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詩詞學習中,逐字逐句地串講會讓詩詞教學索然無味。以執(zhí)教李商隱詩歌《馬嵬》為例,引導學生用“趣讀”和“以詩譯詩”的方法讓課堂迸發(fā)出無窮趣味,讓學生在充滿情趣的氛圍中體會到語言文字的妙處及學習語文的樂處。
關(guān)鍵詞:馬嵬;趣讀;以詩譯詩
李商隱的《馬嵬》(其二)是一首詠史詩,入選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教材必修3第七課。全詩共有四聯(lián):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這首詩借“馬嵬驛兵變”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唐玄宗失政的痛心,也給了晚唐統(tǒng)治者以勤政的警醒。全詩句句對比,虛實結(jié)合;語氣升騰跌宕,極盡辛辣嘲諷。首聯(lián)模擬唐玄宗復雜的心理活動,海外尋妃的期待興奮與折回現(xiàn)實后的落寞凄涼形成強烈對比,道出了唐玄宗的無限惆悵與悲痛。頷聯(lián)中的“空聞”與“無復”形成對比,到處是士兵嘩變的喧鬧聲,安逸舒適的宮中生活已不復存在,我們仿佛可以體會到玄宗當時巨大的心理落差,昔盛今衰的感傷也隨之而來。頸聯(lián)把馬嵬劍撥弩張的兇險窘迫與李楊二人七夕賞月的幸福愜意做對比,兩種不同的人生境遇使唐玄宗痛苦不堪。尾聯(lián)把唐玄宗與普通百姓做對比,一代君王竟然連自己心愛的人都無法保護,還不如過著“織綺采?!毙腋I畹钠胀ㄈ?。對比手法讓兩種人生境遇形成巨大反差,諷刺意味強烈,作品主旨也更加突出。此外,“海外九州”“雞人”等典故也使此詩含蓄典雅,給讀者留下許多想象的空間。
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逐字逐句地串講會讓詩詞教學索然無味,也扼殺了學生的內(nèi)在需要。引導學生用“趣讀”和“以詩譯詩”的方法在授課中收獲了許多趣味。我把教學流程設(shè)計成兩個版塊:趣讀、寫讀。
“趣讀”就是用有趣的方法讀,在讀的過程中會感到趣意盎然。把“趣讀”的方法用于課堂教學,從而可以實現(xiàn)“趣教”,化平淡為美妙,變無味為有味,讓學生在充滿情趣的氛圍中品味語言、體悟情感,體會到語言文字的妙處及學習語文的樂處[1]。第一遍讀準字音;第二遍讀出節(jié)奏;第三遍讀出情感。教師每一次都要提出具體要求,做相應(yīng)的指導。沒有教師的示范和指導,誦讀就成了一種單純體現(xiàn)理念、渲染教學氛圍的手段,勞累辛苦卻收效甚微。
如何實現(xiàn)趣味朗讀呢?嘆詞是表達強烈情感的詞語,在誦讀中,適當?shù)靥砑訃@詞可以讓讀者更加深入地體會浸潤在作品中的情感。全國語文特級教師余映潮先生在教授蒲松齡的《狼》一文時,讓學生把表示驚恐的“啊”字插入文中。學生分析討論后認為“啊”字加在“一狼洞其中”一句的前面比較恰當。接下來學生反復品讀“啊”字的驚心動魄之感,讀起來歡欣雀躍,神采飛揚。在教授《赫爾墨斯與雕像者》時,讓學生在“赫拉的雕像值多少”一句前加上“哈哈哈”三個字,體會赫爾墨斯自命不凡的心態(tài)和神情。這樣的朗讀都讓學生興奮不已,在反復玩味中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我借鑒余先生這種加嘆詞的方法,讓學生在頷聯(lián)“無復雞人報曉籌”前加一個嘆詞“唉”,提示學生拉長語音,讀出深深感嘆的味道,體會唐玄宗被困馬嵬時無奈的境遇;在尾聯(lián)“如何四紀為天子”前加上一個嘆詞“哼”,讀出一點兒譏諷之情。這兩個嘆詞讓本來謹嚴莊重的詩變得活潑起來,學生在誦讀中津津有味地體會著嘆詞背后的深意,感悟著作者的情感,整個誦讀環(huán)節(jié)妙趣橫生。
“寫讀”的環(huán)節(jié)是“以‘詩譯詩”,就是用較為淺顯的詩句詮釋原詩的內(nèi)容,把原詩中有些字解釋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擴展一下,力求押韻,寫下來就是“詩”了。余映潮先生在教授陸游的《游山西村》時,讓學生把原詩翻譯成現(xiàn)代詩:“不要笑臘月農(nóng)家的一杯渾酒,豐年足夠的雞和豬把客人挽留。山窮水復前面好像沒有路,柳陰過后花色明艷山西村就在前頭……”[2]這樣的訓練形式讓學生深入理解了原詩內(nèi)容,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這就是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訓練。在“譯”詩前,我先讓學生了解“海外九州”“雞人”“盧家莫愁”三個典故,掌握五個詞語:“徒聞”“空聞”“宵柝”“四紀”“不及”。重點讓學生辨析理解“徒聞”和“空聞”兩個詞語,課下注釋說“徒聞”即“空聞”,指沒有根據(jù)的傳聞。這樣解釋首聯(lián)本無可辯駁,但容易使學生混淆首聯(lián)中“徒聞”與頷聯(lián)中“空聞”的意思。首聯(lián)中的“聞”為名詞“傳聞”,“徒”是形容詞“空,不切實際”的意思;頷聯(lián)中的“聞”是動詞“聽到,聽見”,“空”是副詞“只,僅僅”。這樣,從語義上說,“空聞”才能跟“無復”對仗起來,唐玄宗飽受顛沛流離生活的惶恐與落魄才能表現(xiàn)得更加淋漓盡致。典故的了解和詞語的理解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知識,這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關(guān)鍵。
為降低教學難度,我給學生示范寫了首聯(lián):“海外聽聞貴妃游,夢斷黃粱此生休……”要求學生依照范例續(xù)寫詩歌,寫出自己的理解,只要注重韻腳和基本的對仗就算完成任務(wù)。接下來學生們開始安靜地思考、寫作,五分鐘后展示自己的“成果”。有學生寫道:“只聽軍中鬧嘩變,再無宮人鳴更籌。當日禁軍停不前,可嘆七夕海誓盟。天子愛情守不得,不如農(nóng)家盧莫愁”,設(shè)計這樣的訓練能讓學生興致盎然地投入到“寫”的活動中去,既把握了人物形象又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最后我?guī)е鴮W生梳理詩歌思路,讓學生在大聲朗讀背誦中結(jié)束整堂課的學習。
注釋: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2.
[2]余映潮.聽余映潮老師講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孫建寧(1979— ),男,河北省寧晉縣教育局教科所,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