代原因的影響,每次泉水的涌、涸都賦予其神秘的色彩。我們通過對潤德泉地質(zhì)、地貌、氣候、氣象背景的綜合分析,可以合理地理解涌、涸這一自然特性。
潤德泉作為歷史時期一大“祥瑞”,官方和地方民眾不斷對其進行建筑維護,依托周公廟,成為一大地方勝景。并進行開發(fā)利用,用以飲用、作為城市生活用水、引水灌溉等。
潤德泉,現(xiàn)泉面約有10m2,周圍有石砌泉壁,泉周圍八角形石欄桿上雕有猿首、龍吻、鰲頭。
元代孔思任記載稱:“旁出八觚井,方四畦者,殆即今泉之故跡也。舊以磚甃之圍,闊兩丈許,深倍之,上闊而下殺,遂若井然?!盵2]308可見至遲在元代,潤德泉井壁已經(jīng)用磚瓦固定。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修潤德泉,事具見清代宋金鑒《重修潤德泉記》:“歲月久 ,甃磚傾圮,邑人士議以石,爰于道光二十七年鳩工,二十八年(1848)竣事,約費制錢五百余緡,石闕周建,藻檻回環(huán),龍吻承流,鰲頭吐水,較之舊規(guī),斯為美矣?!盵2]313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所修潤德泉即為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潤德泉的原型。今潤德泉旁立有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所立《周公圣水碑》,背面刻有“敕賜潤德泉”五個大字。
潤德泉作為周公廟的一大特色,在唐宣宗大中二年(848)賜名以后,便成為一大游覽勝地,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來此游覽并對潤徳泉加以詠嘆。
在宋代,據(jù)《蘇軾詩集》卷五載,鳳翔府景觀有周公廟、凌虛臺兩處[17]119-214。潤德泉作為周公廟景點之一,已成為文人墨客詠嘆的對象。蘇軾在任鳳翔府通判時,嘗游覽周公廟,詠嘆潤德泉,“翠鳳舊依山硉兀,清泉長興世窮通”[11]5。其弟蘇轍亦有“野巫長跪若為通,山圍棟宇泉流近”[18]17的詩句。明代,《雍大記》[19] 89-90記載鳳翔府著名河流、湖泊及泉水有14處*14處著名河流、湖泊及泉水為:雍水、橫水、橐泉、汭水、弦蒲藪、五節(jié)堰、隃糜澤、潤徳泉、麟游河、杜水、岐水、醴泉、汧陽河、蹯溪。,潤德泉即其一。明人趙忠云:“一泉長興世安危,今日無波漲碧池?!盵14]1979王九思亦云:“泉涌山前道,滔滔兆歲豐。山前拜古道,泉上拜周公”[13]429。清代,乾隆《鳳翔府志》卷一《山川》所載鳳翔府八景為:太白積雪、五峰挺秀、雞峰插云,潤德流泉、法門曉鐘、九成故址、東湖攬勝、雙清競渡,潤德泉即為八景之一。清代詠嘆潤德泉的詩詞很多,李炳生詠嘆曰:“二公陪祀兩楹間,丹雘重新一水灣。莫道朝陽鳴鳳去,高岡猶是舊岐山?!盵13]534由此可知,自宋代至清代,潤德泉的地位與知名度越來越高,由周公廟一景上升為了鳳翔府八景之一,其對文人墨客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大。
除了作為旅游勝地之外,潤德泉本身也是很好的飲用水。近年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中,周公廟礦泉水中就含有十二種”[16]34?;粲泄庠凇蛾兾鳉v史名泉輯要》中將潤德泉歸為飲用泉、醫(yī)療保健泉[20]46。明代姚可成在其《食物本草》中稱“潤徳泉,水味甘,主補元氣,治勞瘵,泄肺邪,通隧道,降痰火”[21]125,具有很好的醫(yī)療保健作用?!跋鄠魉未K東坡在任鳳翔通判時,常派人用毛驢馱回潤德泉水烹茶,在鳳翔東湖品茗賦詩。慈禧太后在西安避難時,也曾派人搬運周公圣水供她享用?!盵16]34清代宋金鑒在其所撰《重修潤德泉記》中亦說:“其水則澄瑩如鏡,味甘如醴……日往來飲濯于其上?!庇纱丝梢姖櫟氯呛芎玫娘嬘盟?。
除此之外,潤德泉水還被用來引水灌溉,供居民生活和手工業(yè)用水。潤徳泉水量豐沛之時,泉水流經(jīng)區(qū)域常形成小型的池沼及河流。據(jù)《大清一統(tǒng)志》記載,以潤徳泉為水量來源的河流、池沼,有佛兒溝、不溢池,“佛兒溝,在(岐山)縣西七里,源自周公廟潤徳泉。不溢池,在縣治南,引潤徳泉注于池”[22]728-731。其水量豐沛之時,為附近居民對泉水的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唐大中元年(847)周公廟泉水復(fù)出,附近村民筑堰,引水灌田?!盵4]166到元代至元年間(1335—1340),更是大規(guī)模地引潤德泉泉水入岐山縣城,以供居民生活和手工業(yè)用水。元代岐山縣令劉楨引潤德泉水,“假人力,沿之而南,洫之而東,極其所至而后止”,“疏之而為溝,匯之而為池。使城市之人濯纓洗耳,釀酒、溉蔬、咸獲其利”,形成了一片“溝水流于居民之間,館于公廳,則波水漲于垣墉”[13]423的景象。至民國十二年(1923),又“疏鑿潤德泉渠,分向南流,至陳家河,灌田200余畝”。1957年春至1958年春又興建潤德泉“長藤結(jié)瓜”引水工程,引潤德泉水,由四條渠道,21座庫塘組成,灌溉北郭鄉(xiāng)農(nóng)田5819畝。[4]168可見,自唐代至現(xiàn)代,潤德泉灌溉其附近鄉(xiāng)村許多田地。但是由于潤德泉時涌時涸的特點,其在利用上也是斷斷續(xù)續(xù)。
通過對歷史文獻(xiàn)中相關(guān)記載以及現(xiàn)存碑刻資料的研究分析得出,潤德泉的賜名時間為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其位置最晚在元代已固定,后世不斷對泉口進行裝飾與修繕。由于特殊的地質(zhì)以及地理環(huán)境背景,潤德泉時涌時涸,其涌出主要是受地質(zhì)原因的影響,其干涸主要是與氣候干旱、地下水位下降相關(guān)。潤德泉在歷史上不僅是鳳翔八景之一,此外還是較好的飲用水,并且用來引水灌溉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等。充分了解并認(rèn)識潤徳泉的歷史變遷過程,對于岐山周公廟旅游開發(fā)及其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清]畢沅.關(guān)中勝跡圖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2] 田惟軍.(民國)岐山縣志[M].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
[3] [明]程敏政.明文衡[M].四部叢刊景明本.
[4] 岐山縣志編纂委員會.岐山縣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
[5] [清]談遷.棗林雜俎[M].羅仲輝,胡明校,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
[6] [明]彭大冀.山堂肆考[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7] [明]李賢.大明一統(tǒng)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8] [清]董誥.全唐文[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9] [清]王昶.金石萃編[M].北京:中國書店,1985.
[10] [宋]文瑩.湘山野錄[M].鄭世剛,楊立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11] [宋]邵浩.坡門酬唱(卷二)[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
[12] [明]王袆.王忠文公集[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13] [清]胡昇猷.(光緒)岐山縣志[M].清光緒十年刻本.
[14] [清]周方炯.(乾隆)鳳翔府志[M].清乾隆三十一年刻本.
[15] [清]沈青崖.(雍正)陜西通志.卷47“祥異二”[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藏雍正十三年刻本復(fù)印本,1985.
[16] 仲新.潤德泉·周公圣水·周公廟[J].陜西政報,1996,(15):34.
[17] [宋]蘇軾.蘇軾詩集[M]王文浩,輯注.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2.
[18] [宋]蘇轍.欒城集(卷二)[M].四部叢刊景明嘉靖蜀藩活字本.
[19] [明]何景明.雍大記[M].明嘉靖刻本.
[20] 霍有光.陜西歷史名泉輯要[J].西北地質(zhì),1992,(2):44-51.
[21] [明]姚可成.食物本草[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
[22] [清]穆彰阿,潘錫恩.大清一統(tǒng)志:第五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責(zé)任編輯 賀 晴】
Historical Change of the Runde Spring in Qishan Zhougong Temple
LIANG Chen
(Northwest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The Runde Spring was one of the eight sceneries in Fengyiang Prefecture in ancient times. Since the 1980s it dried up and has not been re-gush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aming time, the relative position, and the dried and re-gushed reason of the Runde Spring, as well as the utilization of the Runde Spring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through combing and researching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inscriptions of the Runde Spring.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culture of the Runde Spring of Zhougong Templ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ts tourism resources.
Qishan Zhougong temple; Runde spring; historical change
K29
A
1009-5128(2017)15-0090-07
2017-05-16
梁陳(1992—),男,河南鄲城人,陜西師范大學(xué)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歷史城市地理與文化名城保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