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烽
老師對所從事的教學需要建立準確的理解,這樣才能保證教學行進在正確的軌道上。很多時候,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的理解是經(jīng)驗化的、內(nèi)隱式的,是以默會知識的形式存在的。這一方面保證了教學方向不會出現(xiàn)大的偏離,但也會導致對語文教學的認識不夠深刻、反思不夠充分。本文試就高中語文教材理解與教學文本處理,提出自己的觀點。
一、語文教材理解的宏觀視角
教材是什么?教材首先是基本資料,從資料的角度看,其包括文字資料、視聽資料等,從性質的角度看,教材提供的是“基本”資料,因此這就意味著教師在使用教材的時候有較大的空間,這也就是近些年來所強調的“用教材教”的基礎。但在實際教學中,教材的地位又是超越這種“基本”的定位的,尤其是在強調“以本為本”的情形之下(至今其實仍然是強調的),語文教材對各個層級的考試都有著強烈的導向作用,蘇教版教材編排分類非常細致,除了必修之外,還有《〈論語〉〈孟子〉選讀》《新聞閱讀與寫作》《現(xiàn)代詩歌選讀》《現(xiàn)代散文選讀》……十數(shù)個選修讀本,讓與語文相關的幾乎全部內(nèi)容以極為精細的分類出現(xiàn)在師生的面前。那么,建立有效的宏觀教材視角,就成為使用這些教材的前置性條件。筆者以為,其中恰當?shù)恼J識或許應當包括這樣的四點:
一是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語文教學是圍繞活動展開的,活動的基礎就是教材上的內(nèi)容,譬如教《辛德勒名單》,教師的直覺性活動之一就是讓學生觀看電影《辛德勒名單》,細思這一教學活動選擇的依據(jù),其實就是教材的影響;二是成為教學資源的啟發(fā)者。基于教材而超越教材是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學提出的一個重要要求,尋找并開發(fā)教學資源其實既是基于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也是基于教材。在《辛德勒名單》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嘗試在課堂上借助現(xiàn)代教學手段,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收集與之相關的材料,從而建立起更為直觀、更為清晰的與課文相關的表象,這樣就可以在內(nèi)外景及不同角色的切換中把握辛德勒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明白一份普通名單背后偉大的意義;三是成為教學的示例者。葉圣陶老先生有云,“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但這在筆者看來其實是舉重若輕之言,切不可因此輕視了教材。且不說教材編寫者精心選例,已經(jīng)是耗費大量心血,一線教師哪怕想就其中的一個文本想再找出一個類似的例子,亦非易事。與《辛德勒名單》相關的材料是有的,譬如中國版的辛德勒名單就可以呈現(xiàn)給學生,這樣的一個例子呈現(xiàn),其實就可以將對文本的解讀拓寬到東西方文化的分析當中,從而拓寬了文本解讀的寬度;四是為語文教師積累教學經(jīng)驗。語文教師的經(jīng)驗是從實踐中積累的,而這個實踐并不只是課堂教學的實踐,其有一個更堅實的基礎就是教材。這些年對蘇教版教材的研究,至少讓筆者基于必修單元的確定,以及選修主題的確定,使得對高中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分類有了更清晰的把握,這顯然也是對教材理解視角的進一步把握。
二、教學文本處理的微觀選擇
宏觀是指導微觀的,有了宏觀的教材理解,再來看微觀的文本處理,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仍然有許多需要琢磨的地方。
《辛德勒名單》在蘇教版中是放在“一滴眼淚中的人性世界”這一單元的,其又有著“人性在復蘇”這樣的一個主題,在這兩句精練的語言引導下,本課的教學需要做些什么,這是教師需要細致地思考的。在筆者看來,本課的教學至少要解決兩個任務:一是根據(jù)文本的描述,幫學生建立清晰的空間表象;二是基于文本的解讀,清晰地界定學生自己的認識。在上面的分析中,我們提出可以通過電影資源來達到這一目的,但由于時間與空間的約束,組織學生看整部電影幾乎是不可能的,擷取其中的某幾個片段尚有可能,但也只能作為輔助手段,這個時候教師需要作出什么樣的選擇呢?只能是基于文本的描述,通過想象去將這些文字變成圖象,以使得人物形象在學生的文本解讀過程中變得鮮活起來——鮮活與否,就看學生能否解讀出課文中包括辛德勒在內(nèi)的相關課文主角的人性復蘇與否。正如同有學生在解讀之后提出:課文中確實有人性在復蘇,但也看到有的人的人性并未復蘇,納粹輕視生命,其實已經(jīng)超越了人性的范疇,已經(jīng)突破了人性的下限……而有學生則補充: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人性復蘇在當時的情境之下才變得異常珍貴,而這也是本課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發(fā)!
這樣的解讀在課堂上真實地發(fā)生著,作為對課堂教學現(xiàn)場的簡單還原,我們看到的是對文本細節(jié)的關注,成就了學生思維的深刻。而這顯然又得益于教師對教學文本的處理,即在解讀文本的時候選擇了基于文字的表象建立,選擇了在文本解讀中形成自己的認識,正是這樣的教學選擇,使得文本解讀更多地站在了學生的立場,從而讓教師的教學與引導有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三、宏觀引導微觀的教學取向
語文教學有宏觀與微觀之分,宏觀研究是為了確定教學的方向,而微觀研究則是為了讓教學的方向體現(xiàn)出更為細微的價值,這是高中語文教學的基本取向。
宏觀理解大多是確定的,畢竟有課程標準與教學參考書放在那里,但教師仍有拓展的空間,譬如對“人性在復蘇”的解讀,就可以從“何為人性”“為什么說在復蘇”“既然是復蘇,那復蘇之前人性又如何”等角度來讓學生真正理解人性及其意義;在《辛德勒名單》一課的具體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從文中的一些細節(jié)描寫,去引導學生認識人性,比如說“一群波蘭兒童在街頭無憂無慮地玩?!边@一句,表明了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有什么不同?而是不是所有的兒童在相應的社會背景下都能無憂無慮?如果教師還能將當下世界沖突的熱點地區(qū)的某些兒童的圖片呈現(xiàn)給學生,那不僅是教學資源的開發(fā),也是一種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比,從而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歷史的厚重與現(xiàn)實的沉重,而這些,都是語文教學的應有取向!
[作者通聯(lián):江蘇無錫市南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