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強,楊兵華,趙洋,胡敬原,白陽
(1.洛陽軸承研究所有限公司,河南 洛陽 471039;2.中國航發(fā)湖南動力機械研究所,湖南 株洲 412002)
某型航空發(fā)動機燃氣渦輪軸前端支點軸承具有高轉速、高dm·n值、高工作溫度、載荷跨度大等工況要求,軸承的設計、制造難度大,為保證裝機安全,考核軸承的性能、壽命等是否滿足發(fā)動機要求,需在試驗機上進行50 h的性能試驗及1 500 h的壽命試驗,為軸承的裝機使用提供試驗依據[1-2]。
如圖1所示,試驗軸承結構形式為雙半內圈三點角接觸球軸承,型號為C276909。軸承內徑為φ46 mm,工作轉速范圍(36 000~45 000)r/min,超轉轉速為47 250 r/min,dm·n值最高為2.13×106mm·r·min-1;軸承采用噴射潤滑,由2個噴嘴供油,供油溫度為80 ℃,每個噴嘴的供油流量為(0.641~0.691) L/min。
圖1 試驗軸承結構
根據要求,需對軸承進行性能試驗和耐久性試驗。性能試驗包括超轉、斷油、輕載、重載等項目,主要考核軸承在極限狀態(tài)下的工作性能,試驗時間為每套軸承50 h,共試驗3套軸承。耐久性試驗用于考核軸承的使用壽命,試驗時間為每套軸承1 500 h,共試驗2套軸承。
試驗測試項目包括:轉速、載荷、供油壓力、供油溫度、回油溫度、軸承座振動、軸承外圈溫度等。
根據試驗要求,選用某型專用軸承試驗機進行試驗,其最高轉速為63 000 r/min,拖動功率55 kW,最大載荷為25 kN,最高滑油溫度150 ℃,各項技術指標均滿足試驗要求。
試驗機主要由主體部件、試驗件潤滑系統、設備潤滑系統、液壓加載系統、測試系統、控制系統、報警保護系統等組成。試驗轉速、載荷采用自動控制,供油壓力、供油溫度等采用手動控制。所有試驗參數由計算機自動采集、存儲。
各試驗參數的測量、控制方式和精度等由試驗機的特性決定,與其他試驗基本相同,均可滿足試驗技術要求的規(guī)定,在此不做詳細描述。
試驗方案的設計主要指試驗軸承轉接段的設計,包括試驗軸系結構、軸承安裝座結構、潤滑噴嘴結構、陪試軸承的選擇、加載方式、回油、密封結構等方面的設計。試驗轉接段設計影響試驗轉子的動力學特性及溫度特性,是試驗能否成功的關鍵。轉接段的設計原則是盡量模擬軸承工作狀態(tài)下的安裝、配合、載荷、潤滑條件,并使試驗轉子的工作轉速遠離其臨界轉速,降低振動,提高試驗時轉子的穩(wěn)定性[3]。
試驗機采用液壓油缸加載,載荷大小由電液比例閥控制。潤滑系統為試驗軸承和陪試軸承提供潤滑油。采用變頻電動機拖動,通過增速器增速后帶動試驗軸系旋轉,并由變頻器控制轉速。
如圖2、圖3所示,試驗軸采用簡支結構,兩端的試驗軸承安裝在軸承座上,右端試驗軸承的軸承座固定在試驗箱體上,起到為試驗軸軸向定位的作用;左端試驗軸承的軸承座與外襯套之間采用間隙配合,軸承座可在外襯套內滑動,軸向載荷施加在該軸承座上,通過左端試驗軸承傳遞給試驗軸,再作用到右端試驗軸承上,2套試驗軸承承受的軸向載荷相同。中間徑向加載軸承采用外圈為三瓣波結構形式的滾子軸承,其位于兩試驗軸承的中心處,作用在該軸承上的徑向載荷平均分配于兩端的試驗軸承,從而保證2套試驗軸承承受的載荷條件一致。3套軸承分別用螺母壓緊,鎖片止動(試驗軸上開鎖片槽)。試驗箱體采用上、下剖分結構,以便于安裝調試。
零件加工完成后,按要求進行試驗轉接段裝配及調試試驗。調試時出現軸承溫度偏高、軸承座振動偏大、噪聲大等問題。在45 000 r/min時,試驗軸承外圈溫度高達170 ℃,試驗箱體振動高達140 m/s2且不穩(wěn)定。另外,停車后(箱體未冷卻前)手動盤車時發(fā)現試驗軸存在卡滯現象,載荷越大,卡滯越明顯,經驗表明試驗無法繼續(xù)進行。
圖2 改進前的試驗軸系結構
圖3 改進前的試驗方案
根據試驗過程中的問題,建立問題故障樹,如圖4所示,從軸承質量、試驗機、試驗工裝、試驗方法等角度依次尋找故障原因。
圖4 故障樹
軸承質量方面,由軸承加工廠從設計、材料、加工、檢測等逐步排查,與相關標準進行對比,結果表明試驗軸承各項性能指標均符合要求。
試驗機角度,檢測試驗軸與增速器輸出軸的對中性,試驗軸承的潤滑情況以及整個軸系的裝配是否滿足要求。采用激光對中儀檢查試驗軸與增速器輸出軸的同軸度,結果表明同軸度符合要求(≤0.02 mm);打開箱體上蓋,啟動潤滑系統檢查各個噴嘴,結果表明噴油位置正確;將試驗軸從箱體中取出,對軸上各零件的裝配位置進行檢查,各零件位置正確,不存在裝配不到位的情況;通過以上檢查,排除了裝配、潤滑、不對中等對試驗的影響。由于加工工藝和焊接水平存在問題,箱體各焊縫沒有焊透,受熱時箱體各部位的變形不均勻,導致兩試驗軸承的安裝孔不同心,可能導致軸承卡滯。
試驗工裝方面,對軸系各個零件進行檢查,與軸系尺寸鏈,各零件尺寸、形位公差等進行比對,結果表明均滿足設計要求。
試驗方法方面,主要從陪試軸承的選用以及各個軸承的布局等角度進行分析。在手動盤車時發(fā)現,中間加載軸承外襯套存在偏擺和平移現象,擺動和移動的幅度較為明顯。軸換向轉動時,外襯套的移動方向也出現變換,說明試驗機運轉時加載軸承的外圈存在擺動和平移?;谵D速、載荷等因素的考慮,本次試驗的加載軸承選取與試驗軸承同機型的滾子軸承,其外圈為三瓣波結構形式。外圈滾道不是圓柱面,圓周面上存在3個高點,同時滾子表面存在凸度。當徑向載荷不是正好作用在凸度的高點時(這種情況不可能長期穩(wěn)定存在),軸承的外圈偏擺就不可避免(當外圈平移到一定位置時,徑向加載油缸桿會限制其繼續(xù)移動),從而導致軸承的振動變大。
根據以上分析,對試驗方案進行以下改進,以降低振動和試驗軸承溫度。
1)改進軸承的壓緊方式。原方案采用螺母壓緊、鎖片止動的壓緊方式。這種方式需在軸和鎖緊螺母上開鎖片槽,雖然鎖片槽采用了對稱設計,但加工誤差導致其不可能完全對稱,軸組件在高速旋轉時各零件上的槽會擾動空氣,增大噪聲;另外,軸組件需先進行動平衡后再拆卸與軸承座一起裝配,再裝配時各零件的周向位置會產生一定變化,很可能導致轉子不平衡量增大,使試驗時振動增大。
改進后的方案采用在軸端面開螺紋孔,用4個M6內六角螺釘壓緊,無需在軸、壓蓋、隔套等零件上開槽,使各零件結構大為簡化,各面基本為完整的圓柱面,不平衡量顯著減小,軸組件動平衡后再拆裝對動平衡精度的影響也大為減小,可有效降低振動和噪聲。
2)將中間加載軸承由1套滾子軸承改為2套角接觸球軸承。由于角接觸球軸承工作時需要一定的軸向載荷,兩軸承之間用彈簧施加軸向預載。改進后結構不存在偏擺問題,提高了加載軸承的運轉穩(wěn)定性,可降低振動。
3)將兩端試驗軸承由厚壁剛性支承改為薄壁彈性支承。改進后的軸承座結構如圖5所示,改進后的支承具有一定的彈性,可有效降低振動,且其結構與發(fā)動機的軸承座結構更為相似,能更好地模擬軸承的工作環(huán)境。
4)將焊接箱體改為鑄造箱體。鑄造箱體具有受熱變形均勻、尺寸穩(wěn)定、吸振性好等優(yōu)點,
改進后的試驗軸系及試驗方案如圖5,圖6所示。
圖5 改進后的試驗軸系結構
圖6 改進后的試驗方案
按改進后的試驗方案進行試驗轉接段加工、安裝和調試,試驗狀態(tài)較改進前大為改觀,在45 000 r/min時,試驗軸承外圈溫度只有145 ℃,試驗箱體振動小于50 m/s2且運行穩(wěn)定,噪聲明顯減小。停車后手動盤車也不存在試驗軸卡滯現象,證明改進措施有效,上述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隨后進行了試驗軸承的耐久性試驗和性能試驗,試驗進展順利。
原試驗方案習慣性的參照常用結構進行設計,而沒有考慮本次試驗的特殊性(高轉速、高dmn值、加載軸承為三瓣波結構),導致試驗時出現軸承溫度高、振動大、噪聲大、試驗軸卡滯等故障。針對故障現象對試驗方案進行了改進,最終排除了故障,得出如下經驗:
1)對于高轉速、高dm·n值以及特殊結構的軸承試驗,轉接段設計時不能沿用常規(guī)軸承的結構,須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
2)三瓣波形式的滾子軸承不適合用作中間加載軸承,容易產生偏擺和平移,導致振動增大。采用2套角接觸球軸承作為加載軸承,運轉平穩(wěn)且可降低振動。
3)軸及轉子的結構要盡量簡化。軸的結構簡單有利于簡化轉子結構,保證加工精度,提高動平衡精度,降低裝、拆難度,從而有效降低振動。
4)試驗箱體盡量采用鑄造件,若只能采用焊接件,則需嚴格控制焊接質量及熱處理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