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麗
山東淄博市張店區(qū)實驗中學教師
魯迅作品的學習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師怕教,學生怕學。究其原因是大多數語文教師將魯迅其人解讀“神化”了,尤其把魯迅定位為“民族魂”這個高度后,更加注重了他作品的現(xiàn)實性和批判性,將魯迅文章人物解讀符號化,公式化了,魯迅成為反抗封建制度的代名詞,教學中忽略了魯迅內心深處所具有的浪漫主義情懷。
近幾年,我隨著閱讀名家解讀魯迅作品的深入,漸漸地體會到魯迅作品語言的獨特魅力,于是開始漫游于魯迅經典作品的字里行間,逐步體會其文字背后的豐富語言信息及情感世界,《魯迅小說專題整合教學》就在這樣的情感漫游中誕生了。
關于“印象·魯迅”這個話題,我曾經在本校初三時給學生上過,主要是把初中階段的魯迅散文、小說及雜文分別編排在一起,按照“散文——小說——評論——寫作”這樣一個流程進行,歷時七節(jié)課,目的是通過作品了解魯迅的精神和思想,以名篇中“經典片段回放”的方式進行,穿插名人評論,讓學生從思想上走進魯迅,對魯迅其人有真切的了解,激發(fā)對魯迅作品的熱愛之情,從情感上拉近了學生閱讀魯迅作品的距離。
今天,我在另一個城市,面對異地的學生,出示90分鐘的大型專題觀摩課——《魯迅小說整合專題教學》,由于缺少了平常教學中對魯迅知識日積月累的滲透與鋪墊,這對我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挑戰(zhàn),如何重新整合所教授的內容,尋找最佳切入點,讓時間寶貴的畢業(yè)班學生在90分鐘中有較大的收獲呢?
針對語文教學大綱對初四學生的教學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我忍痛割愛,從第一次的《印象·魯迅》大型專題中抽取了小說教學這個點,教學定位的核心:在“重溫”的基礎上做到“溫故而知新”。讓學生在小說解讀的知識方法上有收獲、能力上有提升,思想情感上有成長,切實收獲“重溫經典”的價值。
我的教學設計,緊緊圍繞以下幾個關鍵點來構思:
一、選取恰當的教學內容——語文教學中“教什么”很重要
語文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總是把自己陷在各種教學資源的泥淖中不能自拔,覺得什么也放不下,所以一節(jié)課下來混亂而無章法,本次教學我絕力避免這種局面的出現(xiàn)。
閱讀教學中,首先要做到文體意識強。今天教學的專題是小說,于是我把本節(jié)課的目標定位為“借助魯迅小說人物形象的品析,教會學生品讀語言的方法,進而走進魯迅其人”。
教什么的問題解讀了,下面的思路就更清晰了。
首先是選擇什么來教。
魯迅的小說就像一個經典人物畫廊,每個人物都可堪稱為符號式的經典。于是我先將這些人物進行了分類,以“少年形象、農民形象、讀書人形象、小市民形象”為人物切入口,擷取文章中最精彩的描寫人物的段落,通過經典回放的方式,帶領學生以語言品析的學習形式走進經典,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學習興趣瞬間被調動起來。
魯迅小說語言的特點到底是什么?如果就原來授課的思維來講,學生還會分析“精彩的動作描寫、傳神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這些專業(yè)的術語斷然是激不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的,既然今天是“重溫經典”,首先教師就要教出教學新意,我開始閱讀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等大家的專業(yè)書籍,重新審視魯迅小說的語言特點和民族母語之間的契合點,發(fā)掘了小說在語言敘述上所呈現(xiàn)的幾大特點:
1.音樂性。
例如:《社戲》中的英雄群像圖,從“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這段文字中,除感覺到當時的景色優(yōu)美之外,還有人聲、水聲交織在一起,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引導學生在“咬文嚼字”中體會文字背后蕩漾的音樂之美。
2.繪畫性。
例如:《故鄉(xiāng)》中的少年英雄圖,從“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段文字中,魯迅有效地將繪畫語言轉化為文學語言,學生們在聯(lián)想想象中、強烈的色彩對比中感受了文字描繪的強烈畫面感。
3.鏡頭感。
《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生活的五個場景,始終有一雙少年的眼睛在觀察著,小說以獨特的視角,就像電影的鏡頭轉換一樣敘述著孔乙己的悲慘遭遇。
這種獨特的解讀方式對學生來講是新的,在逐步的文字品析中學生的審美感官與生活中的音樂、美術和電影聯(lián)系起來了,學生學習的興頭也就更足了,品味的興致更濃了,水到渠成的落實了知識點,對作品的理解和解讀也更深刻了。
二、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怎么教”決定著課堂的成敗
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選擇關乎著一節(jié)課的成敗和質量,本節(jié)課我本著“先教后練”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登上了一個嶄新的臺階,真正的做到了“溫故而知新”,讓學生體會生命在成長的同時,心靈和思想也在成長。
在教授《社戲》小伙伴出船這組“少年群像圖”的時候,我采用朗讀法突破,在優(yōu)美的朗讀中帶領學生品味文字背后豐富的情感和內心世界。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漸入佳境,逐步找到了“咬文嚼字”中品味語言的感覺,在此過程中我也順勢利導,例如“點開——一磕——退后——上前”四個連續(xù)的動作,龐大的船就順利地在小伙伴的駕駛下出發(fā)了,讓學生回想《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捕鳥”的動作,“掃開——露出——支起——一拉——罩住”五個動詞就準確地捕到了鳥兒,像這樣精準動詞的使用在魯迅的作品里還有很多,通過動作品析感悟小伙伴駕船技藝的高超和閏土生活經驗的豐富。
在教授《故鄉(xiāng)》中記憶中的故鄉(xiāng)這幅“少年英雄圖”時,我采用“聽讀想象”的方法,讓學生在聽讀中想象頭腦中映現(xiàn)的這幅圖畫,進而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探究“魯迅是如何將繪畫語言轉化為文學語言”,同學們在熱烈的討論中探尋魯迅小說語言的繪畫感,歸結為“色彩豐富、背景純美、簡筆白描、場景選擇”四個方面,畫面感的語言特點在學生的頭腦中體會就越來越深刻了。
在教授《孔乙己》一文采取少年視角敘述時,我則采用了自學自悟的方式,獨自感悟少年視角敘述的好處。
學生在教師教授的基礎上,馬上學以致用,小組合作突破“農民形象——中年閏土,小市民形象——楊二嫂,讀書人形象——孔乙己”的解讀。
在解讀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時,有位學生就關注到了閏土叫道“老爺……”這聲稱呼時后面的省略號,雖然閏土言語木訥,但內心世界卻是波濤洶涌的,省略號里包含了閏土許多無聲的語言和豐富的情感,這個關注點就標志著學生品味語言能力的提升,順勢引領學生對閏土的內心世界進行了補白。
可見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學習方式的多樣性,讓學生始終在感悟、體驗中學習,鑄就了課堂的精彩,只有依據合適的教學內容采取恰當的教學形式,才能創(chuàng)設課堂的活潑與厚重。
三、收獲知識與情感的雙重養(yǎng)料——“教的結果”怎樣?
在“重溫經典”的課堂里,我認為學生的收獲應是多元的:
首先,他們收獲了知識:魯迅小說語言的三大特點——音樂性、繪畫性、鏡頭感。
其次,收獲了品味語言方法:三種方法——咬文嚼字法、聯(lián)想想象法、視角敘述法。
再次,是豐富了情感:學生在解讀三篇小說的過程中漸漸走進了《吶喊》,了解了《吶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通過補充概括魯迅一生形象的詩歌“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和詩歌《自題小象》,魯迅的形象在學生面前高大起來,學生慢慢地走進魯迅的精神世界,教師因時拋出話題“透過這些人物形象,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魯迅”?學生的回答有:溫情的、深刻的、愛國的、有民族責任感的、為民族而生的、堅強的、對童年充滿回憶的、多才多藝的……此時的魯迅在學生眼中是豐富的、鮮活而厚重的,充滿光芒的,一向被神化的魯迅其人此時和學生是那么的貼近,那么平凡而又偉大。
課堂接近尾聲之際,我用北大教授錢理群的話“人在春風得意、自我感覺良好時大概是很難接近魯迅的,人倒霉了,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充滿了困惑,甚至感到絕望,這時就走進魯迅了……”作為對學生的精神引領,希望孩子們在生活中遇到坎坷彷徨時,能夠讀點魯迅,從魯迅的作品中汲取生活的力量和勇氣。
90分鐘的課堂,拉近了學生和魯迅的距離,真正走進魯迅的精神世界,愛上這位精神偉人,是我和學生最大的收獲。
四、有效的整合語文課程資源——語文課堂需要的是厚重與寬廣
考試指揮棒的約束,使如今的畢業(yè)班語文教學人文性漸漸遠離了課堂,絕大部分教師都在功力的進行著考啥講啥,考啥練啥的教學內容,有的甚至整個一本書,就講幾篇文言文,教師只是忙碌地在課本以外搜羅著大量的習題,一篇篇地練,一篇篇地講,有的知識講過后甚至“水過地皮都未濕”,教師和學生都疲勞而收獲不大,語文的精神陶冶不見了,語文的審美激勵不見了,語文的爭鳴論辯不見了……見到的只是一道又一道的題。
其實課本是最好的例子,為什么不用學生熟悉的知識點進行范例教學呢?這樣才最容易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進而改變目前語文教學的低效狀態(tài)。有些作品是需要一遍遍的重溫才能把握其精髓的,一旦掌握了這些經典篇章的技巧和特色,學生就能得心應手幸福愉快地學習語文。
《魯迅小說專題整合教學》的實施,啟示我教學中很多教過的篇章需要提煉、整合,整合后的知識點,只有在重溫后才能掌握其精髓,更便于學生在感性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學習,例如魯迅小說所有人物的簡筆素描匯集起來,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指導學生學習細節(jié)刻畫的范例;將所有環(huán)境描寫的段落抽取出來,就可以很好的領悟散文和小說環(huán)境描寫的區(qū)別,這樣既可以輔助閱讀教學,又可以有利地促進寫作教學,每一個知識點的深入都可以盡覽語文的海闊天空,這樣的學習生動、有趣更高效。
知識會隨著歲月的沉淀和人生閱歷的增長常學常新,學生如此,教師亦如此,需要在不斷的教學中用心領悟,教學的智慧之火才會不斷的綻放!
參考文獻:
[1]錢理群《與魯迅相遇》 《經典閱讀與語文教學》《語文教育新論》
[2]錢理群 孫紹振 王富仁《解讀語文》
[3]孫紹振《如是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