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7年5月,英國工黨領袖托尼·布萊爾當選為英國新一任首相,結束了英國保守黨長達18的執(zhí)政。布萊爾上臺以后,對內,將“第三條道路”理論作為工黨執(zhí)政基本方針;對外,布萊爾提出外交新思維,也就是所謂的“新干涉主義”和“新國際共同體主義”,試圖重塑英國大國形象。布萊爾外交新思維的理論基于冷戰(zhàn)后國際格局的變化,也與工黨精神導師安東尼·吉登斯的全球秩序觀和布萊爾本人的基督教道德觀息息相關。
關鍵詞:英國 托尼·布萊爾;安東尼·吉登斯;外交新思維
前言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冷戰(zhàn)后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全球化的到來,世界整體性和復雜性的增強。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的外交政策都傾向于務實和靈活。作為現(xiàn)代思想理論發(fā)源地之一的英國,更是希望在這種背景下,力圖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來影響國際政治走向,以期達到重塑英國大國形象的目的[1]。
布萊爾政府上臺后,英國在國際舞臺顯得十分活躍。早在1994年競選工黨領袖的時候,布萊爾就曾明確表示:“英國處在十字路口上,工黨做好了準備。我們的挑戰(zhàn)是為新的不斷變化的世界制定一種新的基本政治綱領?!盵2]他所提出的一些外交新思維,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而在這些外交新思維中,尤為我們所熟知的,就是他所提出“新干涉主義”和“新國際共同體主義”。筆者認為,布萊爾的“新干涉主義”和“新國際共同體”在西方國家爭取國際主動方面,可以作為一個相當?shù)湫偷陌咐?。因此,本文將就布萊爾這些外交新思維的內容,特點,理論來源為切入點,深入研究該外交政策。
一、布萊爾的外交新思維
英國是一個有著獨特外交傳統(tǒng)的國家。在近代歷史的若干個時期,隨著國際環(huán)境的變化,英國的外交政策也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從“孤立主義”到“均勢主義”再到“現(xiàn)實主義”,務實的外交傳統(tǒng),為英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利益的獲得不簡單是靠靈活務實的外交政策,而主要是以強大的實力作為依托。20 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使英國的政治經濟實力受到極大沖擊,英國開始淪為一個二等強國。冷戰(zhàn)期間,兩極格局的形成使英國受到美國的支配,并受到蘇聯(lián)的威脅。隨著冷戰(zhàn)的結束和兩極格局的消失,國際形勢和國際安全結構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世界格局呈現(xiàn)出一超多強的態(tài)勢。由于沒有了蘇聯(lián)的危險,英國的安全問題基本解決,但同時英國在國際外交中的特殊作用也大為削弱。冷戰(zhàn)后初期,由于梅杰[3]所帶領的保守黨僵硬的外交作風,導致英國外交在上世紀90年代陷入嚴重的危機。因此,布萊爾上臺以后,迫切尋求改變。
英國雖然無可爭議地衰落了,但縈繞在英國人腦海里的大國情懷,還是促使著英國積極尋求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權。硬實力方面,英國已經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因此英國更加追求在軟實力上發(fā)揮作用與影響。英國希望以英語為橋梁,通過思想和文化方面的感染力使英國成為世界的燈塔和21 世紀的楷模。事實上,自布萊爾上臺以來,其推出的“第三條道路”理論[4]已成為理論界的人們熱議的話題,并在歐洲引起廣泛關注與影響,因此,在外交領域布萊爾也充滿了激情與自信。
1999 年4 月22 日,布萊爾在芝加哥經濟俱樂部發(fā)表題為“國際共同體主義”(Doctrin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的演講。演講中,布萊爾提出:“長期以來,不干涉主義一直被視為國際秩序的一個重要原則,但不干涉主義原則必須在一些重要方面加以限定。國家主權并不及人權和防止種族滅絕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價值觀的傳播會增進我們的安全”[5]?!拔覀冊趯ν庹叻矫嫠媾R
的最緊迫的問題是,要為我們積極介入他國沖突提出正當?shù)睦碛伞?。這段演講正式宣告了“新干涉主義”(New interventionism)登上國際舞臺,布萊爾也把“新干涉主義”視為“國際關系新的準則”。因為這場演說是在科索沃戰(zhàn)爭期間發(fā)表的,加上布萊爾在科索沃危機前后的積極表現(xiàn)?!靶赂缮嬷髁x”一經產生,便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科索沃戰(zhàn)爭后,“新干涉主義”成為布萊爾外交的指導思想,“新干涉主義” 也成為布萊爾外交新思維最為集中和全面的體現(xiàn)。
從內容上看,“新干涉主義”的基本論點是“人權高于主權”,并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主權有限論”、“主權過時論”、“人權無國界”等論點;其次,“新干涉主義”強調要“捍衛(wèi)人類普遍的價值觀”,宣揚“人道主義”、“民主與法治”是西方共同的價值觀。“新干涉主義”的“新”體現(xiàn)在與“干涉主義”的對比上。“干涉主義”最早以“人道主義”為借口,對其他國家進行武力干預。格老秀斯[6]在他的《戰(zhàn)爭與和平法》中提出:“如果一個統(tǒng)治者對他的臣民進行迫害,以至于無人能在這種迫害中受到保障,那么在此情況下,人類社會就可以行駛那被天然賦予的權利?!边@被視為是對“干涉主義”的第一次權威性陳述[7]。布萊爾的“新干涉主義”既有對格勞秀斯思想的繼承,又有基于冷戰(zhàn)后國際形勢變化而做出的進一步發(fā)展。此外,安東尼·吉登斯的全球秩序觀和布萊爾本人的基督教道德觀對布萊爾的“新干涉主義”理念也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二、安東尼·吉登斯的全球秩序觀
冷戰(zhàn)結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深,使得以安東尼·吉登斯[8]為代表的英國中左翼開始重新考量國際局勢。安東尼·吉登斯認為,全球正在形成一種新的秩序,世界性國家以及以此為基礎的世界性民主正在形成。因此,有必要建立全球統(tǒng)理結構。
吉登斯提出,在全球化語境下,民族——國家的形態(tài)正在發(fā)生改變。雖然民族—國家仍然是國際舞臺中最重要的行為主體,但是今天的全球秩序已經突破了國家的層次。在其著作《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中,吉登斯寫道:“社會民主主義者應當在這個全球化的世界上為國家尋找到一個新的角色定位。正在形成的世界秩序不可能僅僅作為一個‘純粹的市場來維系自身的存在,市場在整合為一體的同時也分化為碎片。因此,重申民族——國家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9]”雖然民族—國家的作用依然重要,但是國家必須重新審視并變革其在國際關系中的地位。他指出:“民族國家的形成始于它們發(fā)展出明確的“邊界”(borders),以取代更傳統(tǒng)的國家所特有的那種模糊的“邊疆”(frontiers)。當代國家的邊界之所以逐漸又演變?yōu)檫吔?,乃是因為它們與其他地區(qū)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而且,他們越來越多的參與到與各種跨國集團的交往之中。歐盟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但邊界的弱化也同樣發(fā)生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10]”因此,如何面對“邊界”到“邊疆”的變化,是民族—國家理應思考的事情。吉登斯認為,國家應當尊重民族與文化的多樣性,在此基礎上進行民族認同。如何建立這種民主認同,吉登斯也給出了思路。“民主國家的民主化不能僅僅被當成是一個地區(qū)或者一個國家的事情,國家應當具有全球性的眼光,而向上的民主化也不應當停留在地區(qū)層次上。向下的民主化以公民社會為前提”[11]。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吉登斯不僅認為主權的模糊是必要的,而且國家應該自信地接受對主權的限制。民族—國家和跨國公司一樣,不能逃避國際社會的監(jiān)督。因此,“新干涉主義”在理論上是與“第三條道路”有相通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則主要體現(xiàn)在:保護人權比維護主權更為重要。endprint
在提出世界性民主之后,吉登斯進一步提出:既然出現(xiàn)了世界性的民主趨勢,那么進行全球性的治理也是勢在必得的。吉登斯指出:“全球化進程使權利從各個國家轉移到了非政治化的全球領域。但是正向其他任何社會壞境一樣—或者,由于其更大的普遍重要性而更有甚者—這一領域任然需要規(guī)則,即權利和義務的設置:‘哪里有社會,那里就應該有法律”[12]。
吉登斯的這些思想深深影響了布萊爾,吉登斯也因此被布萊爾視為自己的精神導師。布萊爾認為:“隨著權利愈加分散,邊界愈加模糊,所謂的全球一體化正在改變民族國家的本質,全球化不僅是經濟的全球化,也是政治和安全的全球化?!盵13]因此有必要加強現(xiàn)有國際機構的權威性或以更具權威性的國際機構取而代之。
三、布萊爾的道德觀
除了第二節(jié)提到的吉登斯思想對布萊爾的影響之外,基督教思想也對布萊爾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尤其體現(xiàn)在布萊爾的政治理念上。作為英國首相和工黨黨魁,布萊爾的個人理念對英國的內外政策都產生著重要影響。1998 年9 月《經濟學家》雜志中曾提到這么一句話:“新工黨在做什么,什么就是第三條道路”[14]。事實上,布萊爾新工黨執(zhí)政時期,英國政治,無論是內政還是外交都打上了深深的布萊爾烙印。在自己的著作《新英國—我對一個年輕國家的展望》中,布萊爾提到:“我是一個徹底的基督徒”[15]。人生應該有目標——包含著責任感的道德目標。對這句話,布萊爾是這樣理解的:“麥克馬利的意思是人性內在的欲望,只能通過責任來實現(xiàn)。對于政治家,這個思想具有重要影響。它意味著你要看到你周圍對變革的需要以及你要承擔進行變革的責任?;浇绦叛鲆馕吨悴荒軐⒆约号c周圍世界分離?!盵16]因此,布萊爾認為,基于冷戰(zhàn)結束全球化帶來的大變革,英國應該做出積極的反應。接著在談到宗教是非觀的時候,布萊爾提出:“討論‘罪孽將是一個在政治上日益重要的領域。我的意思不是個人道德意識上的,而是在當今世界中有一種拯救和重新建立價值觀和共同行為標準的愿望。[17]”因此,布萊爾認為對于當今世界上存在的“罪孽”,我們有理由去討論,并有理由去掃除“罪孽”?!澳切┩ㄟ^道德審判的人必須首先檢驗他們自己的道德狀況”[18]。
以上這些觀點構成了布萊爾政治哲學思想的基礎。布萊爾堅持基督教對于人類辨別能力的判斷,因此他強調用基督教的道義標準來衡量一個國家。正如他所言“基督教對人類抱樂觀而不是幼稚的態(tài)度。他能識別何為善事,知道行惡的能力。我相信為行善、避惡而生生不息是人類生存的目的。人類正是以此取得進步?!?/p>
結語
由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首先,布萊爾的“外交新思維”是冷戰(zhàn)結束和全球化趨勢加強的背景下,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和國際關系變化的產物。其次,它是英國工黨執(zhí)政基本方針“第三條道路”理論在國際政治領域的一個延伸。是在野18年后重新上臺執(zhí)政的工黨雄心勃勃,試圖扭轉英國在國際外交上的頹勢,改善自身處境的一種努力。作為工黨的精神領袖,安東尼·吉登斯的“全球秩序觀”為布萊爾的外交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最后,筆者認為,作為英國首相和工黨黨魁,布萊爾的個人理念對英國的外交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布萊爾的基督教道德觀、價值觀深深的融入到了其執(zhí)政理念中。于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新干涉主義”和“新國際共同體主義”,為何也被稱為國際關系中的“布萊爾主義”。
參考文獻:
[1]英國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實力不可避免地衰落了,淪為二流國家。
[2]【英】托尼·布萊爾,《新英國:我對一個年輕國家的展望》,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 年,第9頁。
[3]約翰·梅杰(John major),英國政治家,保守黨人士,于1990至1997年出任英國首相。
[4]興起于上世紀中后期的一種社會思潮,一條既不同于以國家干預為主的傳統(tǒng)民主社會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也不同于自由放任主義的道路,安東尼·吉登斯為這一理論的集大成者。該理論核心是社會民主主義的“現(xiàn)代化”或革新,背景是全球化。
[5]布萊爾1999 年4 月22 日在芝加哥經濟俱樂部的講話。
[6]胡果·格老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出生于荷蘭,國際法學創(chuàng)始人,有“國際法之父”的美譽。代表作品:《戰(zhàn)爭與和平法》。
[7]賀鑒,《人道主義干涉”對國際法基本原則的沖擊》,《河北法學》,2006 年第11 期。
[8]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英國工黨著名理論家。其在著作《超越左與右—激進政治的未來》中率先提出“第三條道路”理論,在西方世界引起巨大反響。
[9]【英】安東尼·吉登斯著,《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三聯(lián)出版社,2000 年,第133 頁。
[10]【英】安東尼·吉登斯著,《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三聯(lián)出版社,2000 年,第134 頁。
[11]【英】安東尼·吉登斯著,《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三聯(lián)出版社,2000 年,第81 頁。
[12]【英】安東尼·吉登斯著,《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三聯(lián)出版社,2000 年,第147 頁。
[13]1999 年4 月22 日布萊爾在芝加哥經濟俱樂部的演講。
[14]王振華、陳志瑞主編,《重塑英國:布萊爾主義與第三條道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年,第18 頁。
[15]【英】托尼·布萊爾,《新英國:我對一個年輕國家的展望》,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 年,第75 頁。
[16]【英】托尼·布萊爾,《新英國:我對一個年輕國家的展望》,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 年,第73 頁。
[17]【英】托尼·布萊爾,《新英國:我對一個年輕國家的展望》,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 年,第74 頁。
[18]【英】托尼·布萊爾,《新英國:我對一個年輕國家的展望》,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 年,第75 頁。
作者簡介:周密,鄭州大學歷史學院2014級世界史專業(yè)本科生,身份證號:4115021996032387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