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磊
(阜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安徽 阜陽 236041)
【摘要】附加值是當代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重要屬性,企業(yè)通過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藝術含量和文化含量一次次改變了人們對產品的模式化認知,在其設計行為中,理性和感性始終處于天枰的兩端,附加值的途徑也體現在功能型和審美型兩個方面,處理好兩者間的關系,就能掌握住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的鑰匙。
【關鍵詞】理性 感性 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 附加值 途徑
在科學技術日益趨同化、產品同質化的今天,大眾的審美趣味和消費時尚在不斷的變化,企業(yè)只有緊跟市場,研發(fā)出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才能提升自身競爭力,牢牢把握住市場的主動權。在當前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市場中,越來越多的產品具有高附加值的特點,具備新、奇、特的設計態(tài)度,不斷刷新人們對日用品的傳統認知,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商業(yè)奇跡。人們對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附加值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本文擬從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對文創(chuàng)產品的附加值途徑做一些分析和研究。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為附加值下定義:“傳統附加值理論主要有:美國的拉卡附加值理論,把附加值稱為生產價值(ProductionValue),強調了附加值是生產出來的;德國的列曼附加值理論,注重人與資本兩者的關系,強調人的創(chuàng)造作用,把附加價值稱為創(chuàng)造價值(Crea-ted Value);日本的竹山附加值理論,是指銷售額減去從外部購進的價值,所剩余的價值;”
在藝術設計中,產品設計是技術與藝術的融合,涉及到跨學科的綜合運用,如物理學、工程學、哲學、美學等、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中的附加值,分別體現在功能性改造,審美性兩個方面,在當代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設計中,市場繁榮,技術不再壟斷,淘寶店、小作坊,為個性化、多樣性提供了無限可能,產品附加值往往決定了其鮮明的買點,是企業(yè)贏得市場的法寶。
一、功能型附加值
(一)功能至上型創(chuàng)新
功能至上型創(chuàng)新,是指反對多余的裝飾,推崇產品功能,追求形式和功能的和諧統一,該類型以北歐設計為主要代表。崇尚理性的風格,追求實用性、大眾化,是功能至上的主要特點,在外觀上體現對形式美的把握,追求絕對的節(jié)奏感、韻律感和比例關系,以達到視覺的簡化,北歐設計繼承了德國設計的冷靜、嚴謹和冰冷的特點,例如瑞典的燈具設計在結構上喜歡使用連貫的線條,完美的曲線,對比例關系的把握近乎苛刻,仿佛一首現代主義的抽象詩,看似意象間的堆砌,卻韻味十足。產品設計“美”或“不美”、“高雅”或“低俗”的密碼,就藏在形式美法則中,破譯他們需要智慧更需要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
(二)原理突破型創(chuàng)新
原理突破型的創(chuàng)新,是指應用新的技術,新的工藝,改變了人們對產品的傳統認知,突破某種技術局限的創(chuàng)新。從某種意義上講,當處于嬰兒時期的人類,開始學會用石塊來擊打獵物、用木枝鉆木取火,就意味著人類蒙昧時期的終結,學會制造工具,利用技術來解決生存中遇到的新問題。重力感應技術是蘋果公司率先研發(fā)并應用在手機中的新技術,利用地球的重力感知,通過安裝重力感應芯片,將晃動、跌落、上升、下降等動作轉化為電子信號,完成程序設計好的各種功能。隨著這類技術的逐漸成熟,重力感應也逐漸從智能手機、平板應用到了智能電動車、游戲機、家用產品等領域。MUID重力感應燈是一個典型利用新技術,對原有功能進行改造的案例。MUID重力感應燈利用了重力感應原理,燈光的觸發(fā)開關不是一個按鈕,整個產品就是一個超大的開關,仿佛蹺蹺板或者對折的回車鍵,左右有ON和OFF兩個選項,ON端燈亮,OFF端燈滅,重新詮釋了感應燈的設計理念。
二、審美型附加值
(一)趣味型創(chuàng)新
趣味型創(chuàng)新,通過對產品外形的改造,如對動植物特征的模擬、提煉,創(chuàng)作出具有趣味性的產品,是當下產品設計領域一種常用的思維方式。技術手段的提高,造型越來越豐富,師法自然、以天地萬物為師,是設計師常用的創(chuàng)作手法。藝術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設計師靈感的觸角不斷伸向大自然的各個角落,植物、動物、山河湖海,無一不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小到豌豆莢USB分線器、植物護目燈、動物款的兒童拉桿箱;大到國家體育場鳥巢、竹子外形的臺北101塔、廣州新電視塔小蠻腰等,無不通過概括、提煉、歸納的手法將趣味造型巧妙的融入其中,實現了1+1>2的審美效果,趣味性創(chuàng)新的種類繁多,主要有形態(tài)趣味、色彩趣味、結構趣味、肌理趣味等,我們在市場上看到創(chuàng)意產品的大多屬于形態(tài)趣味。
(二)寓意型創(chuàng)新
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將語言定義為一種符號系統,由“能指”和“所指”構成,能指”指語言的聲音形象,“所指”指語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由此延伸到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也充滿了多層次的寓意,被主觀賦予的特殊含義,用在日常的社會活動中,發(fā)揮著獨特的審美價值。產品不應僅僅是產品,而是一種情感的代入,法國著名符號學家皮埃爾.杰羅曾經說:“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并不是購買具體的物品,而是在尋求潮流、青春和成功的象征?!崩缇暗骆?zhèn)的陶瓷流釉水杯,一改傳統瓷器靜態(tài)美的面貌,通過澆釉法、涅槍法、涂釉法等手法,制作出天然釉的流動狀態(tài),隨機形成了一個個形態(tài)自然的花紋,不再千篇一律,人們選購中找到那份專屬于自己的“美好”,流動的掛釉以“水”的造型象征了“財”的寓意,在饋贈中增加了情感的附加值。
馬斯洛在他的需求論中分析到,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第一層是生理的基本需求,第二層是安全性需求,第三層是社交需求,第四層是尊重需求,第五層是理想的實現。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的需求,指的是人類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從這個層面入手,更多體現了文創(chuàng)產品功能性的改造和完善,屬于理性范疇;第三層次到第五層次,更多體現了人對藝術和理想的追求,屬于感性范疇。
當代產品設計更是技術與藝術的融合,決定了設計師理性與感性的思維特點,在文創(chuàng)產品的設計行為中,理性更多體現了人對規(guī)范、秩序、功能的追求,科技的發(fā)展可以改善生活、提高效率。感性是認識世界、感知世界的基本方式,情感的表達、宣泄是人的基本需求,以人為本,創(chuàng)造美、傳播美、讓生活更美好,更是設計師的初衷,在感性思維的支配下,無數的意象被大腦儲存,以備使用。理性和感性處在文創(chuàng)產品天枰的兩端,處理好兩者間的關系,就能把握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