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日圖那順
兒時,我對母親最早的記憶很晚很晚了,起碼嬰兒期一點記憶也沒有,那個年代也沒留下什么影像資料。因為貧窮小時候我營養(yǎng)不良發(fā)育遲緩,母親說我3歲以后才開始走路。由于缺鈣"方顱"、"羅圈腿”等典型佝僂病表現明顯,缺乏維生素導致口腔出血,皮膚粗糙脫皮等,以致后來我中專畢業(yè)回到村里老人們說:"這孩子也能長成個人!”但我從未怨恨過母親。她嫁給我父親連續(xù)生了我們弟兄4人后,父親被招入包鋼公司當了一名工人,母親一個人家里家外地勞作,默默承擔著一切無怨無悔……
記得母親早早就起床了,她將灶火點燃煮沸鍋里的水好讓熱汽蒸騰溫暖冬天的家,那時不是特別冷的時候都不點爐火。然后母親到村里的飼養(yǎng)院擠牛奶或羊奶給幼小的弟弟們吃,我是家中老大自然就吃飯沒有這香甜奶食了。記憶中兒時的飯常是稀稀的粥煮些土豆、紅薯干、玉米面窩窩還有榨完油的胡麻或菜籽渣餅,偶爾改善伙食是白面饅頭或莜面,至于吃肉只是逢年過節(jié)的份兒了。飯后母親將弟弟們用一張棉被圍起來交給我看管就下地干活了,直到下午太陽落山前回來再給我們做晚飯。衣服是弟兄們輪著穿,老大穿完老二穿。吃飯自然哥哥讓著弟弟多吃一口了。那時是人民公社,不掙工分秋天就不給分糧食,所以母親從不敢懶工一天。即使這樣的艱苦生活,母親都將我們兄弟適齡入學,她常說:“窮人只有上學才能改變命運!"
母親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勞作著,直到包鋼落實政策給我們落戶才回到父親身邊,那年是一九八一年,我初中畢業(yè)考上了重點高中沒上,為了早日就業(yè)減輕父母的負擔上了衛(wèi)校。母親雖進了城,但習慣了勞動的人是坐不住的,她又在父親的五七廠打工,直到她更年期嚴重的身體不適和積勞成疾才做起了家庭主婦。母親拖著老病腿和心臟病做著全家老小的一日三餐,她能把簡單飯菜做出香甜,甚至還能滿足孫子輩們那挑剔的嘴。世界上最好的美食就是母親做的飯了!
父親雖然是工人但在上世紀他那可憐的工資只勉強維持全家人糊口。我們弟兄們先后考學的考學考工的考工都有了工作,孫子輩們也先后考上大學,個個勤工儉學,與人為善,積極向上。是母親的勤勞教育了我們勤奮學習,是母親的勤勞教育了我們發(fā)奮圖強,也是母親的勤勞教育了我們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