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高
(河南省魯山縣人民醫(yī)院骨科魯山 467300)
經傷椎單側固定與跨傷椎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效果比較
李宗高
(河南省魯山縣人民醫(yī)院骨科魯山 467300)
目的:探討經傷椎單側固定與跨傷椎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3年10月~2016年9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71例,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35例)和觀察組(36例)。觀察組接受經傷椎單側固定治療,對照組接受跨傷椎固定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即刻Cobb角度及傷椎前后緣高度變化情況。結果:治療后,觀察組Cobb角度小于對照組,即刻矯正度大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即刻傷椎前后緣高度及即刻矯正度均大于對照組(P<0.05)。結論:經傷椎單側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較跨傷椎固定治療效果更佳,可改善傷椎前后緣高度及Cobb角,維持脊柱矯正度。
胸腰段脊柱骨折;經傷椎單側固定;跨傷椎固定
胸腰段脊柱骨折多由交通事故、高空墜落、鈍器打擊等外界巨大沖擊力作用于胸腰椎段所致。骨折發(fā)生后需實施手術固定,恢復脊柱位置,減輕和防止脊髓進一步損傷,降低致殘率。跨傷椎固定為臨床治療胸腰椎段骨折傳統(tǒng)術式,但難以徹底糾正后凸畸形,且對突入椎管骨塊及傷椎高度復位效果不佳,術后矯正丟失率較高,預后效果較差[1]。研究指出[2],經傷椎固定治療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術式。本研究采用經傷椎單側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10月~2016年9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71例,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35例)和觀察組(36例)。對照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40.18±5.62)歲;交通事故傷17例,高空墜落傷10例,鈍器打擊傷8例。觀察組:男18例,女18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41.23±5.57)歲;交通事故傷18例,高空墜落傷11例,鈍器打擊傷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于全麻下手術,取俯臥位,懸空腹部,自后正中縱向入路,充分顯露傷椎及其周圍肌肉。
1.2.1 跨傷椎固定取4枚椎弓根釘分別置于傷椎上下,以縱向連接桿連接傷椎,撐開傷椎兩側并予以固定,矯正后凸畸形。
1.2.2 經傷椎單側固定在對照組置釘基礎上,于傷椎完整側再置入2枚螺釘,大小較鄰近椎體螺釘短5~10 mm;安裝兩套縱向連桿,以螺帽為支點撐開復位,矯正畸形;對伴有脊髓損傷者行椎板開窗術減壓,并確定骨折復位情況,必要時給予“L”型復位棒推壓傷椎后緣骨折塊,確保復位滿意。兩組患者均取自體髂骨植入小關節(jié)及橫突處,行植骨融合術。
術后均常規(guī)安置引流管,給予抗感染治療,24 h引流量不足50 ml時拔除引流管,術后14 d拆線,術后1個月適當進行功能訓練。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即刻Cobb角度及傷椎前后緣高度變化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數據處理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Cobb角度變化情況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Cobb角度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即刻Cobb角度小于對照組,即刻矯正度大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Cobb角度變化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Cobb角度變化情況比較(°,±s)
組別n治療前治療后即刻Cobb角度治療后即刻矯正度觀察組對照組36 35 t P 21.78±7.31 20.88±7.63 0.508>0.05 2.05±1.30 4.39±1.54 6.926<0.05 13.09±8.64 8.41±4.21 2.888<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傷椎前后緣高度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傷椎前后緣高度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即刻傷椎前后緣高度及即刻矯正度均大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傷椎前后緣高度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傷椎前后緣高度比較(±s)
治療后即刻矯正度(°)前緣后緣觀察組對照組組別n治療前傷椎高度(mm)前緣后緣36 35 t P 56.71±7.78 57.39±6.56 0.398>0.05 86.41±5.22 85.74±7.61 0.434>0.05治療后即刻傷椎高度(mm)前緣后緣85.41±8.09 79.51±8.21 3.050<0.05 93.21±6.18 88.41±6.57 3.172<0.05 28.41±6.31 22.51±5.60 4.163<0.05 8.51±3.09 5.71±1.53 4.817<0.05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骨科臨床常見疾病,其發(fā)病率為整體脊柱骨折的50%左右,多發(fā)生于T10~L2段胸腰椎,該節(jié)段脊柱由運動幅度度較小的胸段移行為運動幅度較大的腰段,組織結構較為特殊,當外界暴力作用于該處時極易導致骨折發(fā)生[3~4]。臨床治療胸腰椎段脊柱骨折應在保護患者脊髓健康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恢復傷椎生理功能,避免或減少殘疾、偏癱等后遺癥的發(fā)生,改善預后??鐐倒潭ǒ煼m具有較好的復位效果,但易產生懸掛效應,長期會出現椎體高度丟失,后凸畸形。
張騫等[5]研究證實,經傷椎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可有效維持患者術后脊柱矯正度,且術后半年患者Cobb角矯正丟失度僅為(1.1±0.6)°。經傷椎單側固定療法是在跨傷椎固定基礎上,于傷椎置入2枚螺釘,可直接作用于椎弓根對骨折端進行復位,同時促使傷椎向前頂壓,輔助兩側螺釘的鉗夾作用,恢復傷椎原本高度及脊柱生理曲度,削弱懸掛效應,提高傷椎及相鄰椎體堅固性、穩(wěn)定性,促進傷椎前后緣高度恢復,減少偏癱及后凸畸形的發(fā)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即刻Cobb角度小于對照組,即刻矯正度大于對照組,即刻傷椎前后緣高度及即刻矯正度均大于對照組(P<0.05)。說明經傷椎單側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Cobb角度及傷椎前后緣高度,維持脊柱矯正度。
[1]楊勇,鄧曉強.傷椎置釘固定結合椎體內植骨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的進展[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14):154-156[2]張騫,扈桂海,侯學全.經傷椎單側固定和跨傷椎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療效比較[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6,19(1):39-42
[3]鄧曉強,楊勇.傷椎置釘短節(jié)段內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的進展[J].骨科,2014,5(1):59-61
[4]劉羽.后路經椎弓根內固定結合椎體成形術治療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7):1981-1982
[5]張騫,李保健,尚博,等.跨傷椎固定與經傷椎固定治療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療效對比[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3,28(9):811-813
R683.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5.069
201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