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鑫
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中曾說過:“這世上,時光會改變太多東西,但總有一些人和事,只要你相信,就永遠不會改變?!本嘤鴤惗丶s一百英里的東薩佛郡里斯敦村有一所小型私立寄宿學?!纳綄W校(Summerhill School,音譯:薩默希爾學校),它于1921年由亞歷山大·薩瑟蘭·尼爾(Alexander Sutherland Neill,1883—1973)創(chuàng)辦。起初,其占地、規(guī)模和師資皆不引人注目,甚至村里連一個通向此地的路標都沒有,可它卻憑借其獨樹一幟的辦學理念漸漸吸引了各個國度、各種膚色的兒童前來求學,名極一時,被賦予“最富人性化的快樂學校”、“因材施教的典范”等美譽。更為可貴的是,它歷經(jīng)百年滄桑,卻依舊煥發(fā)著勃勃生機,至今仍走在世界教育之前沿。
夏山學校的創(chuàng)始人尼爾出生于篤信加爾文教的蘇格蘭安格斯富法的一個小鄉(xiāng)村,其父母子女眾多,尼爾于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生活的艱辛,家教的嚴苛,對原罪的恐懼令其變成人們眼中膽小孤僻的問題學生,但自由主義的種子也在小尼爾心里扎了根,于人文氣息濃郁的愛丁堡大學求學期間,他一度受傷的心靈慢慢痊愈。在反思自己童年遭遇的基礎上,尼爾通過一系列實踐與創(chuàng)作,漸漸萌發(fā)了獨具一格的教育理念,1921年他創(chuàng)立夏山學校,以此作為其踐行自由主義教育的實驗田,1960年他又憑借幾十年的辦學經(jīng)驗撰寫了《夏山學?!甜B(yǎng)兒童的激進方法》(Summerhill:A Radical Approach to Child-Rearing)一書,霎時在全球掀起一陣“夏山旋風”。
英格蘭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度,再加之其素來對民間教學少有干預,故而作為私立寄宿學校的夏山學校于教學理念上充分彰顯了校長尼爾對教育的解讀。扼要來說,該校的教育核心離不開情感、自由和民主六個字。
注重情感教育,培養(yǎng)健全人格
在西方,自古希臘時代起,人類就對理性主義異常推崇,這種傳統(tǒng)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曾令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然而,在現(xiàn)代教育中,由于人們對理性主義過度重視,學生的天性和各種權(quán)益時常遭到忽視和剝奪。尼爾推崇18世紀法國作家盧梭于小說《愛彌兒》中所彰顯的“自然人”教育理念,反復強調(diào):“我寧可培養(yǎng)出一位快樂的清道夫,也不愿造就一位神經(jīng)不正常的學者。”為此,他主張學生應在充滿愛的環(huán)境中按照自己的意志生存,讓其熱愛生活、重視自己、尊重他人、樂觀向上,故而他將夏山學校的校訓定為“快樂、誠懇、均衡、合群”。
在入學時,夏山學校不對學生的學業(yè)水平進行任何形式與內(nèi)容的考核,其標新立異的辦學理念決定了該校生源的特殊性。起初進入夏山學校的孩子多是家長無法管教的問題學生,這使得尼爾的教育之旅荊棘重重。辦學伊始,一個名叫瑪努的13歲女孩兒入學后將尼爾視作眼中釘,屢次公開指斥其不配當校長,短短半年便將校園搞得烏煙瘴氣,尼爾最終被迫將其送回父母身邊。臨別時,尼爾才獲悉女孩兒在第一天來學校做匣子時自己曾言稱其釘子用得太多,讓瑪努感覺他與其他老師別無二致,都有管人的“癖好”。
遭此失敗后,尼爾經(jīng)一番斟酌,決定反其道而行,他在接觸這類孩子之初,非但不對其出格行為加以制止和管束,反而于短時間內(nèi)允許并鼓勵他們的行為。曾經(jīng)有一名新入學的孩子頻頻往剛漆好的門上扔泥巴,尼爾見此不予阻止,忙停下手中工作與之一同“搞破壞”,很快,這個孩子主動停止了其荒唐行為。尼爾以這種看似荒誕的做法告訴孩子,大人絕非權(quán)威。他曾說過,一個不幸福的家庭很大程度上源于父母的橫行霸道。母親嚴懲打破杯盤的孩子,卻對醉酒后弄碎瓷器的父親報以微笑,孩子長期身處這種不平等的境遇,心理是無法得到正常發(fā)展的。因此,面對問題學生,與其嚴詞指斥,倒不如暫且支持放任,孩子一旦將內(nèi)心積蓄的不忿加以釋放,意識到自己沐浴在自由空氣之下,對權(quán)威的恐懼和憎恨漸漸消失,自然不會再在挑釁權(quán)威的叛逆活動中尋求快感,并開始理智地對自己的行為加以約束,萌生責任感。
為了更好地踐行夏山學校的精神,除上述方法外,尼爾鼓勵學校所有教職員用愛心、真誠與尊重去教育和感化學生,化解其心中的困惑與憤懣,并指出:“兒童天生是誠實的,只要他們被容許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會敞開心靈與情感去對待別人,兒童從不會畏懼去愛別人?!?他主張盡量減少對學生的懲罰,去除各項繁文縟節(jié)和訓示,師生一視同仁,平等相待。數(shù)十年來,尼爾帶領(lǐng)全校教工時刻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給予他們充分的關(guān)注和贊許,既健全了學生的人格,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想與興趣。起初家長將夏山學校當成一所療養(yǎng)院,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把問題學生送進去,不曾想經(jīng)過幾個月或幾年的雕琢,許多孩子的“病癥”竟逐漸減輕,而且相當一部分孩子在這種看似非正規(guī)的教育中樹立了崇高的理想,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當然,尼爾所強調(diào)的情感教育絕非無底線的縱容。有一次,面對一個男孩兒踢辦公室的門這種粗魯無禮的行為,尼爾義正詞嚴地對其給予批評,并為之灌輸師生間互相尊重的重要性。另有一次,尼爾面對一個因偷竊而被開除,繼而轉(zhuǎn)入夏山學校的14歲男孩兒,不厭其煩地多次與之單獨談話,以抽絲剝繭、側(cè)面熏陶的方式逐漸揭露了其撒謊、偷竊等惡習之危害性,同時也消除了其對老師的恐懼感和戒備心,讓男孩兒逐漸融入到集體之中。
倡導自由教育,促進個性發(fā)展
進入現(xiàn)代社會以來,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逐漸加快,功利主義于各行各業(yè)乃至教育界慢慢抬頭,許多父母望子成龍,不惜拔苗助長,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他們,注重結(jié)果,忽略過程;注重孩子成績,忽略其基本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和良好品格的養(yǎng)成,剝奪了其思考探索的權(quán)力和享受生命的機會。面對當時的大環(huán)境,尼爾獨樹一幟,強調(diào)讓學校適應學生,而非讓學生適應學校。他認為孩子天性聰明,唯有不給其過多約束,他們才會對學習充滿興趣,對人生充滿希望,令自己的潛能在實踐與挑戰(zhàn)中得到充分發(fā)展。因此,本著讓學生按照其本性自由成長的宗旨,夏山學校放棄約束與管制,教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僅僅在旁觀察,從不干涉。
夏山學校的學習氣氛輕松活躍,學生能隨意選擇上課或不上課,他們每天可隨心所欲,各行其是,就連宿舍也不必接受檢查。在時間安排上,尼爾盡可能使校園生活豐富多樣,以滿足各年齡、各層次學生的需求。通常,整理完內(nèi)務后,上午是孩子的學習時間,分大小班教學,下午則是自由活動時間,16點孩子可以去喝下午茶,到了17點再次進行分班教學,小班聽故事,中班在美術(shù)室練習繪畫,大班學習制陶等生活技能。該校不僅白天的安排多樣有序,晚上的活動也多姿多彩,星期一、星期四學校會安排精彩的電影,星期二尼爾校長親自給學生講心理學知識,星期三是舞蹈之夜,星期五師生群策群力,排練話劇,于每星期日晚上演他們自己的作品,星期六則是師生共同期待的自治會,學校中的許多重要決策將于此時商討并執(zhí)行。
在這片自由的天空中,學生逐漸形成了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同時也錘煉了尊重他人、團結(jié)友愛的品格和自我監(jiān)督、自我約束的能力。許多家長眼中的問題學生在此茁壯成長,逐漸蛻變成社會中有用的人才,湯姆便是其中很好的一例,他5歲被送進夏山學校,17歲離開,其間從未上過一節(jié)課,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將自己關(guān)在手工房里津津有味地做手工,父母為此擔心不已,可悄然無聲間,他自己學會了讀書和算術(shù),長大后在照相館找到了工作,被那里的老板稱贊為最優(yōu)秀的員工。
在英國,幾乎每個學校在學期末都會組織家長來觀看學生上演的戲劇,夏山學校也不例外,只是該校上演劇目的數(shù)量更多,且從不像其他學校那樣選用經(jīng)典名著,由教師指導,幾乎每部作品都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除非劇本供不應求,教師絕不能參與劇本編寫。曾有一次尼爾因時間倉促,套用一部小說的情節(jié)當主線,當劇目上演時,學生們齊聲高喊:“抄襲,騙子!”夏山學校堅持上演學生的原創(chuàng)劇目,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多年來該校不僅由學生親自寫劇本,連服飾、道具和舞臺設計也是學生設計制作的,從不假手于教師。
相比于熱衷分數(shù)的大多數(shù)學校,夏山學校對道德的錘煉尤為看重。該校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發(fā)展權(quán)和學習權(quán),但這種自由又非沒有底線。首先,自由是建立在師生、生生間互相尊重,各自堅守責任前提下的,如若某人為了追求自由而影響他人的學習和生活或者威脅到他人的利益和安全,將會受到懲罰,懲罰結(jié)果由學校自治會裁定。曾有三個女孩兒在晚上嬉戲打鬧,攪得周遭無法入眠,自治會裁定三人在一個星期內(nèi)每天都必須比前一天早睡一個小時;另有兩個男孩兒喜歡用蘋果扔別人,被要求兩天中不能吃蘋果以外的其他食物。在夏山學校中,從未有一個孩子遭遇過嚴厲的懲處,他們得到的處理均與之犯的錯誤相當,其目的是讓其通過自省做到將心比心。其次,自由是建立在自律基礎上的。學生可以不去聽課,可他們一旦決定去聽課,就必須堅持下來,曠課不得超過三次,否則會失去聆聽此門課程的機會。因此,在夏山學校學生的生活是自由的,但這種自由是責任和自律的高度結(jié)合,如此不僅可讓學生自主選擇其感興趣的課程,又可引導其有效地進行自我管理,從而錘煉其生存能力。
施行民主教育,師生互敬互助
建校以來,尼爾一直堅信一所進步的學校必須將自由與自治高度結(jié)合,基于這一觀點,他奉行民主化教育,努力讓教師從過往權(quán)威式的角色中走出來,與學生建立平等融洽的關(guān)系。該校的民主化教育之所以能順利施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學校自治會的建立。
所謂學校自治會由該校的校長、教職工、學生以及想?yún)⒓舆@項活動的校外人士組成,主席通常由年長的學生擔任,連任不得超過兩屆,該會每周舉行一次,時間定于周六晚上七點到八點三十分,討論的問題大多富有針對性和建設性。會議分為宣讀報告、討論建議和投票決議三個環(huán)節(jié),會上所有人無論年長還是年少,都擁有平等的發(fā)言權(quán)和表決權(quán),即便身為校長的尼爾也不例外。有一次尼爾建議取消禁止17歲以下學生吸煙的提議因遭大多數(shù)人反對而被否決,可隨后一名16歲的學生建議取消禁止12歲以下學生吸煙的提議卻得到了通過。學校創(chuàng)辦自治會的目的不僅是讓校園中充滿民主氛圍,更是引導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校園中曾有四名學生把家里寄來的物品公開拍賣,違反了自治會的規(guī)定,被給予一周內(nèi)晚上八點后不得走出宿舍的處罰,在此期間尼爾曾“鼓動”他們外出觀看電影,結(jié)果遭到其斷然拒絕。事實上,幾名學生之所以嚴守規(guī)定,是因為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認可自治會的處罰。自治會是以民主方式建立的,其種種條文也是通過民主渠道,采用民主方式?jīng)Q定的,集中反映了所有人的意志,因而得到其發(fā)自內(nèi)心的認可和擁護。
在夏山學校,師生不但于自治會上擁有相同的權(quán)利,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所處的地位也是平等的,所有教師乃至校長和學生一樣,需遵守同樣的校規(guī),享受同樣的伙食,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權(quán)威,而僅僅充當指導者和服務者的角色。在課堂上,教師不拘泥于單一的班級授課制,常采用師生單獨談話、講故事等形式,將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處事態(tài)度借用故事中的人物講給學生,讓學生在他人的經(jīng)歷中獲得啟示和幫助,同時感受到師生間的平等關(guān)系。
自建校以來,尼爾擔任校長數(shù)十載,他從不在任何學生面前擺架子,學生可以與之輕松攀談,甚至他們可以互開對方的玩笑,比起傳統(tǒng)意義上的校長,尼爾更像其朋友和玩伴。他曾對孩子打趣:“我是客人,想找尼爾,他在哪?”孩子也曾在外出歸校的尼爾假裝問路時告訴他錯誤的方向,師生間平等對話,毫無嫌隙。在尼爾看來,幽默是平等和友誼的象征,不時與孩子開個善意的玩笑,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得到了成人的平等對待,如此有助于師生間互信互敬關(guān)系的建立。
1973年9月22日,尼爾以90歲的高齡與世長辭,學校交由其妻安娜掌管,1985 年安娜退休,其女佐倚秉承父親的遺志,以新一任校長的身份繼續(xù)投身于教育事業(yè),將夏山學校多年來所堅守的理念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自由與責任的關(guān)系,佐倚在各門課程最后增加了考試這一環(huán)節(jié),使該校的教學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現(xiàn)今許多曾就讀于夏山學校的學子已長大成人,在其各自的工作領(lǐng)域,他們懷著樂觀、寬容、進取之心充分發(fā)揮著其創(chuàng)造力,為社會做出了杰出貢獻。夏山學校特立獨行的教學理念帶給廣大家長無窮希望,更為當代教育事業(yè)注入一汪活水,吸引了當下世界各國許多學校競相效仿?;蛟S這所老校中的建筑會隨著時間的磨礪、風雨的沖刷而漸漸變得陳舊,但該校所奉行的教育理念卻始終散發(fā)著熠熠光輝,成為世界各國教育工作者心中的一盞明燈,指引著他們不斷前行。