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巍巍
(上海大學法學院 上海 200444)
【摘要】在現(xiàn)代侵權法上,無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注意義務是過錯侵權責任的核心要素,是現(xiàn)代侵權法上過失判定的基準。根據(jù)著名的布萊克法律辭典所給出的權威解釋,過失責任是由于行為人未能盡到相似條件下一個具有普通理性的人所應盡的注意義務而產生的。本文正是以發(fā)生在19世紀50年代的美國Brown v. Kendall案來分析探討過失侵權責任,以期對我國侵權法中的過失責任有所貢獻。
【關鍵詞】Brown v. Kendall案 注意義務 過失侵權責任
一、關于過失侵權責任的案例說明
Brown v. Kendall案發(fā)生在19世紀50年代的美國,本案的基本情況是:Brown和Kendall的兩條狗卷入一場激烈的搏斗,這兩條狗進行了瘋狂地撕咬,這時候Brown和Kendall非常焦急地跟在狗的后面,被告Kendall撿來一根樹棍,試圖將兩條狗驅開,就在被告Kendall舉起樹棍試圖打狗時,樹棍的棍梢恰好碰到站在身后的原告Brown的眼睛上,導致原告眼睛嚴重受傷。后來,原告Brown到法院去起訴被告Kendall,要求其賠償損失。本案的事實非常簡單,但是本案卻經(jīng)過了兩審,初審法院認為被告Kendall應負賠償損失,直到終審法院,馬薩諸塞最高法院意外地否決了原告的訴訟請求。首席法官肖(Lemuel Shaw)認為,被告不需要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在本案中,以下這些情況可能會影響到司法判決。被告Kendall舉起樹棍打狗時,棍梢碰到站在身后的原告Brown的眼睛上,其是否是有意為之還是過失造成?被告Kendall舉起樹棍打狗時,其是否可以合理遇見到危險的發(fā)生?本案是否屬于嚴格責任范疇還是適用過失責任原則?對這些情況的判斷都會影響到法院的最終判決。
在本案的情形中,如果由被告負舉證責任來證明自己是否有過錯,則容易造成被告逃脫責任,因此應有原告負舉證責任來證明被告是否具有過錯。由于當時的情形很難在復制,本案很難去調查取證。如果去調查取證,有必要對原告和被告當時的情境加以研究。
二、案件法律規(guī)范
在當今美國,所有侵權行為均可適用以下三種侵權行為之一:故意侵權行為、未盡注意義務的侵權行為、適用嚴格責任的侵權行為。故意這一概念可以分為兩類: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為人的意愿是追求特定結果的產生。間接故意則是指行為人明確地知道其行為會引起該后果的發(fā)生,即便該后果并不是他追求的結果。過失和嚴重不負責任是未盡注意義務的行為規(guī)則。而嚴格責任所涉及的是沒有過錯情況下的責任。任何基于過錯而產生的損害賠償責任通常應當具備兩個先決條件:損害要有可預見性和存在應受譴責的行為。如果取消了上述一個或者兩個條件后所產生的責任,即為嚴格責任。嚴格責任原則僅在有限的范圍內適用,其中最為重要的適用案件是賣方對有缺陷的產品承擔賠償責任的案件和雇主對雇員的侵權行為承擔責任的案件。
三、對過失侵權責任的案件分析
在本案中,被告Kendall并不追求將原告的眼睛弄傷這一損害結果的發(fā)生,且被告本人也事先并不明確知道該損害結果要發(fā)生,因此排除故意侵權行為的情況。那么該案是否屬于嚴格責任?嚴格侵權責任也稱為無過錯責任,它是美國侵權法基礎結構三步曲中的最后一曲,但是其理論與故意侵權責任和過失侵權責任都有明顯的不同,后兩者都很強調行為人在為一定侵權行為時的心理狀態(tài),追究行為人到底是因為存心希望還是粗心大意給受害人造成了傷害,而前者則根本不關心這一點,只要行為人的嚴格侵權行為給原告的權益帶來了損失,不論他在行為時有無主觀上的過錯,他都需要承擔起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在本案中,被告Kendall拿起樹棍驅趕狗,樹棍作為一種尖銳物體有導致人受傷的可能性,該損害結果應然具有可預見性,因此排除適用嚴格侵權責任。
本案既不適用故意侵權責任,也不適用嚴格侵權責任,其是否適用過失責任?根據(jù)著名的布萊克法律辭典所給出的權威解釋,過失責任是由于行為人未能盡到相似條件下一個具有普通理性的人所應盡的注意義務而產生的。那么什么是注意義務?在牛津大學出版的法律宇典中“注意義務”被定義為:“一種為了避免造成損害而加以合理注意的法定責任。在侵權法中,行為人無需因疏忽而承擔責任,除非其造成損害的行為或疏忽違反了應對原告承擔的注意義務。如果一個人能夠合理地預見到其行為可能對其它人造成人身上的傷害或財產上的損害,那么,在多數(shù)情況下他應對可能受其影響的人負有注意義務。因此,醫(yī)生對其病人負有注意的義務;高速公路的駕車人應對其它人負有注意的義務。”在本案中,被告Kendall作為一個理性的人在拿起樹棍驅趕狗時,其并沒有拿著樹棍故意傷害他人,其行為是一個合理的人應該做的事,即是驅趕狗。被告Kendall的行為,從法理上來講他應然預見到將可能發(fā)生的損害結果,他應然負有注意義務避免給他人造成傷害,他應然具有過失責任。但是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講,由于原告是站在被告的身后而被告正在前面用樹棍驅趕狗,作為一個普通理性的人他實然無法合理地預見到他的行為會給原告造成損害,他實然不存在過失,因此被告實然不存在過失侵權責任。
四、行文結語
綜上所訴,Brown v. Kendall案中,被告沒有故意要去傷害原告,因此也就不適用故意侵權責任,該案也不屬于嚴格侵權責任。從法理上來講,本案被告拿起樹棍這種危險性物體驅趕狗,被告應然預見到可能會給原告造成損害,被告應然負有過失責任。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講,作為一個普通的理性人,被告實然無法合理預見到損害結果的發(fā)生,被告實然不存在過失,因此被告實然不負過失責任,不應該讓被告來承擔賠償責任。通過以上分析,在未來我國侵權法中在建立過失侵權責任時,應該從應然和實然的角度分不同程度的過錯情況來建立過失侵權責任。
參考文獻:
[1]周中舉.美國侵權法嚴格責任的歷史演變[D].西南政法大學,2011.
[2]Vincent R. Johnson,趙秀文.美國侵權法(注釋本)[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文森特.R.約翰遜,趙秀文.美國侵權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