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弘大(河南理工大學(xué) 建筑與藝術(shù)設(shè)計學(xué)院,河南 焦作 454003)
外交與美術(shù)
——以中國使臣記錄中的韓國美術(shù)史料為中心①
金弘大(河南理工大學(xué) 建筑與藝術(shù)設(shè)計學(xué)院,河南 焦作 454003)
中韓兩國作為近鄰,自古以來交流頻繁,有據(jù)可靠的中國使臣出使韓國的記錄達590多次,留下了大量珍貴的史料,這其中關(guān)于韓國古代美術(shù)的內(nèi)容豐富。本文以2003年出版的《使朝鮮錄》為基礎(chǔ),著重分析了從北宋至清末10位中國使臣的“使行錄”,從工藝建筑和書法繪畫兩方面討論了使臣眼中的韓國古代美術(shù)的面貌和特征。
使臣出使;朝鮮;韓國;使行錄
使臣的派遣屬于國家間的正式外交,作為鄰國的中韓之間自古以來交流頻繁,至清末為止有據(jù)可考的中國使臣赴韓記錄約577次,韓國使臣來中國的記錄約2785次。②高艷林,《明代中朝使臣往來研究》,《南開學(xué)報》,2005,5期,70-71頁。兩千年來兩國使臣留下了關(guān)于出使活動的大量文獻資料,本文把這些資料統(tǒng)稱為“使行錄”。③林基中,《燕行錄全集》100冊,東國大學(xué)出版社,2001;殷蒙霞,于浩編,《使朝鮮錄》,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葛兆光主編,《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越南所藏編)》,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0;葛兆光主編, 《韓國漢文燕行文獻選編》,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1;高津孝主編,《琉球王國漢文文獻集成》,復(fù)旦大學(xué)出 版社,2013雖然不同資料存在的時代背景差異為研究帶來了諸多不便,但是使臣們的身份和任務(wù)是類似的,與此相關(guān)的基礎(chǔ)研究也扎實充分,因此本文在以往學(xué)者的研究基礎(chǔ)上,通過赴韓中國使臣留下的若干文字和圖片資料探討其中與韓國美術(shù)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勾勒中國使臣眼中韓國古代美術(shù)的面貌,展現(xiàn)美術(shù)在外交方面的作用,希望能為研究者提供新的資料和視角。
早在唐代,顧愔曾寫過《新羅國記》,此后北宋王云也留下了《雞林志》等使行錄,本文參考的主要資料是2003年出版的《使朝鮮錄》④殷蒙霞,于浩編,《使朝鮮錄》,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該書收錄了自北宋至清末中國政府派遣至韓國的12位使臣的18份作品,其中韓國高麗時期與宋朝交流資料3份,韓國朝鮮時期與明?清交流資料15份;正使記錄的資料16份,副使記錄的資料1份,提轄官記錄的資料1份;散文8份,詩賦4份,散文和詩兼用的5份,詩畫兼有的1份。因為部分資料不夠完整等原因,本文主要研究以下10份資料。
第一,徐兢(1091-1153)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徐兢是活動于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的一位文人,他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簡稱《高麗圖經(jīng)》)是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他作為國信使提轄官去高麗時的記錄,將他訪問高麗時的親身經(jīng)歷通過圖文并用的方式進行了整理。雖然后來由于戰(zhàn)亂,書的圖畫部分被毀,現(xiàn)在只殘留文字部分,但這本作品依然是研究高麗時期中韓關(guān)系的重要文獻。
第二,倪謙(1415—1479)的《遼海編》。倪謙是1450年赴朝鮮頒布明景帝即位信息的使臣,他是明朝建國以后派遣至朝鮮的首位文人使臣,《遼海編》中有不少他和朝鮮文人唱和的詩。
第三,董越(1430-1502)的《朝鮮賦》。董越是1488年為朝鮮頒布明孝宗即位信息的使臣,《朝鮮賦》通過賦的形式描述了他的出使經(jīng)歷和朝鮮的歷史風(fēng)俗,內(nèi)容全面,文章精練,1490年《朝鮮賦》完成后不但在中國文人間廣為傳閱,在朝鮮文人間也流傳甚廣,最后被收錄于四庫全書。
第四,龔用卿(1500-1563)的《使朝鮮錄》。龔用卿是1537年為頒布明世宗皇子的誕生而赴朝鮮的使臣。他回國翌年出版的《使朝鮮錄》共分兩部分,一部分記錄了他與朝鮮相關(guān)人員進行的關(guān)于行禮的討論,一部分是他和朝鮮文人的唱和詩集。
第五,朱之藩(1565-1624)的詩作。朱之藩是1606年為了傳達神宗皇孫誕生信息而赴朝鮮的使臣。工于詩、書、畫的朱之藩是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的狀元,他在出使中共作了259首詩,內(nèi)容豐富,涉獵廣泛,給朝鮮文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六,姜日廣(生卒不詳)的《輶軒紀事》。姜日廣1626年的出使表面上與其他使臣類似,是為朝鮮公布熹宗皇子的誕生,但實際上還有更復(fù)雜的政治意圖。
第七,阿克敦(1685—1756)的《奉使圖》。阿克敦是清朝的官員,外交經(jīng)驗豐富,先后去過朝鮮四次,《奉使圖》是他第四次赴朝鮮后于1725年讓鄭玙繪制的作品,也是現(xiàn)存的唯一圖文結(jié)合的關(guān)于中韓交流的重要史料。
第八,柏葰(?—1859)的《奉使朝鮮驛程日記》。柏葰是1843年清朝為祭奠朝鮮孝顯王后而派遣的使臣。《奉使朝鮮驛程日記》通過散文及日記的形式記錄行程,后面也包括部分詩歌。其中的行程記錄頗為詳細。
第九,魁齡(生卒不詳)的《東使紀事詩略》??g是1866年清朝冊封朝鮮王妃的使臣。他的《東使紀事詩略》在形式上與其它使行錄有所區(qū)別,用散文記錄日程的同時編輯了行程中的詩作,這是在其它使行錄中見不到的。
第十,馬建忠(1845-1900)的《東行三錄》?!稏|行三錄》是 1882年馬建忠坐船三次去朝鮮的記錄,政治性質(zhì)較濃厚。
法國加利埃尼將軍巧用摩托化運兵術(shù)使法軍化險為夷。幾天前,他已命令組織一支出租汽車運輸車隊。但是到了1914年9月6日,他看到已經(jīng)組織的出租車數(shù)量實在是太少了,必須立即將所有可以利用的出租車改做運兵車。晚間8時,將軍決定組織一支出租車大軍,運送上萬名官兵趕赴前線。
簡單來說,以上使行錄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北宋使臣關(guān)于高麗的記錄,一類是明朝使臣關(guān)于朝鮮的記錄,一類是清朝使臣關(guān)于朝鮮的記錄。通過《表一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些使行錄的基本情況。
這些使行錄中,徐兢的《高麗圖經(jīng)》無論形式還是內(nèi)容都相當獨特,把與高麗有關(guān)的29個種類30余種信息記載于40卷中①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序文,“目所及博采眾說簡汰其同于中國者,而取其異焉,凡三百余為四十卷,圖其形事為之說名曰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除了與高麗歷史、人物文化有關(guān)的1、2、8、40卷以外,其他卷中也非常詳細地描述了高麗的各種造型藝術(shù)品。大到城市規(guī)劃和宮殿建筑,小到日常用品中的器皿和衣服,圖文相輔的記錄方法使《高麗圖經(jīng)》描述的細致程度令人驚嘆真正做到了“今臣所著圖經(jīng)手披目覽,而遐陬異域舉萃于前?!盵1]《高麗圖經(jīng)》雖不是朝廷預(yù)先安排給徐兢的任務(wù),但其作為一份將高麗國的整體情況圖文并茂細致展示的報告,使徐兢出色完成了使臣的咨詢?nèi)蝿?wù)也成就了一本形式上和內(nèi)容上都獨一無二的著作。
其他9種朝鮮時期中國使臣的使行錄與《高麗圖經(jīng)相比,在系統(tǒng)性對象種類及描述程度等方面都要遜色得多,但朝鮮時期中國使臣的使行錄中表現(xiàn)出了一些較高麗時期不同的特點。首先,最突出的一點是詩文出現(xiàn)的頻率比高麗時期高,這與朝鮮時期的“唱和外交”[2有關(guān)。其次,雖然存在個例,但朝鮮時期使臣的出使路徑大同小異,從北京經(jīng)鴨綠江入境朝鮮后到達其首都的路線是類似的,因此經(jīng)常出現(xiàn)題目相同的詩文最后,朝鮮時期中國使臣使行錄中與美術(shù)有關(guān)的記載中關(guān)于建筑的內(nèi)容最為豐富,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xiàn)象。
下面我們重點看一下這10份使行錄中與韓國古代美術(shù)有關(guān)的內(nèi)容。根據(jù)記錄形態(tài)的不同,這些資料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韓國的工藝、雕塑、建筑,它們帶來了出使過程中最新鮮最直接的視覺沖擊和感受,因此較容易引起使臣們的注意并讓他們通過詩文圖畫記錄其形狀。另外一種是韓國的書法和繪畫,其中中國使臣見到韓國書畫后通過詩文作的記錄、主動請求韓國文人進行書畫創(chuàng)作以及要求贈與韓國歷代名畫的記錄較多,這當然與書畫作為載體相對來說能快速應(yīng)對人們的需求有關(guān)。
圖1 《陶爐》的想象圖
圖2 景福宮內(nèi)《慶會樓》全景
使行錄中關(guān)于工藝(筆墨紙硯、服裝、生活用品裝飾用品等)的記載不少,徐兢的《高麗圖經(jīng)》中記載的種類最多,描述得也最詳細,比如第32卷器皿3《陶爐》中有這樣的內(nèi)容:“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獸下有仰蓮以承之諸器,惟此物最精絕,其余則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大概相類”。根據(jù)這段文獻我們可以復(fù)原出徐兢描繪的陶爐的大致形狀(圖1)。它是現(xiàn)存韓國的國寶60號《獅子香爐》的上半部分和國寶95號《靑瓷七寶透刻香爐》的下半部分結(jié)合在一起的想象圖,上面是一只獅子張嘴蹲著,香就通過獅子的嘴冒出,下面分為4段的仰蓮?fù)衅鹣銧t,最底下是三只兔子做底盤,與《高麗圖經(jīng)》中記載的陶爐形態(tài)類似。
其他使行錄中與工藝有關(guān)的記載多是摻雜于詩文中的簡單描述,如倪謙《遼海編》中的“詔列香亭龍亭黃儀仗,鼓樂雜戲及鰲山綀繃,皆與西京同”[3]593,董越《朝鮮賦》中的“人露總環(huán), 以分貴賤, 其國總發(fā)之網(wǎng)巾皆結(jié)以馬尾, 以環(huán)定品級, 一品玉, 二品金,三品以下銀, 庶人則骨角銅蚌之類而已”[3]776,姜日廣《輶軒紀事》中的“從者臺笠衣白其商氏之遺尚乎,簪鳥毛志飾也”[4]406等。
與雕塑有關(guān)的內(nèi)容整體上不多,董越《朝鮮賦》描述孔廟部分有“孔庭設(shè)像,皆冕而裳”的簡單記錄,朱之藩的《奉使朝鮮稿》中有題為《雙石佛》的一首詩“同現(xiàn)峰頭不壤身,芒鞋布袋任成塵,野狐伎倆空饒舌,立地?zé)o言示學(xué)人。”總之,和其他藝術(shù)種類相比,各使行錄中對雕塑的記錄相對簡單。
徐兢《高麗圖經(jīng)》的第4、5、6卷都是關(guān)于宮殿建筑的,內(nèi)容豐富細致,前有序文后有各殿詳情,如《會慶殿》“會慶殿在閶闔門內(nèi)別有殿門,規(guī)模甚壯,其址高五丈余,東西兩階丹漆欄檻,飾以銅花文彩,雄麗冠于諸殿,兩廊通三十閑, 中庭甃石地虛,不堅行則有聲?!盵3]51-52將會慶殿的位置、規(guī)模、裝飾等詳細記錄下來,而且徐兢用這種方式記錄了高麗的所有重要宮殿。
明清使臣的記錄中關(guān)于宮殿的詳細描述較少,多是一些整體概述,如董越《朝鮮賦》中對宮殿及其前的路況表述如下“達巷通衢,正直無曲。截然檐阿,巋然華屋?!盵3]773柏葰《奉使朝鮮驛程日記》中的“二十一日早陰落雨,候來請辰正行一二里外,山峽甚仄,出山口不遠有石牌樓題曰,迎恩門即慕華館矣,棚中少憩俟,國王迎敕后先回(賓主未見),始乘騎隨旨亭后儀仗紛紛款走入正南之崇禮門,街市寬澗三四里許進敦化門(疑即禁城),睇視園林頗勝純以布遮,轉(zhuǎn)而東曰進善門,過仁政門,入肅章門,迤邐曲紆至明政門?!盵4]608以及姜日廣《輶軒紀事》中的“禮畢,予乃行入國門,見其人物宮室,都雅偉麗,白岳龍蟠,漢江天塹洋洋乎,大國風(fēng)矣”[4]424都是使臣們對朝鮮首都印象的記錄,雖然關(guān)于宮殿的具體文墨不多,但在整體感覺清晰明確。
圖3 鄭敾,《練光亭》,絹本設(shè)色,28.7×23.9㎝,倭官修道院收藏
另外在龔用卿的《使朝鮮錄》中能發(fā)現(xiàn)他對舉辦接待宴會場所慶會樓的翔實描述:“翼日宴,慶會樓,樓在勤政殿之西,由右達門而進,樓七間,下皆用石柱,華麗高敞,四面環(huán)以苑囿圍,樓有池,其宮闕皆在樓之左”[4]85。根據(jù)朝鮮《中宗實錄》記載,龔用卿的確在慶會樓參加過一次宴會,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并專門作詩一首留念,“名苑花開三月天,賢藩敬客張高筵,巍峨勤政之殿前,右華小閣通西偏,瓊樓百尺凌蒼煙,朱欄碧瓦高騰騫,白石楚楚潤且堅,流蘇雜彩團花氈,鳳簫鼉鼓聲喧闐,珎盤玉筋調(diào)朱弦,晴虹曲檻引流泉,華池古樹密釣連,山禽溪鳥飛翩翩,虞師更進水蘭船,漾波網(wǎng)罟載洄沿,白魚冹冹紛澄鮮,入饌不辨魴與鳊,紅紗蠟炯呈金蓮,新荷出水大如錢,菱葉池藻綠相牽,葡萄滿架水晶懸,萬山燈火蠙珠聯(lián),畫球結(jié)綺雙龍纏,寶臺璀璨搖云鈿,錦屏玉洞花欲然,娥眉清影凈嬋娟,翠云亭子坡之巔,老松群木絕可燐,虬鱗盤屈不計年,奇葩異卉石臺邊,千紅萬紫斗春嬌,踟躇芍藥映杜鵑,柳陰之下多水田,叢林漠漠飛鳥鳶,經(jīng)丘尋壑采芳荃,百步九折仍回旋,陳茵小坐金杯傳,揮毫凝秀題新篇(國王請予命新立亭名因扁凝秀),弼云(吳黃門改名)拱極(余所改名)聳先后,對此不覺坐屢遷,霞光皎皎月正圓,春宵苦短不知眠,多情能有主人賢,狂歌一曲留朝鮮,此景此樂名山川。”①參見殷蒙霞,于浩編,《使朝鮮録》下,《使朝鮮錄》,199頁?!皯c會樓之宴盛會也,備覽宮闕之勝,以盡賓主之歡情亦至矣,聊成小歌以申謝意”; 看《中宗實錄》1537年3月14日詩中的慶會樓繁華旖旎,令人流連忘返。翌日龔用卿又參加了設(shè)于勤政殿的宴會,為留下宴會圖景,他還曾請朝鮮政府作圖,獲得了中宗的許可。②《中宗實錄》卷84,中宗32年4月7日。傳于政院曰:“今見遠接使書狀天使言,勤政殿請宴時,俺等告殿下曰,佳會難再得,請以此會作圖見贈。殿下亦許之,若于俺等未越江時不及,則隨后入送可也。云勤政殿請宴節(jié)次,禮房承旨詳知之,即招畫工等,畫于闕內(nèi),而親監(jiān)精畫可也。且當其宴享之時,天使之有此言, 予似未聞之。其有聞之者乎?”姜顯回啓曰:“承旨中無一人聞?wù)??!庇纱丝梢钥闯鏊麄儺敃r宴會時詩畫、人情渾然一體的情況。
高麗時期的宮殿已經(jīng)損毀,沒法與《高麗圖經(jīng)》中的記載相互比對,但是龔用卿描繪的慶會樓在現(xiàn)在的景福宮中仍可以見到(圖2),的確如龔用卿所描述的那樣,下面是石柱支撐,上有樓七間,前邊和左邊圍繞著水池。文獻記載和現(xiàn)存慶會樓形貌的吻合清楚地證實了使行錄的真實性。
宮殿建筑之外,使臣們?nèi)刖吵r后會路過不少的樓閣亭臺,途經(jīng)著名景點時,朝鮮政府也會在特定場所準備宴會,以示接待,因此在不同的使行錄中可以見到以相同亭臺為背景的詩歌。這其中最典型的便是位于平壤中心大同江邊的練光亭。練光亭最初建于高句麗(公元前37-668)時期,高麗睿宗1111年在現(xiàn)在的位置上重建,以后陸續(xù)經(jīng)歷多次重建和修理,現(xiàn)在的練光亭是1670年重修的。作為關(guān)西八景之一,練光亭在朝鮮時代相當有名,因此不少詩人和畫家都以練光亭為題創(chuàng)作過詩畫。圖 3是朝鮮時代畫家鄭敾(1676-1759)的《練光亭》,畫面正中江邊峭壁上的兩層樓就是練光亭。
練光亭在中國使臣的使行錄中有多次出現(xiàn),如龔用卿的《登練光亭》:“城上高亭俯碧江,茫茫煙艇列千船,游魚出水紛無數(shù),白鳥清沙下一雙。石壁橫云遙遠樹,海風(fēng)吹浪入寒窗,浮金沉碧贠如練,一望層霄盡海邦?!盵4]159描述了在練光亭上見到的秀麗景色。此外龔用卿的《平壤勝跡22首詩》中還有一首《練光亭》:“白練橫晴漢,煙光凈一川,危樓天上坐,仿佛欲登仙?!盵4]163詩中的練光亭聳立江邊,險要飄逸翩然欲仙,與鄭敾的畫作可謂圖文相契。
朱之藩也登上過練光亭,并且作詩一首:“聞道泰山登日觀,遙從匹練識吳門,東邦亦有江千里,日美晴光遠近翻?!雹蹍⒁娨竺上?,于浩編,《使朝鮮録》下,《奉使朝鮮稿》,323頁。通過對比描述了練光亭外的大同江。此外,朱之藩還為練光亭寫過“第一江山”的匾額,能看出他對練光亭的喜愛。
姜日廣在《輶軒紀事》里也有關(guān)于練光亭的記錄“乙亥,遠接使艤舟城下邀泛大同江,登浮碧樓練光亭望箕子區(qū)畫井田處遺跡犁然,亭樓俯視浿江巋然,德巖上秀宇層明望兼川陸,江光山色隱隱交接欄楯也。稱贊了練光亭外的自然風(fēng)光并且回顧箕子的故事。
1722年,出使朝鮮的清朝使臣阿克敦同樣登上練光亭,并且作了二首詩。一首題為《登平壤練光亭》“獨倚危欄俯大同,江天無際思無窮,萬家煙火依長岸一帶峰嵐入遠空。野靜人耕芳草外,波恬帆掛夕陽中舊封尚有遺徽在,不愧標題壓海東?!盵4]462-463④13幅右上方題跋另一首是《柴樹吟詩》:“大同江岸柴樹林,交加枝干成濃陰車行十里不見日,清芬匝路飄衣襟,影涵一水隔城市云翳四面開遙岑,沙堤幾曲連芳草,上有能鳴之好禽聞?wù)f手栽自箕子,歷年千百猶蕭森,歲荒民多食其葉,拯災(zāi)尤見先哲心,我來到此不忍去,晚風(fēng)吹客留長吟?!盵4]507這兩首詩都題在他的一幅畫作上(圖4)畫面中的大同江從右向左流下,河面上有兩條漁船三位漁民正在捕魚。畫面右上方巨石之上的就是練光亭,亭中有六位穿青色衣服戴紅色帽子的清朝人,亭子中間的那位與其他人相比略大,好像正倚靠在欄桿上欣賞練光亭周圍的風(fēng)景,他右邊的五個人侍立在一側(cè)。畫面左上方是連綿不絕的城墻和拱形的城門,城門外有些漁民和漁家。練光亭對面是綿延數(shù)十里的樹林,畫面上的樹葉鮮嫩,應(yīng)該是4月末或者5月初的樣子。
圖4 鄭玙,《奉使圖》(12幅),絹本設(shè)色,40x51cm,中國民族圖書館收藏
1866年,到朝鮮的魁齡的《東使紀事詩略》中也出現(xiàn)過練光亭,“五兩帆檣??椭?,練光亭下浿江頭,半城煙雨濃如墨,萬頃波濤碧似油,我涉大川歌利濟,誰將砥柱峙中流,茫茫東土三千里,此是蓬山第一州(城之東有亭臨水曰練光,城中有江山第一州匾額,詩中故云)?!盵4]423-427只是他們一早便渡過了大同江,并沒有登上練光亭,因此他的這首《曉渡大同江》只是簡單提了下練光亭的名字。
通過以上各位使臣為練光亭作的詩畫可以看出,雖然他們出使的日程安排不同,但行程大同小異。亭中懸掛的前輩使臣的詩作,也使后來者有更多的動力去押韻進行新的創(chuàng)作唱和。
在各位使臣的使行錄中與書畫有關(guān)的內(nèi)容也不少。這與當時的文人多工于書畫,擅長書畫的使臣更受對方國家文人的歡迎有關(guān)。①參見金弘大,《朱之藩的丙午使行和他的書畫研究》,《溫知學(xué)會》2004,257-304頁。更重要的是,由于中韓兩國雖然當時語言不通,但官方文字相同,所以筆談是當時外交的需要,所謂“其文同其語易,非筆談不能得其仿佛?!盵4]758因此精通書畫的使臣在外交過程中能發(fā)揮非常大的作用,通過筆談的溝通,是能較容易了解對方的方式。
各類使行錄中與韓國書畫有關(guān)的記錄可以分為四種,一是中國使臣見到韓國書畫以后通過詩文將其特點記錄下來,二是書畫作為私人饋贈禮物時的記錄,三是使臣們主動請求韓國文人進行書畫創(chuàng)作的記錄,最后是書畫作為官方饋贈禮物時的記錄。
第一種情況較為常見,如董越的《朝鮮賦》中有“臥榻則環(huán)以八面幃屏,國俗少掛畫,凡公館四壁皆列以幃屏,上畫山水竹石或草書,高二三尺,臥榻亦然,疏簾則加以半卷香鉤?!盵3]765描繪了幃屏上的裝飾書畫。第二種情況在魁齡的《東使紀事詩略》中能見到,《石坡大院君畫蘭花二帙相贈因作短歌為之題贈》:“短幅二章饒有聲光,都交彩之飄揚,嘆筆力之堅剛,不效三春之艷,獨留九畹之芳,照春暉兮晴翠,迎秋月兮昏黃,比君子兮南國,望美人兮西方,孝子開花足當門而作佩,郎官修褉可曲水以流觴,洵乎如入善人之室,克稱王者之香?!盵4]754-755就是魁齡為受贈的畫而做的記錄。第三種情況在馬建忠的《東行三錄》中能見到,如“拂箋磨墨邀二使書聊,二使書皆取法松雪,秀潤可喜,求者爭搜取,新派五品鴻臚官金奭準,能懸腕作擘窠書,亢勁健軼群米移時,長幀短幅布滿艙內(nèi)?!盵4]819馬建忠邀請兩位韓國官員筆談,并記錄下了他們的書法特點。類似的情況還有1431年,明朝使臣昌盛請求朝鮮畫家繪制《金剛山圖》,1450年,明朝使臣溫斟宴請求世宗次子安平大君賜予書法作品,以及1609年,明朝使臣熊化請求獲取金生的《榮川白月碑》(圖5)②世宗13年8月26日;世宗32年1月11日;光海1年4月17日。最后一種情況在龔用卿的《使朝鮮錄》中能見到,比如“忱前所惠迎詔圖甚妙,一覽中備見出郊五拜之儀,諸生遠迎之禮,實一時盛事,顧區(qū)何能焉,皆賢藩學(xué)力之所至,識見之所及也,豈特一家之寶,巳哉附及不備?!盵4]262描繪了受贈的《迎詔圖》的精妙。
圖5 金生,《白月碑》部分,拓本,韓國中央國立博物館收藏
在歷朝代表國家出使國外,對使臣本人而言是一件相當榮幸的事,因此他們理所當然地要趁此寶貴機會運用各種形式記錄出使的過程及路程中的所思所感。異域不但與本國有迥異的聽覺環(huán)境,而且絕大部分的視覺環(huán)境也不同,因此較容易引起使臣們記錄的欲望。以上是通過中國使臣的視角探究韓國古代美術(shù)初步整理的內(nèi)容。使臣在封建社會國家間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上起了重要作用,也作為一種重要媒介,搭建起中韓美術(shù)交流的橋梁,希望以后能更深入地進行此類專題研究。
[1]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序文[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7:1-2.
[2]孟憲堯,孟小瀘.明代出使朝鮮使臣類型探討[J].長春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 2012(4):37-42頁.
[3]殷蒙霞,于浩編.使朝鮮録·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4]殷蒙霞,于浩編.使朝鮮録·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責(zé)任編輯:梁 田)
J209
A
1008-9675(2017)03-0054-05
2017-02-10
金弘大(1974-),男,韓國人,河南理工大學(xué)建筑與藝術(shù)設(shè)計學(xué)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韓美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