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忠+張悅群
近些年語文界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討論漸趨熱烈,最有影響的是王寧教授《語文核心素養(yǎng)與語文課程的特質》一文(《中學語文教學》2016年11月號)。然而,該文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解釋實在令人不敢茍同,請先看下文:
什么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個體言語經(jīng)驗和言語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是基于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如果把語文素養(yǎng)分解開來表述,可以提煉出以下的主題詞:
■
素養(yǎng)是人身上的綜合品質,存于內(nèi)而現(xiàn)于外。素養(yǎng)常常在微觀的心理和細節(jié)的行為上體現(xiàn),本來無所謂“核心”與“外圍”。所謂核心,不過是一種更明確的宏觀概括——這幾個方面可以帶動一些更細微的內(nèi)容。素養(yǎng)是綜合的,本來是不能分解的。分解開來說,是為了表述和闡釋。為了交流和交換意見、展開討論;把一個完整的思想分解開來闡釋是常有的事。把語文素養(yǎng)分解為四個方面,是基于語文課的時代性和民族性。
……
這兩段文字把“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兩個概念混為一談,讓人越看越糊涂。筆者首先發(fā)問——
1.“語文核心素養(yǎng)”等于“語文素養(yǎng)”嗎?
第一段開篇以“什么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一句作出設問,第二句以“三個是”的分句予以解說??傻谌鋮s突然對“語文素養(yǎng)”進行“分解”:“如果把語文素養(yǎng)分解開來表述,可以提煉出以下的主題詞”。須知“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上位概念,一二句明明在談其下位概念“語文核心素養(yǎng)”,第三句偏偏談其上位概念“語文素養(yǎng)”,不是混淆概念嗎?一如明明在談“軍官”,談著談著反倒談起“軍人”來。
不過,人們也可以在后面通過上位概念的解說來闡述前面下位概念,但這里不是通過“分解”“語文素養(yǎng)”來闡述“語文核心素養(yǎng)”,而是直接交待“把語文素養(yǎng)分解開來表述”。不妨再看表格中所分解的內(nèi)容。不看還好,一看更糟糕。表格中明明白白寫著“素養(yǎng)”二字,所“分解”的對象是“素養(yǎng)”。作者又一次混淆概念了。“素養(yǎng)”不僅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不同,也與“語文素養(yǎng)”不同。
邏輯學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相應的性質、關系,一定的性質、關系也都是相應事物的性質、關系。只要看具體內(nèi)容所體現(xiàn)的性質、關系,就能判斷它所反映的對象。表格中所“分解”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個方面內(nèi)容”,根本不能表現(xiàn)與“素養(yǎng)”相應的性質、關系?!八仞B(yǎng)”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來說,是一個屬概念,而且不是鄰近屬概念,其“素養(yǎng)”包括各門課程的素養(yǎng)。
退一步說,或許“素養(yǎng)”是“語文素養(yǎng)”的筆誤吧,可從第二段文字對表格解說的一句話“所謂核心,不過是一種更明確的宏觀概括——這幾個方面可以帶動一些更細微的內(nèi)容”來看,這分明說的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其中所言“這幾個方面”是哪幾個方面?自然是“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個方面”。也就是說,就算表格中的“素養(yǎng)”是“語文素養(yǎng)”也不符合文章表達的本意,文章的本意是在“分解”表述“語文核心素養(yǎng)”。然而,從“把語文素養(yǎng)分解開來表述”“把語文素養(yǎng)分解為四個方面”等明確表述可以清楚地看出,王教授把“語文核心素養(yǎng)”與“語文素養(yǎng)”混為一談了。
概念的本質其實就是概念之間的關系。任何一個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諸多概念所構成的某種關系中的一個存在。這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是某個概念與其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同位概念等所構成的一種網(wǎng)狀關系。如“人”這個概念,與其上位概念“動物”、下位概念“男人”“女人”、同位概念“猴子”“老虎”“狗”等就構成了這種網(wǎng)狀關系。只有認清這樣的關系,才能弄清“人”這個概念。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上位概念是“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上位概念是“素養(yǎng)”,這就表明“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語文素養(yǎng)”中的一部分,而“語文素養(yǎng)”又是“素養(yǎng)”中的一部分。關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下位概念,下文將進行界定?!罢Z文核心素養(yǎng)”的同位概念是“語文一般素養(yǎng)”,即“語文非核心素養(yǎng)”。 任何核心素養(yǎng)必須是“核心”的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之外,還必須有“非核心”的素養(yǎng)。否則,把所有素養(yǎng)放在一起,就不是“核心”素養(yǎng)了。我們可以說“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語文素養(yǎng)”,不可以說“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也可以說“語文一般(非核心)素養(yǎng)”是“語文素養(yǎng)”,不可以說“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一般(非核心)素養(yǎng)”。因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與“語文素養(yǎng)”、“語文一般(非核心)素養(yǎng)”與“語文素養(yǎng)”都是種概念與屬概念的關系。
此外,把“語文核心素養(yǎng)”當作“語文素養(yǎng)”還會產(chǎn)生新的問題。這就是筆者的第二問——
2.“語文核心素養(yǎng)”等于“語文全面素養(yǎng)”嗎?
“核心素養(yǎng)”這個概念來于西方,英文詞是“Key Competencies”?!癒ey”在英語中有“關鍵的”“必不可少的”等含義?!癈ompetencies”也可以直譯為“能力”,但從它所包含的內(nèi)容看,譯成“素養(yǎng)”更為恰當。簡言之,“核心素養(yǎng)”就是“關鍵素養(yǎng)”。
歐盟的一個研究小組在2002年3月發(fā)布的研究報告《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核心素養(yǎng)》中,首次使用了“Key Competencies”這一概念,并認為“核心素養(yǎng)代表了一系列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集合,它們是可遷移的、多功能的,這些素養(yǎng)是每個人發(fā)展自我、融入社會及勝任工作所必需的”。2006年12月,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通過了關于核心素養(yǎng)的建議案《以核心素養(yǎng)促進終生學習》(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標志著8項核心素養(yǎng)最終版本的正式發(fā)布。歐盟理事會與歐盟委員會聯(lián)合發(fā)布的2010年的報告《面向變化中的世界的核心素養(yǎng)》(Key Competences for a Changing World),“Key Competences”一詞竟然出現(xiàn)了381次,真正成為了“關鍵詞”。因此,始于美國、繼于日本與新加坡且影響全世界的“21世紀核心素養(yǎng)”研究中的“核心素養(yǎng)”就是“關鍵素養(yǎng)”。
2014年3月,我國《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加快“核心素養(yǎng)體系”的建設,以及語文界遷移進來強化“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都取用“核心素養(yǎng)”這個說法,也是頗有道理的。因為,“核心素養(yǎng)”不僅能涵蓋“關健素養(yǎng)”,而且能區(qū)分“素養(yǎng)”中“核心”與“非核心”、“核心”與“一般”、“核心”與“外圍”的不同。如果不加區(qū)分,就會把“核心素養(yǎng)”當作“全面素養(yǎng)”。王教授正是如此,其所謂“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個方面”的素養(yǎng),已經(jīng)是“語文全面素養(yǎng)”了。不信,在這“四個方面”之外,是無法找到“語文非核心素養(yǎng)”的。在無法找到“語文非核心素養(yǎng)”的情況下,這所謂“語文核心素養(yǎng)”還有什么存在的價值?
我們曾說“領導我們事業(yè)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chǎn)黨”,其“非核心力量”不言自明,即中國共產(chǎn)黨以外的全國人民的力量;現(xiàn)在常說“以某某某同志為核心”,其“非核心”也不言自明,即“某某某同志”之外的其他人員。“核心素養(yǎng)”不是面面俱到的“素養(yǎng)大雜燴”,而是全部素養(yǎng)清單中的“核心”部分或“關鍵”部分?!罢Z文核心素養(yǎng)”也不是面面俱到的“語文素養(yǎng)大雜燴”,而是全部“語文素養(yǎng)”清單中的“核心”內(nèi)容或“關鍵”內(nèi)容。人為擴大“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乃至以此取代“語文非核心素養(yǎng)”,就是泛化“語文核心素養(yǎng)”;泛化“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是否定“語文核心素養(yǎng)”。強調(diào)一個事物的前提,是必須正確認識這個事物,否則,任何強調(diào)都會走向反面。
試想,如果強調(diào)的對象都沒有搞清楚,還有什么強調(diào)的必要?“語文核心素養(yǎng)”重要,但“語文非核心素養(yǎng)”就不重要嗎?——
3.“語文核心素養(yǎng)”能取代“語文非核心素養(yǎng)”嗎?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應當怎么界定?要回答這個問題,須從概念的定義的性質著手。概念的定義,所表達的內(nèi)容是人們認識對象的本質屬性,其本質屬性就是一種規(guī)定性,也是確定其核心內(nèi)容與區(qū)分其非核心內(nèi)容的根據(jù)。概念的本質屬性與一般的觀念不同,是對象性認識,它必有與自身相符合的客觀對象。反映語文——語文課程——這對象的本質屬性“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的核心內(nèi)容。它既是對語文核心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又是對語文核心內(nèi)容的嚴格規(guī)定。凡是符合其本質屬性的內(nèi)容,課程機制則接納且將之安排于核心位置;凡是不符合其本質屬性的內(nèi)容,課程機制則堅定地排除于核心位置之外。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物化,系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自然為語文課程機制接納,且置于核心位置。對于學習者來說,作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素養(yǎng)(以下簡稱“語言素養(yǎng)”)無疑是語文素養(yǎng)中的核心素養(yǎng)。而單純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素養(yǎng)(以下分別簡稱“思維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并不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表現(xiàn),也不是語文課程中“綜合性”的表現(xiàn),連語文的一般素養(yǎng)——非核心素養(yǎng)——都算不上,就更不是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了。即使不是單純的“思維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而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中的“思維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也不是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只是語文的非核心素養(yǎng)。因為它們不是語文的本質屬性“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表現(xiàn),只是語文的特有屬性“綜合性”的表現(xiàn)。
為什么要區(qū)別出單純的“思維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與語文的“思維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因為前者首先是學習者學習思維課程、美學課程、歷史課程而形成的關鍵素養(yǎng),即核心素養(yǎng)?;A教育中的學科課程是彼此影響的,至于語文課程中學生獲取些許這三大素養(yǎng)也屬正常,但不是以此為關鍵素養(yǎng),即核心素養(yǎng)。作為母語課程的語文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其核心素養(yǎng)是“語言素養(yǎng)”,也決定了主要任務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至于與此相關的“思維”學習、“文化”學習、“審美”學習都是為之而服務的。不然,就會喧賓奪主,語言運用學不好,其他也學不成。
作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語言素養(yǎng)”能否分解開來討論呢?當然也能。比如“閱讀素養(yǎng)”“寫作素養(yǎng)”“聽話素養(yǎng)”“口語素養(yǎng)”以及相關“文章知識素養(yǎng)”,這些素養(yǎng)都從屬于“語言素養(yǎng)”。王教授把“語言素養(yǎng)”之外“思維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拉進來“分解”,顯然是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擴大與泛化。
值得注意的是,把它們歸為“語文非核心素養(yǎng)”, 主要在于語文的“思維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是圍繞“語文核心素養(yǎng)”而存在的,這些素養(yǎng)形成的條件——語文思維學習、語文文化學習、語文審美學習——都是為語言運用學習而服務的。然而,語言運用學習盡管是語文學習的任務與目的,但如果沒有語文思維學習、語文文化學習、語文審美學習,它本身也是無法存在的。同理,“語言素養(yǎng)”雖然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但如果沒有語文的“思維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本身也是無法形成與完善的,更是無法發(fā)揮其核心作用的。可見, “語文非核心素養(yǎng)”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一樣,是“語文素養(yǎng)”中不忽視與不可取代的重要部分。
[作者通聯(lián):王萬忠,江蘇鹽城市亭湖高級中學; 張悅群,江蘇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學術聯(lián)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