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陳駿濤
我讀李元洛《詩美學》
北京 陳駿濤
——編者
我讀李元洛先生的《詩美學》,是在二十多年之前,讀的是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的初版本。說實話,我對詩學僅具備一點基本的常識,一向沒有什么研究,那是一次完全帶著任務(wù)的閱讀。起因是當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要上馬一個叫《中華文學通史》的浩大工程,屬“九五”國家社會科學規(guī)劃重點項目,共十卷,由當年文學研究所所長張炯先生、學術(shù)委員會主任鄧紹基先生和資深研究專家樊駿先生出任主編。我參加的是“當代文學編”理論批評部分若干章節(jié)的寫作,這些章節(jié)修訂入書后總共約計八萬余字。其中有一章是“新時期活躍的理論批評家(下)”,特別列出了“詩歌研究與謝冕、李元洛”一節(jié),把謝冕和李元洛作為新時期詩評家中兩位代表性的人物推出。其間曾這樣寫道:“作為詩評家,如果說謝冕是以熱烈的、開放的、進取的文化性格,而成為一個不安分的文學時代的獨特產(chǎn)物和典型代表的話,那么與他基本上屬于同代人的李元洛,則是一個冷靜、穩(wěn)健、扎實的求索者?!?二者文化性格的不同,造就了他們各自不同的詩論。固然當年謝冕的詩論既出,那種“登高一呼,應者云集”的局面,在李元洛這里始終未曾出現(xiàn),但李元洛的詩論更具潛移默化的特點,對它長遠的影響似也不可低估。
這樣,當年我就因文而與李元洛先生相識了。具體涉及他的《詩美學》,在《通史》一書中,曾這樣寫道:“這部五十余萬字的論著,既是李元洛本人研究詩學的集大成的成果,也是當代詩學研究成體系的代表性著作。他從詩歌美學的高度解釋詩歌創(chuàng)作現(xiàn)象,從詩的審美主體的美學心理機制出發(fā),探討詩的思想美、感情美、意象美、意境美、想象美、時空美、陽剛美、陰柔美、含蓄美、通感美、語言美、形式美、自然美、詩藝的中西交融之美,最后歸結(jié)到詩人與讀者共同的審美創(chuàng)造,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詩美心靈流程,也造就了這部著作的獨特的體系?!?/p>
對李元洛的詩學觀念,在這部書中是這樣表述的:“李元洛關(guān)于詩學的主要觀點是:中國的新詩應該縱向地繼承傳統(tǒng),橫向地向西方借鑒,以中為主,中西融匯;解決好社會學與美學、小我與大我(小宇宙與大宇宙)、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國與西方、再現(xiàn)與表現(xiàn)、作者的創(chuàng)造與讀者的再創(chuàng)造的辯證關(guān)系;力求民族化、現(xiàn)代化、藝術(shù)化和多樣化。他的這些觀點被認為是穩(wěn)健的詩學理論主張。”
這就是《中華文學通史》當年對李元洛的初版《詩美學》的基本評介,這些評介固然最初系出自我的手筆,但成書之后,實際上也就代表了當年《中華文學通史》編者的觀點。
如今,《詩美學》一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再度推出了修訂版,修訂版書前還有黃維樑先生的一篇大序:《古今遐邇貫珍書》。由于時間匆迫,我一時還難以對新舊兩個版本的《詩美學》做出認真的、對照式的比較分析,但我相信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者的鑒別力,也相信寫序的黃維樑先生的學養(yǎng)和眼光,此書的新版肯定要比舊版更有推進!故特草此小文,借以祝賀同齡人李元洛先生及其《詩美學》一書全新登場!
我因年事已高,思維遲滯,加以行動不便諸原因,不能出席此次研討會,深感遺憾!僅草此小文,權(quán)充研討會的發(fā)言,不當之處,尚請李元洛先生、黃維樑先生和與會的各位朋友批評指正!
李元洛,1937年生,湖南長沙人。歷任《湘江文學》評論組副組長、組長,文藝理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湖南分會副主席、創(chuàng)作研究室主任,湘潭大學、西南師范大學兼職教授,長期從事詩歌理論和藝術(shù)的研究。李元洛先生的《詩美學》初版于1987年,2016年10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修訂版。值修訂版出版之際,出版社邀請國內(nèi)知名學者召開了關(guān)于此書的研討會。本刊選發(fā)本次研討會的部分文章,既是對李元洛先生的致敬,也是想通過此書,讓我們的讀者了解李元洛先生及其專家學者對于詩歌美學的相關(guān)研究,也期待能由此引發(fā)讀者對此話題的思考與討論。在此也特別感謝陳駿濤先生的穿針引線之勞。
2017年9月10日教師節(jié)草就于北京耄耋齋
9月17日修訂
作者
: 陳駿濤,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文學系教授,曾任《文學評論》編輯部主任、雜志社副社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中國新文學學會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