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芳
參加工作幾年了,我一直在摸索如何融入班主任工作中,雖然有過迷茫,有過失敗,但卻相信班主任工作是辛酸夾帶著喜悅的,因此,我不斷努力著。
馬卡連柯說:“如果沒有嚴格的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眹栏袷前嘀魅喂ぷ鞯幕荆盁o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嚴而有格,才能讓班級工作順利展開。開學之初,我便制定了班級學生量化考核制度,并在平日的工作中嚴格執(zhí)行,尤其是當我看到兩個學生手上有刺青時,我馬上和家長聯(lián)系,讓他們先去條件好的醫(yī)院用激光洗掉,才允許回校上課。此外,我還針對學生上課遲到,穿拖鞋,留長發(fā),亂扔垃圾等一些不良習慣做出一定的處罰,讓學生逐步明白,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即使是一些小細節(jié),也蘊含著做人的基本準則,在這樣的嚴格要求下,一些剛開始滿不在乎的同學,被抓過幾次之后,也開始注重起來,長期養(yǎng)成的不良習慣得到慢慢糾正。
但是,僅有嚴格是不夠的,我們面對的是一群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只是一味地高要求,嚴要求,極易讓學生在高壓之下產(chǎn)生反抗甚至厭惡情緒,因此,教師要做到愛而有度,嚴而有格。教師的愛是最神圣的,其神圣之處在于它有很強的原則性和崇高的使命感。
我一直認為,嚴如高山大海,愛如涓流小溪,做為班主任,既需要嚴父般的高標準、嚴要求,又需要慈母般的細心賞識,愛心澆灌、不厭其煩。教師應(yīng)充當多重角色,體現(xiàn)個體的雙重性,既要有嚴格、嚴肅、嚴厲的一面,又要有童心、愛心、耐心的一面。但最關(guān)鍵的是,如何把握好“嚴”與“愛”最恰當?shù)亩?,如何實現(xiàn)好“嚴父”與“慈母”角色的適機巧然轉(zhuǎn)換。為此,我不懈嘗試,苦苦思量,成功過,迷惘過,失敗過,對此頗有感觸。
師者,嚴父般的高標準要求是需要慈母般的愛心澆灌才能實現(xiàn)。
教育是一門慢藝術(shù),需要老師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的確,一個有經(jīng)驗的教師,總是能站在一定高度培養(yǎng)學生和諧成才,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教書育人,肯定需要我們師者提出具有一定高度的系列標準來要求學生,引導學生,而不能鼠目寸光,只注重當前小范圍背景的教育教學要求,把它僅當作階段工作任務(wù)來完成,忽視教育的階段持續(xù)性及協(xié)調(diào)性特點要求。這里所說的“嚴父”的愛,是具有前瞻性,高標準的,因而是深沉的。正因為這樣,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的“嚴父”型老師,總認為學生還沒有達到一個理想的學習狀態(tài),離自己的要求還遠,而忽視了隨著時空發(fā)展,斗轉(zhuǎn)星移,學生不斷面臨更新更多的刺激誘因,他們的注意力發(fā)生了轉(zhuǎn)移,是因為我們教育教學方式更新速率較慢,超越不了現(xiàn)實發(fā)展這一事實,于是,也就埋怨學生是一屆不如一屆了。其實,這實際上僅反映了學生狹義的課堂學習狀態(tài)。所以,我們要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就必須從改變我們的教育教學方式入手,使學生覺得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想學”。
當然,目前要做到使教育對學生的刺激超過其他社會現(xiàn)實存在的誘因是很難的,我們只能盡力而為。但我們卻可以以慈母般的細心賞識,愛心澆灌來努力補救,給學生盡可能多的關(guān)懷與愛心,處處以賞識的目光看待他們,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培養(yǎng)他們的成就感,讓他們明白學習的潛在價值,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厭其煩……相信,即使是“迷途的羔羊”也會改變。當然,我們學生的整體學習狀態(tài)好了,學風濃了,效果自然好了,高標準要求的實現(xiàn)也就有了保障。
師者,慈母般的賞識教育要在嚴父般的嚴要求下才能卓有成效。
教育,不只需要慈母般“和風細雨”的軟語感化,還需要嚴父般嚴格的要求。誠然,教育教學中,慈母般的賞識教育是必須的。如果我們“嚴父”型老師只注重高標準的提出,并嚴格要求,成天以一副嚴肅的面孔面對學生,缺乏童心,簡單粗暴,學生出錯動輒批評,儼然私塾夫子形象,結(jié)果只能導致學生不敢與老師溝通,老師也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這樣就阻礙了教育的發(fā)展,也會影響學生的成長成才。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極端,我們只有捧出“慈母”般的賞識之心——“在母親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永遠是最好的,而且是方方面面”,愛生如子,以“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孩子”的換位來面對我們每一個活潑可愛的學生。
那么,是不是嚴父般的嚴格要求就不要了呢?當然不是。
正因為“慈母”型老師的一貫賞識,愛心澆灌,不厭其煩,我們還不太知事的學生就以為,這個老師還可以“對付”,偶爾一次的“不聽話”沒有什么大不了,即使經(jīng)常這樣老師也不可能把我怎么樣,部分“聰明”的學生還知道相關(guān)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了“老師不準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加之有父母與爺爺奶奶的疼愛,養(yǎng)成了“唯我獨尊”的不良心理認知,長此以往,結(jié)果會一發(fā)不可收拾。所以,現(xiàn)在有很多老師也埋怨學生逆反心理越來越強,紀律不好管理。
這個學期,我班上出現(xiàn)了幾個脾氣比較倔的學生,他們學習目的不明確,大半個學期過去了,還無所事事。這不打緊,他們還老是帶頭違反紀律,上課不認真聽,下課也胡鬧,休息時間更是“不安分”。為此,我把他們找到辦公室,實行軟化教育,他們當時就表態(tài),以后不會再這樣了,可是沒過幾天,又“原形畢露”了。于是,我就把他們的情況意義上報到學校,還與家長電話溝通。三管齊下,他們慢慢收斂了,紀律也好了很多。
所以,我認為,慈母般的賞識教育要在嚴格要求下才卓有成效。在實際的教育中,適度懲罰是必要的,必要的懲罰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種必要的是非和挫折教育,只是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賞罰分明。只有嚴格要求,嚴肅紀律,必要懲罰,學生才能在高標準要求引導下,賞識與愛心培育中,和諧健康成長,方顯賞識教育本意與成效。
總之,“嚴父”與“慈母”的愛,兩者相輔相成,它們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混合催化劑。世界上的很多事物是對立的,也是統(tǒng)一的,美與丑,好與壞,嚴與愛……它們是否會轉(zhuǎn)化,其實就在一念之間,關(guān)鍵是我們要把握好其間的度,找到二者的統(tǒng)一面、結(jié)合點。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yīng)集這兩種愛于一身,并把握好其中的度,適時轉(zhuǎn)換“嚴父”和“慈母”兩種角色,讓學生在這混合催化劑的作用下,和諧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