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丫
名著閱讀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學生名著閱讀教學,能夠擴大學生的語文知識面,開拓學生的眼界。雖然老師們都清楚這一點,可是,現實教學狀況堪憂,很多老師手足無措。萬事開頭難,名著閱讀從七年級抓起很重要。如果能尋得讓師生都能輕松的方法,最好不過,這樣,學生在初中起步階段就能愛上閱讀,會閱讀。八、九年級的兩年時間里,師生名著閱讀將會輕松不少。本人就《童年》教學實踐談一下名著導讀的導的重要性與其閱讀方法的嘗試。
一、 名著閱讀可以將節(jié)選章節(jié)作為閱讀契機
課外名著往往都是厚厚的一本或多本,有不少還是外國的名著,容易讓一部分學生心生畏懼。如何使學生對陌生,甚至不太喜歡的名著產生興趣,滿懷熱情,甚至滿懷激情地主動閱讀,這是導讀課的重中之重?!伴喿x越主動,效果越好。這個讀者比另一個讀者更主動一些,他在閱讀世界里面的探索能力就更強一些,收獲更多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p>
如果說課內的“名著節(jié)選”閱讀教學是一道習以為常的“主食”,那么整本名著閱讀則是為了使營養(yǎng)的品種多樣而準備的“蔬菜和雜糧”。這兩者的關系要理順,“主食”可以看作是精髓,要吊起學生的胃口,要吃好,讓他們還想吃;“蔬菜和雜糧”是健康的保證,不可或缺。因此,教材節(jié)選的“導”要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不僅要提出要求,更要在課內“名著節(jié)選”學習時適時提供一些方法指導,提供一些展示交流的平臺,為整本書的有效性閱讀奠定基礎。
二、“激趣導入”與“再生點”相結合
出色的電影導演總是千方百計地讓電影的開頭能夠就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使觀眾很快“入戲”,教學亦可如此。名著導讀教學,關鍵是通過“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類有獵奇的心理,也有解密的欲望。名著導讀課應該利用這些心理欲望,以挑動獵奇心理、滿足欲望為契機,精心設計。
《童年》在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的節(jié)選文章是《童年的朋友》,筆者在教學第一課時先給學生播放歌曲《童年》。讓學生聽了這首歌后向他們提問:“你們的童年是怎樣的童年呢?”學生大都說他們的童年是快樂的、五彩繽紛的。教師適時引入《童年》的教學:“今天,小說的主人公就沒你們這樣幸運了!”一首歌曲將學生的童年與主人公的童年無形中進行對比,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自然思考這樣的問題:今天的主人公是誰?他的童年與我們的童年有何不同?
這樣,文章的標題和開頭便成了閱讀再生點,觸發(fā)學生的自然思考。比如標題可導出“大家童年的朋友大都是什么年齡段”“文中主人公的朋友是誰呢”等,還可引出對外祖母的人物形象賞析。再如開頭“我醒來時,輪船又顫動著噗噗地響了”。可以提問“我怎么在船上了呢”“坐船要上哪里去”。坐船的前因后果也可以成為這節(jié)課后的再生點,激發(fā)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
三、步步為營,坐實“真閱讀”
真正的閱讀必須有靈魂的參與,它是一個人的靈魂在一個借文學符號構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這漫游途中的自我發(fā)現和自我成長,因而是一種個人化的精神行為。要讓教師和學生正真捧起書來讀,向“假閱讀”和“泛閱讀”說“不”。唯有如此,學生才能真正受益。
有些評論說道,名著閱讀的方法指導,多數已流為共性的方法指導,如邊讀邊摘抄、給章節(jié)寫提要、給語句做批注、讀后寫評論、專題文章比讀等,而缺少個性的能針對名著特點的閱讀方法指導。我要說,共性的方法指導與個性的方法指導并不矛盾。比如《童年的朋友》教學可以作為“導”,激趣的同時,加點方法指導如“給語句做批注”,整理賞析外祖母的幾次眼神描寫。在筆記本上做整理,為跳出節(jié)選篇章、續(xù)接賞析整本書中的其他篇章做好范本。
綜觀名著閱讀現狀,在實際教學中,名著閱讀課一直被上成一節(jié)自由、無序、安靜的讀書課。老師直接撂下一句話“這節(jié)課自己看書”,這節(jié)課就成了自由課,沒有目標,沒有方法引導。學生的無序和無法可循可想而知,成績比較好、自控能力強的同學,閱讀之后可以有一些收獲,但對于中等及以下的同學而言,這樣的課無疑是一節(jié)根據老師布置的題目在文中找答案的自習課,其成效是不言而喻的。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做好節(jié)選篇章的激趣的“導”。吊起學生的胃口,讓他自己想讀,并結合適當的共性方法,使學生無形當中愛上篇章節(jié)選中的人物形象。進而自主追蹤故事情節(jié),感受人物精神,找到生活觸點,聯系文本與生活,學會思考,成長為“人”。由名著節(jié)選到整本書的閱讀,再到其他的名著閱讀,能夠循序漸進地提升思維品質,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