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延金
海南師范大學
摘要:語法化的動因主要有語用、語義、認知等幾個方面(沈家煊),程度副詞“老”的語法化的動因和機制主要是重新分析和語義的分化。
關鍵詞:老;動因;機制
一、重新分析
重新分析可以解釋某些語法現(xiàn)象產(chǎn)生、變化的原因和過程。在句子表層結構不變的情況下,由于人的理解起了變化,使同一語言形式產(chǎn)生兩種不同的解釋。在程度副詞“老”的語法化與“老大/NP”結構的重新分析有關。同義復合形容詞“老大”的出現(xiàn)是程度副詞“老”語法化的關鍵。
形容詞“老”和“大”具有相近的語義基礎,在漢魏時期就已經(jīng)復合成詞,如:
a.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樂府詩集·唱歌行》)
b.相思俱老大,浮世如流水(白居易《感逝寄遠》)
c.我從老大來,竊慕其為人(白居易《郊陶潛體詩十六首》)
例中“老”和“大”是實詞,語法地位相等。語法功能較為豐富,可以做時間狀語,如a;可以充當句子謂語,如b;可以做介詞賓語,如c。在晚唐五代,宋時使用的更為頻繁。甚至出現(xiàn)了“老老大大”的用法。不過是當時的俗語,義指年事已高。仍屬實詞??鋸垙娬{(diào)的語氣比“老大”明顯?!袄洗蟆焙汀袄侠洗蟠蟆痹谕硖莆宕恼Z法功能進一步豐富,出現(xiàn)了做定語修飾名詞中心與的用例。如:
a.老宿云:“老大人住處也不識!” 師答曰:“我老大漢,不能禮拜”(南唐《祖堂集》)
b.云居問約:“老老大大漢,何不覓個住處”(宋《景德傳燈錄》)
上述例子中NP“漢”是有生命的人,“老”與“大”的語義指向均指向NP。即“老大”所修飾對象的語義必須是有生命的人。一旦NP為為生命語義特征的事物時,語義重心將偏向對所修飾對象語義要求更低的“大”。而“老”就面臨失去與“大”相等語法地位,淪為“大”的修飾語。如:
尖擔兒兩頭脫,閃的我孤身三不歸??盏瘟粝吕洗笮『砂?,猛殺了鐐釘鍉底(無名氏《元曲選·宦門子弟錯立身》)
例句中“老大小”等于“老大”,“老大小”的表義重心在形容詞“大”上,“老”此時起修飾限制偏義復合詞“大小”的作用,語義不再指向中心語NP,因此此時“老大小/NP”→“老/大(?。?NP”。此時的語義為“偌大的,那么大的”。此時我們可以說程度副詞“老”已經(jīng)開始萌發(fā)。
明以后,“老/大NP”格式得以鞏固和發(fā)展,在NP之前出現(xiàn)了定語的,由“老/大NP” →“老/大(的)/NP”。如:
a.放了他罷,也是老大的陰騭(《金瓶梅詞話》)
b.那曉得吳綽的斧子又厲害些,當頭一劈,受了老大的虧苦,頭腦子雖不曾破,卻失了項下這一顆明珠,再也上天不得。(《警世通言》)
例中是“老/大(的)/NP”,進一步確定了“老”對實義形容詞“大”的修飾地位,“老”的語義為“很,非常,十分”。“老/大(的)/NP”結構中的NP范圍擴大至數(shù)量名詞組和時間詞組。如:
a.你若出關,也有老大一個罪名(《金瓶梅詞話》)
b.待了老大一會兒子才醒(《醒世姻緣轉》)
例子中“一個罪名”和“一會兒子”只能受到形容詞“大”的限制,完全脫離了“老”的認知領域。也就是說“老/大(的)/NP”結構中“老”的語義指向“大”而不再指向NP了。近一步確定了程度副詞“老”的語法地位。
二、語義的分化
分化是指一些實詞在其基本功能和基本意義仍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由于該詞的某個義位通過詞義的發(fā)展和引申,派生出一個或幾個較為虛化的新義項,于是在此義位上,功能也發(fā)生了虛化?!袄稀钡某潭雀痹~的用法是“老”的基本意義在發(fā)展過程中意義逐漸抽象泛化,分化為此的前綴,進而從形容詞中分化出來形成詞綴,而“老”的“時間久”這個義素,演繹出“變化過度”的語義特征,產(chǎn)生了副詞“老”的用法。
上文中我們知道,程度副詞“老”的語法化來源于對“老大/NP”結構的重新分析?!袄洗蟆迸c“老”又進行了分化?!袄洗蟆辈]有完全消失,也發(fā)展成為了程度副詞?!袄稀焙汀袄洗蟆狈只?,用法不同?!袄稀敝挥脕硇揎梿我艄?jié)的形容詞(偶爾也可以修飾雙音節(jié)的便宜形容詞)?!袄洗蟆庇脕硇揎楇p音節(jié)形容詞和雙、多音節(jié)的心理及行為動詞及短語。如:
a.有的不帶錢在身邊,老大懊惱(《拍案驚奇》)
b.自過了流沙河,這一向爬山過嶺,身挑著重擔,老大難挨也(《西游記》)
c.大圣怒道:“這潑毛神,老大無禮”(《西游記》)
上例中分別修飾的是心理動詞,行為動詞及動賓短語。
綜上所述,本文嘗試從程度副詞“老”的語法化的動因和機制的角度淺析了漢字“老”的語法特點,闡明了作者本人對這一語法特點的見解,希望能夠給語言文字學習者提供一個有趣的思考角度。
參考文獻:
[1]馬真.普通話里的程度副詞“很、挺、怪、老”[J].漢語學習,1991(12).
[2]鮑爾·J·霍伯爾,伊麗莎白·克勞絲·特拉格特著,梁銀峰譯.語法化學說[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8.
[3]石毓智.語法化的動因和機制[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