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述宏, 黃 衛(wèi), 高源澤
(重慶市第九人民醫(yī)院 綜合肛腸科, 重慶, 400700)
?
一次性吸痰管連接輸液器保留灌腸在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患者中的應用
李述宏, 黃 衛(wèi), 高源澤
(重慶市第九人民醫(yī)院 綜合肛腸科, 重慶, 400700)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灌腸; 一次性吸痰管; 一次性輸液器; 耐受性; 藥液保留時間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AD)是指應用抗生素治療感染性疾病,引起腸道菌群失調而導致的相關腹瀉[1]。研究[2]顯示,可引起腹瀉的藥物中抗生素占25%, 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 AAD的發(fā)病率逐漸升高,受人群及抗生素種類差異的影響,為使用抗生素者的5%~25%。相關研究[3]表明,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減退、機體免疫力下降、用藥種類復雜和量大,易受藥物毒副作用的傷害,故AAD好發(fā)于老年人。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的成分包括長型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腸球菌,灌腸可有效控制老年人AAD。由于傳統(tǒng)灌腸法操作復雜且患者不適感明顯,本研究旨在探討一次性吸痰管連接一次性輸液器保留灌腸對AAD患者耐受性、藥液保留時間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6—12月收治的100例AAD患者納入本研究,男78例,女22例,年齡65~80歲,平均(73.54±9.68)歲,平均病程(15.43±5.21) d。納入標準:年齡≥65歲,確診為AAD患者; 神志清楚、自愿配合相關治療與護理操作者; 無灌腸禁忌證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100例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臨床癥狀、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所有患者或其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① 灌腸液配制: 18粒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去掉膠囊,溶于37~40 ℃的100 mL袋裝0.9%氯化鈉溶液中,備用。② 對照組:灌腸前準備好止血鉗、一次性14或16號肛管、灌腸桶等,采用傳統(tǒng)灌腸方法,將肛管自肛門插入直腸15~20 cm處,液面距肛門低于30 cm, 緩慢灌入藥液。③ 實驗組:灌腸前準備好一次性吸痰管、一次性輸液器、液體石蠟等,于一次性輸液器的藥液過濾器向上3 cm的輸液軟管處剪成45°斜面,以便緊密連接吸痰管。排氣后關緊調速器,取少量液態(tài)液體石蠟潤滑吸痰管前端,將灌腸藥液掛在輸液桿上,患者取左側臥位,吸痰管從肛門插入至20~30 cm處,開啟流速調節(jié)器,以60~80滴/min的速率注入藥物。
1.3 觀察指標
① 耐受性:優(yōu)(無不適感)、良(可耐受的不適感)、差(不能忍受的不適感)。② 藥液外流情況。③ 藥液保留時間(<1 h和≥1 h): 灌腸后第1次排便時間。
2.1 耐受性比較
灌腸后,實驗組患者的耐受性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1。
表1 2組AAD患者耐受性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1。
2.2 藥液外流及藥液保留時間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藥液外流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實驗組患者的藥液保留時間≥1 h者占90.00%,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2組藥液外流及藥液保留時間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1。
AAD是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病情嚴重時可致偽膜性結腸炎,若得不到及時診治,可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病死率高達15%~24%[4]。相關研究[5]表明,難辨產氣莢膜芽孢桿菌產生腸毒素和細胞毒素,造成腸道黏膜損傷和炎癥,與偽膜性結腸炎發(fā)病有關。資料[6]顯示,目前AAD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可能是由于頭孢菌素族、青霉素類、林可霉素、阿奇霉素、氨芐西林等抗生素在臨床的頻繁使用,使正常腸內菌群的自然生態(tài)平衡受到破壞[7], 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導致需氧菌及兼性厭氧菌明顯增加,而生理性細菌數(shù)量明顯減少,使腸道黏膜屏障損傷,影響消化吸收代謝,從而增高AAD的發(fā)生率。亦有相關研究[8]證實,使用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等微生態(tài)制劑可促進腸道正常菌群生長,有效預防ADD,降低其發(fā)病風險。
本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患者的耐受性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傳統(tǒng)灌腸法是使用管外徑為0.9 cm的一次性肛管插入肛門,但由于肛管管徑明顯粗于一次性吸痰管管外徑,同時質地較硬,灌腸桶體積大,使操作更加復雜,患者不適感明顯,耐受性相對較低[9]。一次性吸痰管連接輸液器保留灌腸時,由于一次性吸痰管的管徑較細(管外徑僅為0.4 cm)、質地較軟,對肛管黏膜的刺激強度較小,且操作簡單、方便,患者耐受性高[10-11]。
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的灌腸藥液外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一次性吸痰管可插入20.0~30.0 cm, 而成人直腸及肛管總長度為13.5~17.0 cm, 所以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藥液可至乙狀結腸,更充分地發(fā)揮療效[12]。同時,由于一次性吸痰管連接了輸液器裝置,所以在灌腸過程中可利用輸液器上的調速裝置控制灌腸液流速,并根據(jù)患者對灌腸的反應更加準確地控制藥液流速[13], 從而充分發(fā)揮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藥液的作用,其調速效果強于止血鉗控制速度。
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的藥液保留時間≥1 h者占90.00%, 顯著高于對照組。腸道是對壓力相對較敏感的肌性器官,一次性吸痰管可直接將灌腸藥液注入結腸中,明顯降低短期內進入直腸的灌腸藥液量,防止相應的排便反射發(fā)生,降低對肛門的刺激強度,從而延長灌腸藥液保留時間,增加藥物的吸收,進而促進患者康復。
[1] 王旭, 李紅梅. 口服瀉藥和傳統(tǒng)灌腸在肝脾手術腸道功能恢復情況的觀察[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4, 18(18): 119-120.
[2] 蔡成雄, 劉瑋, 薛曾, 等. 雙歧三聯(lián)活菌聯(lián)合整腸生在預防老年患者抗生素相關腹瀉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 2012, 18(22): 136-137.
[3] Ahmad A, Khan M U, Malik S, et al. Prescription patterns and appropriateness of antibiotics in the management of cough/cold and diarrhea in a rural tertiary care teaching hospital[J]. J Pharm Bioallied Sci, 2016, 8(4): 335-340.
[4] Silverman M A, Konnikova L, Gerber J S. Impact of antibiotics on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and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J]. 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 2017, 46(1): 61-76.
[5] 彭林強, 薛滿, 馬春利, 等. 匹多莫德治療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療效及對免疫功能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6, 20(15): 145-146.
[6] 崔晶晶, 張靜, 李明玉, 等. 自制吸痰管連接輸液器保留灌腸在治療老年患者抗生素相關性腹瀉中的應用[J]. 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 2015, 10(6): 74-75.
[7] Vernaya M, McAdam J, Hampton M D. Effectiveness of probiotics 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 in elderly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J]. JBI Database System Rev Implement Rep, 2017, 15(1): 140-164.
[8] Leibovitz A, Yarovoy A, Sharshar N, et al. 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sease: A primary clinical evalua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in a geriatric hospital[J]. Am J Infect Control, 2016, 44(10): 1158-1160.
[9] Alikhani M Y, Shahcheraghi F, Khodaparast S,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sation of Klebsiella oxytoca strains isolated from patients with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J]. Arab J Gastroenterol, 2016, 17(2): 95-101.
[10] 車媛, 李秋榮.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與腸道真菌菌群多樣性關系[J]. 腸外與腸內營養(yǎng), 2016, 23(3): 165-169.
[11] 王威, 岳妍, 郝莉莉, 等. 微生態(tài)制劑治療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臨床研究[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6, 26(6): 1258-1260.
[12] Haran J P, Wu G, Bucci V, et al.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oea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observation unit patients[J]. Epidemiol Infect, 2016, 144(10): 2176-2183.
2017-02-25
重慶市科技計劃項目(重科技2015016)
R 473.5
: A
: 1672-2353(2017)14-210-02
10.7619/jcmp.201714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