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奇軍
耐人尋味的“E”時代—話說尼克爾鏡頭的轉(zhuǎn)型
5月31日,尼康公司同時推出三款單反鏡頭:AF-S Nikkor 28mm f/1.4E ED、AF-S Fisheye Nikkor 8-15mm f/3.5-4.5E ED和AF-P DX Nikkor 10-20mm f/4.5-5.6G VR,其中,前兩款是FX格式的全畫幅單反鏡頭,后者是DX格式的APS-C單反鏡頭。從鏡頭型號可以看出,前兩者屬于最新的“E”系列,后者則屬于上一代的“G”系列。
尼康公司最近幾年在鏡頭群規(guī)劃方面有些耐人尋味—既然自2013年1月29日起開啟了“E”鏡頭時代,那為何還在陸續(xù)推出已經(jīng)過時的“G”鏡頭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尼康F接口的發(fā)展演變說起。
眾所周知,尼康的F接口誕生于1959年。隨著自動曝光技術和自動對焦技術的興起,其他相機廠家紛紛另起爐灶,開發(fā)出具有“革命性”的相機接口,而尼康始終不肯放棄F接口,而只是對其不斷改良,以適應最新的技術。進入自動對焦時代之后,尼康在F接口上增加了電子觸電,以便讓機身與鏡頭進行信息交換,此時的AF尼克爾鏡頭上的光圈控制方式與以前的手動調(diào)焦鏡頭一樣,保留了機械控制方式,鏡頭上依然有調(diào)節(jié)光圈的光圈環(huán)。1992年,尼克爾鏡頭進入“D”時代,“D”表示鏡頭可回傳信息,以用于尼康獨有的3D矩陣測光參考和TTL閃光燈距離運算技術,“D”型尼克爾鏡頭的光圈控制依然采用了機械控制方式,鏡頭上也沒有去掉光圈控制環(huán)。2000年,尼康“G”系列鏡頭問世,“G”與前代“D”鏡頭的最大區(qū)別是取消了鏡頭上的光圈控制環(huán),光圈控制轉(zhuǎn)移到機身上操作,不過“G”鏡頭上還是保留了光圈耦合桿,即“G”系列鏡頭的光圈依舊采用了機械控制方式。2013年,隨著AF-S Nikkor 800mm f/5.6E FL ED VR的發(fā)布,尼克爾鏡頭進入“E”時代,“E”與包括“G”鏡頭在內(nèi)的之前所有尼克爾鏡頭都不相同,即取消了光圈耦合桿,尼克爾鏡頭進入了電磁光圈時代。
既然有了更先進的“E”鏡頭,那為何還要推出過時的“G”鏡頭呢?分析尼康的鏡頭群即可得出結(jié)論,即自從2013年1月29日起,無論全畫幅還是APS-C,所有的中高端尼克爾鏡頭,都變成了“E”型;而入門級鏡頭則依然采用了“G”型設計。尼克爾鏡頭此次轉(zhuǎn)型之所以拖泥帶水,主要是出于成本考慮。相信不久的將來,尼克爾單反鏡頭會全面進入“E”時代。
要想真正認識尼克爾鏡頭轉(zhuǎn)型的意義,我們還要參考一下其他品牌的鏡頭類型。索尼A系列的單反和單電鏡頭傳承自美能達的α系統(tǒng),至今保留著光圈耦合桿;賓得FA接口,是從1974年誕生的PK口改良過來的,也保留著光圈耦合桿。除了上述兩家的單反鏡頭及少量的尼康“G”鏡頭依然采用機械控制光圈外,其他所有可換鏡頭相機系統(tǒng)的鏡頭都采用了電磁光圈形式—數(shù)碼時代以來誕生的新型可換鏡頭相機系統(tǒng),如索尼的E接口、4/3以及M4/3等,不用說都采用了最先進的電磁光圈形式;而先知先覺的佳能從1987年開始,所有鏡頭都采用了電磁光圈形式,EOS系統(tǒng)30年前就進入了“E”時代。
尼康推出100周年紀念版系列產(chǎn)品
為紀念尼康成立100周年,尼康公司發(fā)布了一系列尼康100周年紀念版產(chǎn)品,并專門推出尼康100周年紀念版產(chǎn)品專題網(wǎng)站。這些紀念版產(chǎn)品包括尼康D5和D500兩款數(shù)碼單反相機,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AF-S Nikkor 24-70mm f/2.8E ED VR、AF-S Nikkor 70-200mm f/2.8E FL ED VR三款全畫幅鏡頭,附帶鏡頭內(nèi)部光學鏡片組展示臺的AF-S Nikkor 70-200mm f/2.8E FL ED V鏡頭,尼康與施華洛世奇合作推出一款“NikonⅠ”水晶相機模型,以及望遠鏡等產(chǎn)品。這些紀念版產(chǎn)品均有尼康100周年標識,而數(shù)碼單反相機和鏡頭產(chǎn)品的外觀涂色也沒有采用常規(guī)的黑色,為金屬灰色。
自6月15日開始至2017年8月31日止,各尼康經(jīng)銷商、尼康影像天地(上海、北京、廣州)、天貓尼康官方旗艦店接受相關產(chǎn)品的預訂。
Oppo R11,平價版的iPhone 7 Plus?
本刊2017年第4期“業(yè)界”欄目《手機拍照,怎樣變焦才“無損”?》一文,曾經(jīng)介紹了在第23屆世界移動通訊大會上引起轟動的Oppo“5倍無損變焦”技術。于是人們翹首以盼,等待這款變焦神器的到來。
6月9日,Oppo發(fā)布了名為Oppo R11的智能手機。新聞稿是這樣介紹的:“硬件配置上,R11將前置攝像頭提升至2000萬像素,后置則采用1600萬廣角+2000萬長焦的雙攝像頭系統(tǒng)……”原來,Oppo R11采用的是與iPhone 7 Plus 相似的“雙焦”技術,并非人們所期待的那款“5倍無損變焦”神器。不過,有了“長焦”后,Oppo R11對于喜歡拍攝人像的人來說也值得期待,特別是該手機還可利用“雙焦”技術模擬出大光圈的背景虛化效果。
通過各種渠道無法查證出Oppo R11的“雙焦”具體指標,官方描述其為“兩倍變焦”,即,“長焦”的焦距為其“廣角”的兩倍。按常理推測,Oppo R11 的“廣角”應該為等效28mm,那么“長焦”自然是等效56mm,這與iPhone 7 Plus的“雙焦”設計如出一轍。那么,售價僅為2999元的Oppo R11,是否應該視為平價版的iPhone 7 Plus(5999元)呢?
VR配件熱度升級
6月6日,漫富圖商貿(mào)(上海)有限公司推出Nitrotech N8液壓攝像云臺和VR解決方案。氮氣活塞平衡回彈科技是曼富圖Nitrotech N8液壓攝像云臺的最大亮點,先進科技為連續(xù)反彈力平衡系統(tǒng)提供保證,通過反彈力旋鈕進行細節(jié)參數(shù)設置,可針對不同拍攝要求進行調(diào)整。
2016是VR產(chǎn)業(yè)化元年,眾多VR硬件上市,市場容量也不斷爆發(fā),但VR領域存在一個較難攻克的瓶頸,即使用何種設備來作為VR拍攝設備的支撐,從而保證良好的拍攝效果。此次曼富圖推出的VR解決方案,提供有助于拍攝360度全景視頻的全套產(chǎn)品,包括支架、配件、延長桿、套件等,可有效避免VR拍攝中存在的問題,讓VR全景拍攝變得更輕松。
攝影名家與哈蘇互動頻繁
4 月中旬,哈蘇體驗活動在上海舉辦。6月初,哈蘇體驗活動移師北京,此次哈蘇體驗活動選址于著名時尚攝影師尹超的工作室Super Studio。作為活動的特邀嘉賓,同時亦是哈蘇相機的使用者,尹超現(xiàn)場分享了他的作品以及靈感創(chuàng)意。著名攝影家王建軍的現(xiàn)場演說以及作品賞析,是體驗活動上的另一個亮點。專心致力于中國西部風光、人文地理以及歷史題材的王建軍,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而鮮明的攝影風格,在業(yè)界頗具影響力。
國產(chǎn)品牌腳架,德國團隊制造
6月5日,精嘉在三里屯CHAO酒店回聲劇場舉辦了“2017年新品媒體預覽”活動。之前連獲兩項國際大獎的Alta Pro 2+ 263CT,首次與媒體和業(yè)界亮相。本次發(fā)布的新品還包括VEO唯影系列二代三腳架及攝影包,以及年輕化副牌VK糖果色攝影包。
Alta 銳達系列三腳架為德國團隊設計制造,有許多功能創(chuàng)新。該系列擁有中軸多角度橫置、四種腳管打開角度、外接魔術臂端口等性能,適合專業(yè)攝影師全方位、全天候工作。
精嘉暢銷的VEO唯影超輕碳纖維折疊三腳架也有了二代產(chǎn)品。二代升級版在中軸反折、全景云臺、碳纖維超輕材質(zhì)的基礎上,升級特性包括:玄武巖灰色配色、三種腳管直徑,以及贈送超短中軸、超低角度拍攝功能。最輕型號折疊后僅40.5厘米長、1.2千克自重,輕松收納到旅行包中,隨心隨行。
這回真的“微”了——索尼FE 12-24mm f/4G鏡頭
5月18日,索尼公司同時發(fā)布了兩款全畫幅微單鏡頭FE 16-35mm f/2.8 GM和FE 12-24mm f/4 G。兩款新品均為超廣角變焦鏡頭,不過前者為“GM”系列的“大師鏡頭”,后者則是身價稍遜的“G”鏡頭。盡管FE 16-35mm f/2.8 GM鏡頭級別更高,但很多人最感興趣的卻是FE 12-24mm f/4G鏡頭,主要原因在于它更體現(xiàn)了微單系統(tǒng)的小巧便攜特色,其重量還不到同規(guī)格全畫幅單反鏡頭的一半——索尼FE 12-24mm f/4 G重量僅有565克,佳能EF 11-24mm f/4L USM則為1180克。索尼FE 12-24mm f/4 G不僅體重輕,而且外型也比全畫幅單反同類超廣角變焦鏡頭“瘦小”得多,盡管它的前鏡片也稍微向外凸出,但比起前鏡片碩大無比的佳能EF 11-24mm f/4L USM和尼康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來,可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索尼FE 12-24mm f/4 G鏡頭采用了3片ED鏡片、1片超級ED鏡片和4片非球面鏡片,但沒有采用索尼公司引以為傲的XA超級非球面鏡片,這應該就是此鏡頭“當”不了“大師”的緣由。盡管缺少了高精度的XA鏡片,但從MTF曲線圖來看,其綜合成像素質(zhì)并不遜色于那些“大師”,它的MTF曲線圖甚至比FE 16-35mm f/2.8 GM還要“好看”。
索尼公司之所以不把FE 12-24mm f/4 G鏡頭歸入“大師”之列,一是因為沒有給它配備昂貴的XA鏡片,另外一個原因應該是有所保留,準備將來推出一款光圈更大且配備XA鏡片的“大師”鏡頭,比如規(guī)格為“FE 12-24mm f/2.8 GM”——不信咱們走著瞧。
相比單反相機來說,微單相機的最大魅力在于“微”。索尼A系列的幾款全畫幅微單相機均比全畫幅單反相機“微”了許多,這也是很多人放棄單反而轉(zhuǎn)向微單的主要理由。但索尼之前的全畫幅微單鏡頭一直無法突破“微”瓶頸,其體積和重量指標與同規(guī)格的全畫幅單反鏡頭相差不大。在研發(fā)索尼FE 12-24mm f/4 G鏡頭過程中,索尼終于找到了解決方案。在小巧玲瓏的全畫幅微單相機日益走紅之際,我們真心希望索尼能推出更多的“微”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