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杰雄
“問題教學”模式指的是在以“問題”為核心來開展整個教學活動,與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對比起來,問題教學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特別是對于歷史這種以研究過去史實為內容的學科來講,問題教學法更有助于打破課堂的沉寂。給課堂注入一股靈動的氣息。
一、用問題來開啟思考
用問題來開啟思考,指的是教師在布置學生提前進行預習時,可以先行埋設下若干個問題。以人教版初一歷史上冊第二單元中的《中華文化的勃興》為例,這兩個課時介紹的都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我們知道,凡是涉及到文化領域的內容,其知識要點都會比較分散和零碎,不同于歷史事件那樣易于梳理,因此,在布置預習作業(yè)時,教師可以提出若干個問題。比如,該課時介紹哪幾個方面的文化,每一個方面里又有哪些突出的成就,代表人物是什么,代表事件是什么,分別是什么時間,對當時以及現代有什么影響等等。當學生帶著問題去翻閱教材,預習教材時,學生會處于有意識、有目的的思考狀態(tài),而不是單純地閱讀文字,知悉內容而已。與此同時,實現帶著問題去思考,那么在上課時,學生的思維也能夠更好地跟著教師的思路來走,不容易走散、走偏。由此可見,用問題來開啟思考在問題教學模式中具有先行者與敲門磚的作用。因此,為了更好地發(fā)揮課前思考的價值,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就要充分以教材為核心,參考教材背后的練習題,教學大綱,教學要求等,將學生所要掌握的內容悉數以問題的方式先行拋出給學生思考。
二、用問題來串聯課堂
用問題來串聯課堂,指的是教師在整堂課中都將問題視為線索,通過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撥開一層又一層迷霧來看到整個內容體系的全貌。以人教版初二歷史上冊第一單元中的兩次鴉片戰(zhàn)爭為例,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史實,其涉及年份也比較長,在這個史實中,教師就要一步步地啟發(fā)學生去思考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比如,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中國的整個國力與人民狀態(tài)一鴉片戰(zhàn)爭的導火線是什么一虎門銷煙的時間、地點、主人公、事件的緣由、后續(xù)的影響一鴉片戰(zhàn)爭中簽訂條約的時間、具體內容、影響一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列強侵華的罪行有哪些一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影響一太平軍抗擊洋槍隊的時間、過程、組織、人物、影響等等,用問題來串聯課堂的好處在于它使得整個課堂顯得非常得緊湊,每一個知識要點之間的銜接度很高,而且教師在帶領學生在破解一個個問題時,就好像不斷地挖掘出史實的本真面貌一樣,步步深入。在這樣的環(huán)境氛圍下,學生的注意力就會不由自主地更容易集中,在思考時思路也會變得更快更縝密。對教師來講,這有助于極大地提高課堂的效率,避免學生思維的“跳線”。
三、用問題來激發(fā)互動
用問題來激發(fā)互動,指的是教師可以通過“問題”這一載體與介質來不斷地與學生問與答,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積極學習性。以人教版初二歷史上冊第二單元中的《洋務運動》為例,教師可以將其與日本的明治維新互動,通過提問學生兩者在阻力方面、程度方面、結果方面等有什么不同,在背景方面、在目的方面、在領導方面、在內容方面有什么相同等,鼓勵學生在積極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后,主動舉手回答。
四、用問題來梳理總結
用問題來梳理總結,指的是教師在課堂的最后,可以通過問題來小結整一堂課的學習成果。比如,將整堂課中被學生解答出來的若干個問題的答案都簡寫出來。以關鍵詞的方式,這樣學生即使在“繁雜吵鬧”的來往問答過后,還是能夠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整堂課究竟學習了什么,這一章節(jié)的重點知識又在哪里,這是問題教學模式下最重要的一個沉淀環(huán)節(jié)。除此以外,教師還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提出來的系列問題,對學生所提問題進行梳理總結能夠幫助教師更準確、更及時地發(fā)現學生可能的思維盲區(qū)或疑問所在,比如,是對事件順序與時間的模糊、是“張冠李戴”、是“片面獨斷”等等,學生所提的問題往往正是學生本身學習習慣或思維模式的問題暴露,如果教師可以仔細地梳理總結,則能夠更好地發(fā)現學生學習的弱點,以此作為自己教學改進與優(yōu)化的參考與方向。
問題教學法,從思維模式來講它就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將問題視為銜接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紐帶與橋梁。從歷史教學的角度來講,教師可以用問題來開啟思考、串聯課堂、激發(fā)互動、梳理總結,將原本零碎分散、看似無趣的知識都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增加課堂趣味性與高效性的同時,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科的熱愛之情。
編輯 張曉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