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階段對《鴻門宴》《項羽之死》等文本進行深度解讀時,對項羽人物形象的剖析常常陷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狀態(tài)。雖然基于其重情重義的逢迎,或是基于殘暴貪婪的批駁是人性的真實流露,但作為從教者必須高屋建瓴,以歷史思維和人文情懷,從性格形成與家世、年齡、稟賦等多維度予以關照,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思路進行客觀推演和理性評價,才可能實現(xiàn)對項羽人格的合理解構。
關鍵詞:二元對立;性格形成;動態(tài)觀察
在《鴻門宴》《項羽之死》等文本教學中,必然涉及到對項羽人物形象的分析。筆者從大量的公開課或教學參考中發(fā)現(xiàn)人們對項羽的評析常常各執(zhí)一端:或者是對于他的兇猛強悍、重情重義、豪爽坦誠極盡溢美之詞;或者是對他的剛愎自用、任人唯親、殘暴貪婪等大加撻伐。而這種淺嘗輒止的做法,缺乏對項羽人格形成的一個動態(tài)觀察和理性評價。本文則嘗試從“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思路和角度,對項羽性格形成、命運悲劇的內(nèi)在原因進行解析。
一、項羽的出身
項羽系出名門,為楚國的貴族后裔,名將項燕的孫子。在《項羽本紀》中記載:“陳嬰乃不敢為王。謂其軍吏曰:‘項氏世世將家,有名于楚……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眾從其言。”由此可見,項氏作為望族地位之高、號召力強。
如此顯赫的家族,其家學淵源必然在項羽的身上有所繼承和體現(xiàn)。據(jù)《左傳·昭公二年》記載,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課表中,已有“詩”“禮”“樂”“春秋”“故志”等??梢韵胍?,貴族家庭的耳濡目染,決定了項羽的一些行事原則和待人原則。如“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 ,這是許多貴族禮賢下士的表征,是仁者愛人的積極踐行。而在《鴻門宴》中,適逢千載難逢的機會,但項羽如泥塑的菩薩一樣,遲遲不愿動手,一是被劉邦的言辭打動,頓生羞愧之心,不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二是不愿落個恃強凌弱的罵名,想求個光明磊落的口碑??v觀項羽的一生,《鴻門宴》上的表現(xiàn)應該是真實、清晰的,一是《史記》在此筆墨最多,細節(jié)最豐富,二是酒席之上,主客之間,間不容發(fā),充分展示了項羽純粹自我的一面,他對名譽二字看得格外重,這是貴族的自我道德約束和家風熏陶造成的。
對分封制的態(tài)度,也是與其出身有著深層次的關系。祖輩的榮光,“世世代代為楚將”,在他的心里是揮之不去的。重建祖上的威名和功勛,與恢復曾經(jīng)的政治制度和格局,是項羽人生價值觀的兩個方面。同時,周代的政治制度歷史悠久,余韻未消,也成為項羽成長和思維的起點和歸宿,這如同孔子要恢復周禮一樣,身處天下革滅殆盡之際,無法預見未來,只好重拾過去。
二、項羽的年齡
26歲,破秦軍于巨鹿,隨后諸侯軍皆屬項羽。27歲,大擺鴻門宴,尊楚懷王為義帝,分封十八諸侯王,自立為西楚霸王。29歲,以3萬兵破漢兵56萬于彭城。俘獲劉邦父、妻。30歲逐亞父范增。32歲,兵敗垓下,自刎烏江。
盤點項羽人生最重要的幾個時刻,不覺讓人感慨,項羽如同一個時代的幸運兒,在懵懂之間被推上了舞臺,成為意外的主角。在大是大非面前,他的社會歷練和經(jīng)驗蒼白如紙,特別是在與劉邦這位已經(jīng)年過半百的老江湖對擂中,他完全沒有還手之力。例如,在項羽的思維中,楚漢戰(zhàn)爭可以簡化為他和劉邦的一次“單挑”,他的充滿了正義感——“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的請求提出后,即使劉邦不回答,我們也會瞠目結舌了,在古今中外所有的政治角斗場上,這是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提議,我們再也看不到如此青澀的角斗士了。當然,這次滑稽的鬧劇正由他的涉世之淺和少不讀書共同導演的。
另外,在《項羽本紀》中有人游說項羽道:“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年輕的項王用兩個理由否定了這個提案,第一個是“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這當然不是關鍵原因,完全可以如同歷朝歷代那樣重建,第二個是:“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錦衣夜行”這樣的淺層次認知能力,是一個青年人所無法避免的,青年人所能夢想到的一切,財富、女人、權力,項羽都擁有了,他還缺乏安全感的年幼性情,迫切需要尋找到得以皈依的歸屬地,家鄉(xiāng)和父老讓他迅速膨脹的自我認知可以得到慰藉和安頓,他需要停一停,緩一緩,至于江山永固,清除余孽,這些需要一個男人至少走過青春的躁動,到了中年時候會思考和面對吧。
對待義帝,項羽年輕人的叛逆心理作祟,剛剛長大成人,不諳世事,又赫赫戰(zhàn)功在側,群雄俯首帖耳,項羽鞭笞天下,唯我獨尊,哪里會容得下個皇帝在上面礙手礙腳,于是當初項梁、范增輩立懷王以求“楚將蜂起爭附”“收楚族心、鼓楚族民”的良苦用心全拋在腦后,從而造成了在政治上最大的被動局面,而一發(fā)不可收拾。
三、項羽的天分
項羽的天分體現(xiàn)在無師自通、所向披靡的戰(zhàn)力和一往無前、舍我其誰的魄力?!俺酰椉畬W書、劍,不成” ,但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沒有認真系統(tǒng)學習劍術的項羽,一次次手起刀落,從未遇到任何有效的反抗,即使在窮途末路之時,征戰(zhàn)一夜半天,他“持短兵接戰(zhàn)”,仍“所殺漢軍數(shù)百人”,這就是躍然紙上的萬人敵,項羽的擊殺能力只能用出神入化來形容。
項羽一招鮮,吃遍天。兩次以少勝多的大戰(zhàn)役,一次著名的破釜沉舟,使項羽威震華夏,另一次率3萬精兵千里奔襲,犯兵家之大忌,卻將56萬漢軍聯(lián)盟打得落花流水,成為千百年戰(zhàn)爭史上奇之又奇的案例。但事情的反面就是,這樣的成功,導致了項羽對武力攻伐的迷信。年輕的項羽相信,兵鋒所向,必然勢如破竹。天時、地利、人和等等因素,與他的虎威相比,頓時黯然失色,于是勝利的天平逐漸倒向了劉邦的一面。
個人能力卓絕的惡果之一就是完全擠占了身邊人的施展空間。韓信、陳平、黥布等原來都是項羽的部下,但后來卻一個個的離開了他投奔劉邦去了。這些人為劉邦奪天下立了巨大的功勞,尤其是韓信,給了項羽致命的一擊。但對于項羽來說,隨著戰(zhàn)事的進展,敵人愈發(fā)不堪一擊,在摧枯拉朽的征伐中所獲得快感愈盛,他愈發(fā)現(xiàn),周圍人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在幾次關鍵戰(zhàn)役中,我們看不到范增等人在其中的無法替代的價值,韓信、陳平等人更是無用武之地。在項羽平定天下的過程中,項羽的個人作用太大,以至于即使像鴻門宴這樣關鍵時刻,項羽不覺得沒有聽從范增等人的安排,會導致什么嚴重后果,此前沒有,此后也不會有吧。
其次,是對身邊人信心斗志的無情碾壓。項羽的一騎絕塵,所攻者破,所當者死,讓對他忠心耿耿的將領心生敬畏,縮手縮腳。所以我們看到,當楚漢戰(zhàn)爭后期,項羽面對兩線作戰(zhàn)的時候,就出現(xiàn)了分身乏術的局面,楚軍陣營里,再沒有獨當一面的人物,甚至在防守端,也會出現(xiàn)致命的錯誤,即“大司馬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漢擊之,大破楚軍,盡得楚國貨賂”,這場巨大的挫敗,直接導致了垓下之圍。
楚漢戰(zhàn)爭,在中國的關注度,怕只有三國故事可以與它相提并論。而這其中,人們津津樂道的焦點又常常集中在項羽的性格與成敗的關系上,力盡烏江千載后,古溝芳草起寒云。項羽所帶給我們的思考,恰如烏江水,歷久而彌新。
作者簡介:謝來達(1980— ),男,河北省秦皇島市第三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