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環(huán)境惡化的加劇,生態(tài)文學脫胎而出,以環(huán)境保護為主題的作品大量涌現,電影《鯊灘》在人類征服自然欲望驅使下,對自然的入侵及其帶來的惡果展示出作品對人與自然共存的呼吁。這部作品發(fā)人深思,能夠喚起和增強人們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
關鍵詞:《鯊灘》 生態(tài)文學 人與自然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全球環(huán)境危機日趨嚴重的情況下,世界各國的學者們開始關注地球的環(huán)境,歐美文學界更是興起了文學批評的浪潮,而生態(tài)文學這一概念在這一時期被提出。[1]在這一思潮的主導下,涉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但是,美國生態(tài)文學批評主要把重點放在長期被忽視的以描寫自然為取向的非小說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上”[2]。一時之間,生態(tài)環(huán)境這一主題也成了電影創(chuàng)作的寵兒,意在引起人們反思、喚起人們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電影作品大量涌現。
在全球倡導環(huán)境保護的時代潮流下,以拍驚悚片而出名的導演佐米·希爾拉也積極投身到這一創(chuàng)作主題中。其導演的《鯊灘》以沖浪愛好者南希和一只鯊魚的殊死搏斗為主線展開,人物關系簡單,情節(jié)卻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影片中南希為紀念早逝的母親而與朋友相約去對其母親有特殊意義的海岸沖浪,在朋友醉酒爽約的情況下,堅持去秘密海岸的她,不幸受到鯊魚的攻擊,被困于離岸不遠的礁石上。在被困的幾十個小時里,南希費盡周折終沒能擺脫鯊魚,最后,與鯊魚的展開了決斗,她借助浮標下面的鐵鏈殺死鯊魚,劫后重生。整部作品重點展現了人類對自然入侵和毀滅的全過程,以此來突出導演對人與自然共存的呼吁。
一、入侵:征服自然的欲望
人類歷來以大自然的主宰者自居,當面對自然的時候,萌生征服自然的欲望就成了自然而然的反應?!鄂彏窂膬入[原因到外顯結果無不顯示出了人類征服自然的欲望。因此,影片中人類對自然入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把鯊魚逼到淺灘和入侵鯊魚在淺灘的領地。
鯊魚的活動范圍一般是在深海區(qū)域,而《鯊灘》中的鯊魚卻來到了淺灘,導演設置這一生活場景意在引導觀眾對其內隱原因進行思考。鯊魚出現在人類沖浪愛好者的活動區(qū)域——淺灘,表面上看來是鯊魚入侵了人類的生活,但是深海生物的入侵是被迫的。具體來說,是人類征服自然的結果。從工業(yè)社會開始,人類大肆破壞自然,到處砍木伐林、建造工廠,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溫室氣體的增加,海水水溫持續(xù)升高;海洋開發(fā)的增多,海洋環(huán)境越來越糟?!拔锔偺鞊?,適者生存”,為了求得生存,海洋生物紛紛離開了原本生活的環(huán)境,到處找尋適合自己生存的場所。《鯊灘》中的鯨魚正是死于這樣的生存條件,也正是鯨魚尸體的氣息引來了鯊魚。鯊魚生性兇猛,人類的殺戮和水里的血腥味使得這一物種更具攻擊力和殺傷性。
面對美麗如畫的大海和靜謐祥和的海面,南希最終難抵誘惑進入淺灘,打破寧靜,這就意味著人類開始了入侵自然的行動。就像登山愛好者嘗試去征服四方高山,探險愛好者想要征服世界聞名險峻一樣,沖浪愛好者南希也試圖去征服不同的海岸獲得不一樣的沖浪體驗。這樣一個景色迷人卻又鮮有人知的淺灘,對她充滿了誘惑。交通的不便、其他沖浪愛好者的善意提醒,都沒有阻擋南希想要穿越這片淺灘的欲望與決心,她最終還是堅持要去像懷孕女人的島上看看。途中,遭遇受傷鯊魚的攻擊,受傷以后,她暫時藏身于鯨魚尸體中。這對于鯊魚來說,是對其獵物的一種搶奪與占領。此時,一只受傷的白鴿落在南希身邊,這一意象意在告訴觀影者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被打破。
二、毀滅:征服自然的悲劇
在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生存環(huán)境下,人類盲目征服自然的欲望必然會給自然帶來災難甚至于毀滅。《鯊灘》中征服的悲劇有兩層含義:一是鯊魚的毀滅,二是人類的毀滅。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這是《老人與?!分斜粡V泛引用的名言。在傳統(tǒng)硬漢精神的支撐下,南希與鯊魚展開殊死搏斗。一次次嘗試逃跑,一次次險入鯊魚之口,隨著漲潮時間的逼近,她精密計算、分階段逃離也無濟于事,還險些喪命。最終,在海底危在旦夕之際,她急中生智,巧用慣性并借助固定浮標的鐵釘殺死了鯊魚。鯊魚的毀滅帶來了南希的生還,但實際上鯊魚和南希的生死并不存在對立關系,也并不是只有自然界生物的毀滅才能帶來人類的生存。他們之所以建立起對立關系,其邏輯順序應該是:南希征服自然的欲望驅使她入侵自然,帶來矛盾,產生對立關系,最后毀滅自然。
息息相關的兩種生物的生存狀態(tài)是相互依存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如此。自然界的生物鏈中,哪怕是互為天敵的兩種生物,一方的存在也是以另一方存在為前提的。人類可以嘗試認識與利用自然,但是并不意味著人類可以脫離自然而獨自存在?!鄂彏分絮忯~的毀滅不僅預示著自然的毀滅,也隱喻著毀滅自然會帶來人類的毀滅。如果鯊魚攻擊成功,被毀滅的將是人類;如果自然界毀滅,最終還是人類自食其果,嘗到破壞與毀滅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果。
三、共存:人與自然和諧的呼吁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點一提再提,甚至上升為很多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指導性思想,這應該也是生態(tài)文學所追求的最高理想。由于工業(yè)社會以后,人們對“人類可以認識與改造自然”的歪曲理解,過度開發(fā),破壞生態(tài),自然災害頻發(fā)。破壞大自然引發(fā)的種種災難,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對立只會兩敗俱傷,共存才是生存之道。在影片中已經隱含了導演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呼吁,影片中,白鴿的用意正在于此。白鴿本身就是和平的象征,和平使者的出現向觀影者展示了影片對人與自然之間和平相處的期望。在南希受傷奄奄一息的情況下,在自己生死未卜的境遇里,南希救助白鴿后將其放生。這也是人類開始愛護自然、向自然示好的一種表現。
生態(tài)價值觀從道德和類似于宗教的高度勸告人類放棄過度追求物質的膨脹欲望,培養(yǎng)對大自然的“完善、完美、親近、諧和的意緒和憧憬”,從精神上重返自然的懷抱。[3]有些觀影者認為,《鯊灘》重點在于宣揚美國文學中歷來吹捧的抗爭到底的“硬漢精神”,贊揚南希不畏困難,歷盡種種磨難,終于戰(zhàn)勝鯊魚的精神,預示著人終將戰(zhàn)勝自然,成為世界的主宰;也有的觀影者認為,美國文學偏重于彰顯個人英雄主義,影片意在通過困難境地的絕處逢生來塑造南希的英雄形象,向人們展示生存意志的堅強。但是不論是“硬漢精神”還是“個人英雄主義”,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顯然是不合適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并不是處于你死我活的對立面,人與自然是相依相存的。電影最后,南希一家一起去到那片海灘,并再次下海沖浪,意在借一家人的融洽相處以及人與大海的相安無事來凸顯導演的意圖: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呼吁。南希姐妹倆在大海里自由的沖浪,人類完全融入到自然之中,成為一個密不可分整體。
四、結語
在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愈演愈烈的當今社會,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頻發(fā),各國均受到這一惡果的困擾。人類不能再企圖征服自然,一味向自然宣戰(zhàn),而要尋找與自然的共存之道,這已然成為趨勢。作為受眾面廣泛的影視作品,成為很好的向人們宣教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理念的途徑?!鄂彏氛窃谶@一社會背景下創(chuàng)作產生的,一改過去與鯊魚有關作品的創(chuàng)作基調,給觀影者以新鮮感,更具吸引力,從而能夠更好地達到宣教作用。
《鯊灘》按照人與自然相處的邏輯順序:征服自然的欲望,引起人們對自然的一系列入侵,進而給自然帶來不可挽回的破壞;征服自然的惡果赫然顯示于人們面前,大量自然物種被毀滅,人類自食惡果,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最終,人類找到與自然的共存之道,那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此突顯整部影片的主題,達到警示世人、引人深思的作用。
注釋:
[1]邵練煉:《重建人與自然和諧——從生態(tài)文明的角度看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外文學文化研究,2012年,第11期,第182-184頁。
[2]程虹譯,巴勒斯著:《醒來的深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版譯序。
[3]王茜:《生態(tài)批評的文化理論視閾》,中文自學指導,2009年,第3期,第14頁。
(劉倩 山東曲阜 齊魯理工學院 273165)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