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智燕
摘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它是聽、說、讀、寫的綜合體,無論是識字訓練還是寫作練習,閱讀教學都是學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徑,而且蘊藏著豐富文化內涵的閱讀教學也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載體。本文在分析新課標中閱讀教學的課程目標的基礎上立足于文本解讀提出課堂閱讀教學自主學習教學、情境教學、合作教學三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學生;閱讀教學;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這樣,不能從實質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詞匯、說話、朗讀、概括、思維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樣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淺見。
一、培養(yǎng)閱讀能力。首先要加強詞句訓練
讀課文要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能夠掌握一定的詞語知識和句子知識,才是發(fā)展閱讀和寫作的重要基礎。因此,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和引導學生運用詞語十分重要,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重要內容。詞語訓練要注意兩點:一是既要重視理解又要重視運用,把學和用結合起來;二是要與閱讀課文與理解文章結合起來。一些常用的詞語,要引導學生在說話和作文中學習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導學生加深認識,并讓他們口頭或書面造句子,學會使用。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時應讓學生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思和用法。
二、教給閱讀方法。培養(yǎng)閱讀能力
1.指導預習,教方法
預習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學生剛上三年級,不會預習,我就把預習拿入課堂,集中上好預習指導課,教給學生預習方法:①讀熟課文,要求達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②邊讀邊想,讀后能比較準確地回答出課文的主要內容;③要借助字典認字,理解詞語。如在教學《孔子拜師》一課時,讓學生按上述預習方法,學習課文,當學生熟讀課文,說出課文主要內容,并借助字典認字,理解詞語,把不理解的句子劃上記號以后,再讓學生回顧剛才的學習過程,讓學生自己歸納出預習的方法和步驟。這樣,在課堂上指導三、四篇課文,學生就基本掌握了預習方法和步驟。
隨著閱讀訓練項目的進行,學生課前做了充分預習,不僅提高了教效果,為大量閱讀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且學生通過預習,掌握了預習方法和步驟,提高了自學能力,使閱讀起步訓練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
2.上好精讀課,教學法
集中識字后的閱讀教材是按單元分組的形式編寫的。教學時,要抓住本單元本組的訓練重點,以精讀帶略讀,以課內帶課外,以一篇帶多篇,有重點地、有計劃地訓練學生,逐步提高獨立閱讀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讀課,教給學生讀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培養(yǎng)閱讀能力要善于啟發(fā)學生質疑。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閱讀教學中,只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學生總是處于被動的局面。我們要通過一篇一篇課文教學使學生學到閱讀知識的方法,形成閱讀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讓學生預習課文,有不認識的字,讀讀拼音,詞義不懂的,查查字典。教學中,教師引導、啟發(fā)學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內容等)提出來。有的時候,學生確實提不出來,教師就問他們某句話,某個意思懂不懂。這樣讓學生逐步養(yǎng)成閱讀課文時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問題來的良好習慣。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盡可能啟發(fā)他們互相解答。他們確實解決不了的,才由教師講解。
想象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補充功能和深化功能,對于故事結局留有想象空間的課文,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想象,推測可能產生的新結局。這樣,故事讀寫成了供學生發(fā)揮才能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想象能力就可得到充分培養(yǎng),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
四、培養(yǎng)閱讀能力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
要提高閱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通過閱讀教學,激發(fā)學生在課外主動找讀物看的興趣。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發(fā)現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恰當地用上許多是在教材沒學過的詞語,可見,學生是在課外閱讀獲得的知識。因此,激勵學生廣泛閱讀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途徑。平時,教師要注意適當地介紹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讀物讓他們閱讀。教師還要啟發(fā)學生運用教學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學生廣泛閱讀,必能豐富知識,開拓思路。
五、培養(yǎng)閱讀能力要注意讓學生在朗讀中展開聯(lián)想。升華情感
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主要表現在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感悟能力上,他們在看、聽、讀之中,就能憑借直覺和聯(lián)想去體會,使抽象的文字化為真切的具體的畫面,從而領悟語言文字的精妙。例如在學習《西門豹》一課時,教師可通過導語的設計、角色的演示,讓學生從中體會西門豹杰出的管理才能,激發(fā)學生敢于破除迷信,為民除害的情感;通過分角色朗讀,讀出文章的“味道”,讓學生在對其“滋味”的品嘗中領會語言的內在含義,使思維活動更加深刻,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語感能力。在此基礎上再拓展學生的思維:“假如你是鄴地的老百姓、魏王,你會對西門豹說些什么呢?”又如在講《海底世界》一課時,教師伴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深情地朗讀課文優(yōu)美的詞句,學生聽著教師的朗讀,看著眼前課件屏幕上出現海底的美麗景色,浮想聯(lián)翩。然后引導學生把這些美好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樣既使教學情景交融,學生的感情產生共鳴,得到升華,又鍛煉了學生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情感讓語文充滿活力,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加強情操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語文教師應挖掘課文,點化學生隋感,打動學生的心弦,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讓“情感”在教學中起到培養(yǎng)人、教育人的作用。總之,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循序漸進的訓練,去培養(yǎng)和發(fā)展,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會得到逐步提高。
(作者單位: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區(qū)石東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