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培 陸沁婷 石穎皓
摘 要:為研究復合微生物生態(tài)肥“黑老虎”在水稻上的應用效果,特進行了大田對比試驗。結果表明:該肥料的施用有利于提高水稻成穗率、有效穗數、結實率,同時可以減少紋枯病的發(fā)生。
關鍵詞:微生物生態(tài)肥;水稻;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2-0066-02
復合微生物生態(tài)肥“黑老虎”(15-6-9)選用腐熟活化的有機質等優(yōu)質原材料科學配制而成,富含有機質、腐植酸、中微量元素及多種有益生物菌群,對活化土壤、減少病害、增加產量、提高品質有一定的作用。為研究該肥料在水稻上的應用效果,摸索該肥料在本地水稻上的施用技術,筆者特開展了本試驗。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在城橋鎮(zhèn)長興村農民培訓實踐基地進行,前茬為蠶豆綠肥,鮮草產量10500kg/hm2,土壤為黃夾砂,肥力均勻。試驗品種為花優(yōu)14,機插栽培,栽插密度23.85萬穴/hm2,每穴5株,6月9日移栽,移栽時平均葉齡3.3。試驗地土壤養(yǎng)分情況如下:有機質25.8g/kg、水解氮81.12mg/kg、有效磷17.7mg/kg、速效鉀61mg/kg,pH8.04。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個處理,分別為T1:缺氮區(qū),整個生育期不施用氮肥;T2:黑老虎330kg純氮區(qū),施用黑老虎肥料,純氮用量330kg/hm2;T3:黑老虎280.5kg純氮區(qū),施用黑老虎肥料,純氮用量280.5kg/hm2;T4:黑老虎264kg純氮區(qū),施用黑老虎肥料,純氮用量264kg/hm2;T5:常規(guī)區(qū),常規(guī)施肥,純氮用量330kg/hm2。黑老虎在基肥和第三次分蘗肥時各施用一次,用量分別為375kg/hm2、300kg/hm2。5個處理的P2O5、K2O用量均為99kg/hm2。各處理除肥料用量不同外,其他田間管理措施相同。
1.3 測定項目 (1)調查基本苗,每處理定10穴,定期考查莖蘗動態(tài)。(2)成熟期調查有效穗數,每小區(qū)選取有代表性植株10穴,考查株高、穗長、每穗總粒數、結實率、千粒重;收獲時,分小區(qū)收割并記實產。(3)水稻收獲前采集各處理區(qū)的地上部分植株樣,重量≥2kg,檢測指標為全氮、全磷、全鉀,計算氮肥利用率。
2 結果與分析
2.1 對水稻莖蘗動態(tài)的影響 由圖1可知,8月8日前T5的分蘗發(fā)生速度最快,總苗數高于其他處理,之后退苗速度也較快;T2、T3、T4處理前期分蘗發(fā)生速度較慢,至7月22日時總苗數增加,與T5處理接近,但高峰苗數仍低于T5處理。經計算,5個處理的成穗率分別為83.66%、89.41%、88.37%、80.49%、79.14%,施用黑老虎肥料的3個處理有效穗較高,成穗率大于T5處理。這是由于黑老虎肥料有緩慢釋放的特點,肥效遲,持續(xù)時間長,因此前期分蘗少于常規(guī),但后期退苗速度慢,有利于提高水稻成穗率。
2.2 對水稻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 由表2可知,T2處理的有效穗數、結實率最高,產量與T5接近。施用黑老虎的3個處理,隨著純氮用量的降低,有效穗數呈遞減趨勢,結實率也有所下降,產量降幅明顯;3個處理的穗型均小于T5處理,除T2處理千粒重比T5略低外,T3、T4處理的千粒重高于T5。由此可知,施用黑老虎肥料有利于獲得較高的有效穗數,提高結實率,對增加千粒重也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減少氮化肥的用量。
2.3 對水稻病害發(fā)生的影響 由表3可知,T2、T3、T4處理紋枯病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T5處理,稻曲病的發(fā)生也相對較少。這是由于黑老虎中的生物菌群能抑制和殺滅多種有害生物菌,減少真菌性病害的發(fā)生,特別是紋枯病。由此可知,施用黑老虎肥料有利于減少水稻病害的發(fā)生,可適當減少農藥用量。
2.4 對氮肥利用率的影響 由表4可知,T2、T3、T4和T5這4個處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別為34.67%、33.74%、33.67%和32.32%。施用黑老虎的3個處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別比T5高2.35、1.42、1.35個百分點,說明施用黑老虎肥料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氮肥利用率。
3 小結與討論
(1)施用黑老虎肥料不能減少水稻氮化肥的用量,在相同氮肥用量條件下,產量與常規(guī)接近。其作用主要是有利于提高成穗率、有效穗數、結實率、千粒重,同時減輕了水稻病害(主要是紋枯病)的發(fā)生程度,因而可適當減少農藥用量。
(2)黑老虎肥料肥效慢、持續(xù)時間長,而本試驗中所有處理施肥時間相同,因此施用黑老虎的處理可能影響了水稻關鍵生育階段對肥料的吸收,為確保肥料效果,在水稻上施用時間要區(qū)別于常規(guī)肥料,做到早施,具體施用時間有待進一步試驗進行驗證。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